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名士谢安_真名士自风流_中国士人的故事

名士谢安_真名士自风流_中国士人的故事

时间:2022-06-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名士谢安_真名士自风流_中国士人的故事名士,名望高而不仕的人。[1]谢安不是一个汲汲于功名的人。不久,谢安接受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征召。头顶“高士”美名的谢安,四十岁时走出东山,出任桓温的军司马。早年做隐士,中年出仕为官,这行为被许多名士认为是有悖德操的行径,甚至被俗人“排调”。然而,这个定论被谢安打破了。谢安是魏末以来,咏涵老庄思想最深湛,且能贯彻于行事的最完善的清谈名士。

名士谢安_真名士自风流_中国士人的故事

名士,名望高而不仕的人。“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汉·桓宽《盐铁论》)“今阎闾少名士,官司无高能,其故何也?清议不肃,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晋书》)“朝廷有顽钝无耻之大臣,而后草茅有激浊扬清之名士。”(清·侯方域《朋党论下》)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父谢裒,官至太常,世家谢尚的从弟。安年四岁时,谯郡的显贵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东晋初名士)。”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又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1]

谢安不是一个汲汲于功名的人。青少年时,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声誉,但他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朝廷最初征召谢安入司徒府,授佐著作郎,后又征为尚书郎,谢安都以有病为借口推辞。地方刺史扬州庾冰仰慕其名声,命郡县逼迫出山,谢安不得已,勉强赴召。仅一个多月,便辞职回到了会稽。对于朝廷与地方屡次三番的征召,谢安或束之高阁,或敷衍塞责,以至有关部门上疏批评其历年不应,应该禁锢终身。谢安坚谢不敏,为图安静,干脆隐居到会稽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一群名士、名僧交游。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盘桓东山时,有一次与人泛舟海上,风急浪猛,孙绰、王羲之等人均神色惊慌,谢安却兀自啸咏无言语。因为谢安神色安详,船夫依然摇船向前。船行中,风浪更大更猛,众声喧哗起来,谢安才慢条斯理地说:“那就回吧。”从这件事中,人们看到了谢安的雅量,其博大足以安定朝野,治理天下。

的确,谢安在隐迹江湖的生活中,并没有完全于世遗落,始终在暗自观察着时局的走向。一次,他的妻子刘氏问他:“大丈夫不该出仕为官,光耀家门吗?”谢安答到:“我恐怕是难以避免出山为官的。”公元三五九年,谢安的堂弟、豫州刺史谢万因兵败废为平民,陈郡谢氏家族因此失去了豫州这块苦心经营十四年的地盘。在东晋,士族的地位既取决于血缘与修养,也需要有家族代表人物或主政京师,或屯兵重镇。于此,方可以保障家族的政治、经济利益。谢万被废,豫州丢失,已经威胁到了陈郡谢氏门第。危难之际,责无旁贷。不久,谢安接受了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征召。头顶“高士”美名的谢安,四十岁时走出东山,出任桓温的军司马。他慨然出仕,做区区八品的小官。谢安出山有太多太充分的理由,但闷在肚子里不能明说。早年做隐士,中年出仕为官,这行为被许多名士认为是有悖德操的行径,甚至被俗人“排调”。排调者,戏弄调笑之意也。《世说新语》载,谢安刚到桓温幕府时,“不巧”有人送来了一包草药。桓温故意说:“这味药根叫远志,苗叫小草,为何同一物却有两称?”在座的郝参军抢答道:“问题很简单,没有出来(根)就是远志,出来(苗)就是小草。”谢安赧颜无语!此后“小草”成为典故,寓意平庸。

在谢安出仕的十三年里,一代枭雄桓温的气势正是最盛的时候。其间,桓温打击地方势力,加强皇室权力,谋夺陈郡谢氏豫州地盘,巧取高平郗氏京口重镇,大力削平士族影响。进一步,恒温还废立皇帝,大有改朝换代的气势。谢安逆来顺受,表现出大丈夫的柔韧性。(www.guayunfan.com)谢安东山再起,是逼于无奈。靠着隐忍,等来了桓温去世。谢安顺势而为,在东晋内部完成了一次重新整合。将桓温弟桓冲的势力逼出了长江下游,回缩在中游谯国;自己非但在京师录尚书事(宰相),总理朝政,且在地方上扩大谢氏家族势力范围;侄子谢玄主兖州刺史兼领徐州,七年时间取得了扬、豫、徐、兖、青五州的军政大权,控制了长江下游地区;又积极培植地方嫡系武装,收编了原来郗鉴的北府兵,整合了两淮流域的流民武装,再征召北方的新流民,一并重建为北府兵。北府兵的兵源大多出自武装流民,无须太多训练就是一支虎狼之师。谢安主政京师,以这支虎狼之师为利爪,牢牢地掌握着长江下游的控制权。

魏晋以后,人们普遍对“清谈”二字颇有闲隙,有一个定论是“清谈误国”。然而,这个定论被谢安打破了。公元三八三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坚大举南侵,携九十万大军来势汹汹。面对蚂蚁一般的来敌,谢安被朝廷委以征讨大都督的重任。实际上,他并不具备调动长江中游桓冲兵力的能力,手上只有区区八万的北府子弟兵。八万对九十万,敌强我弱。谢安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地利,撤出淮河流域,退往长江以南,依托长江天堑,在京都与敌决死战;二是选择人和,以淮河流域为主战场,依靠豫州、徐州、兖州这块淮河流域的谢氏家族地盘,决战于长江以北,以保江南京都。

最终,谢安选择了第二个方案。敢于这样做,说明谢安有战略家的眼光和气魄。接下来就是布置战术。史载,谢安大战前夕出游,下棋赌别墅,这哪像是百万大军压境的样子?侄儿谢玄是领军大将,看到叔叔如此,焦急万分,来京城询问破敌计划。谢安随口说:“到时再说吧!”再无余言。谢玄进进出出坐立不安,谢安从从容容与众子侄下棋。侄儿谢石、谢琰和谢玄心事重重,结果一个个满盘皆输。直下到日落西山,谢安尽兴而归。此时,谢家子侄们哪里知道,“庙堂之量,不闲将略”。谢安在举重若轻的外表下,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布置停当。他既给苻坚和秦军布下迷魂阵,又提防桓冲与谯国桓氏使阴招,还打消了晋皇室的政治顾虑。将一团乱麻厘清到了极致。两军交战时,谢安坐镇京城建康。后一日,当淝水之战大胜的捷报传到京都时,谢安正在招待宾客下棋。家人送来谢石、谢玄的手书,他接过来略略看了一眼,随手置一边。客人问信里说些什么,谢安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2]客人走后,谢安抑制不住喜悦,起身舞跃入室。这一跃,把木屐底齿都折断了。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3]谢安一边下棋如故,一边淝水大捷。说明了名士看似清谈,本质上是务实的一群人。当王羲之也跟风说“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时,谢安反唇相讥道:“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谈致患耶?”[4]这说明泛言“清谈误国”,实在是倒果为因。谢安是魏末以来,咏涵老庄思想最深湛,且能贯彻于行事的最完善的清谈名士。今人何满子在《中古文人风采》一书中,赞美他是一曲“魏晋清谈的天鹅之歌。”[5]

注释

[1]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谢安》,中华书局,1996

[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卷第二 雅量第六·谢公与人围棋》,中华书局,2007

[3]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忆东山二首》,(清)王琦注,中华书局,1977

[4]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卷第二 言语第二·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中华书局,2007

[5] 何满子:《中古文人风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