首页 百科知识 不计前嫌谢安的胜利

不计前嫌谢安的胜利

时间:2022-05-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计前嫌谢安 不计前嫌谢安,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在这种形势下,谢安积极缓和士族矛盾,团结异己,共同维护晋室。桓温死后,谢安不仅没有打击排抑桓氏家族,还让桓温的弟弟桓冲接替了他哥哥的权位。他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胸怀深深感化了桓氏兄弟。同时,谢安对那些不愿服役逃匿山泽的士兵和百姓,采取宽容政策,准其返回城里,从而缓和了他们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东普的稳定,谢安的宽容功不可没。

不计前嫌

谢安 不计前嫌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谢尚从弟,少以清淡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时由于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谢安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

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简文帝继位第二年就一病不起。临终时,他竟在遗诏中说:“如果儿子可以辅佐,就请桓温辅佐;如果他不成器,桓温可以自取天下。”在这紧急关头,王坦之与谢安力谏简文帝改写遗诏,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十分恼火。谢安等人则趁他不在京都,马上立太子做了皇帝。桓温气急败坏,于公元373年,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新帝司马曜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到新亭迎接桓温。桓温带重兵到来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谢安却非常镇定地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先作了一首《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您入朝会见新帝,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桓温一下子被他镇住了,忙传令撤走兵士,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消除了。

新亭风波后,桓温不久就生病去世了。

公元376年,孝武帝司马曜亲政后,任命谢安为中书令,录尚书事;第二年又加授他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谢安掌起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当时的东晋政权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内部皇族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外部却又受到了日益强大的前秦的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谢安积极缓和士族矛盾,团结异己,共同维护晋室。桓温死后,谢安不仅没有打击排抑桓氏家族,还让桓温的弟弟桓冲接替了他哥哥的权位。桓冲因襄阳失守想引咎辞职,谢安却仍让他继续领兵扼守。他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胸怀深深感化了桓氏兄弟。后来当桓温的党羽一度鼓动桓冲伺机诛杀谢安,专断朝政的时候,桓冲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自以为德望不及谢安,而忠心听命于谢安的调遣,效命于朝廷。

公元376年,东晋发生干旱。谢安奏孝武帝要“兴灭继绝”,求晋佐命功臣而后封。武帝允如所请,大批晋功臣的后代得到封赠,他们感谢皇恩之余,乐意为国效劳。同时,谢安对那些不愿服役逃匿山泽的士兵和百姓,采取宽容政策,准其返回城里,从而缓和了他们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妙语点睛

谢安没有趁桓温病死的机会铲除桓氏集团,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他担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负责镇守京口,后来又转为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就因为有内部的和睦,所以才有后来淝水之战的胜利。东普的稳定,谢安的宽容功不可没。

▶警世良言

欲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晋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