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国英主善用人

三国英主善用人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作为一国的英主,他们都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采取了比较开明的用人政策,以实现其夺取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主动权,战胜敌对势力,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目的。清代学者、诗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三国之中,蜀国立国最晚,力量最小。

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代表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都企图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安定局面,为结束封建军阀混战和地方豪强势力割据、实现统一、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条件。作为一国的英主,他们都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采取了比较开明的用人政策,以实现其夺取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主动权,战胜敌对势力,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目的。

清代学者、诗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曹操生当东汉末年群雄角逐之际,没有尺寸的凭借,而能草创宏基,鞭挞宇内,实为非常之人。起兵当时,群雄乘势并起,董卓、吕布、袁绍、刘表,重兵在握,各据一方。但他根本没有把这些人放在眼里。他所推重的只有两个人:一是刘备,二是孙权。他曾说:“夫刘备,人杰也。”而“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是他的一句名言。为此,清代诗人叶舒璐在《论古》诗中赞美他:

鼎足中原势未分,英雄魄力自超群。

阿瞒(指曹操)眼底空余子,只重孙郎与使君。

宋·洪迈《容斋随笔》中指出:曹操“知人善任使,实后世之所难及。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共济大事,无待赞说;其余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这个论断是准确的。曹操不仅有识才之眼,更有比较高明的用才之略。他坚持广开才路,唯才是举,随才任使,因而一时人才涌集,出现了战将如云、谋臣如雨的人才鼎盛局面;同时,他又十分讲究策略,比如,刘备当时兵败势穷,没有立足之地,前来投奔他。程昱进言:“刘备有雄才,应该锄掉。”曹操却说:“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就是说,不是不该杀,是现在不是时候。所以,赵翼说:曹操的用人,是“以权术相驭”。

孙权用人,赵翼说是“以意气相投”。当刘备伐吴之时,有人向孙权告密,说“诸葛瑾已经遣人往蜀”,暗地进行联络。尽管诸葛瑾是诸葛亮的胞兄,但孙权完全信任不疑,说:我和诸葛瑾有“生死不易之操”,他的不会背叛我,正像我不会背叛他一样。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继承并发展了父兄的事业,通过实行有效的用人政策,倚重一班老臣,识拔、重用各种贤才;同时,招纳与团结江南地区一些有代表性的名门望族,以江东六郡之地,破曹操百万大军,取得了同魏、蜀抗衡的三足鼎立地位。南宋词人辛弃疾称赞他: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英主,身旁聚集了一批贤臣能将。《容斋随笔》中记载: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孙)策、(孙)权之雄略,然一时豪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

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孙)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

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

四人相继西边三十四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悉心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更相汲引,而孙权悉心听之”。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不是英主,绝对做不到这一点,一般的就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猜忌为“结党营私”,拉帮结伙。中外古今,这样的事例是史不绝书的。

三国之中,蜀国立国最晚,力量最小。刘备既没有北魏曹操那样比较雄厚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东吴孙权那样父兄的余绪。在寄人篱下,无寸土可凭的困境中,立稳了脚跟,开创了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以性情相契”(赵翼语),求贤若渴,真诚地吸纳人才。在关键时刻,他抓住变被动为主动、由失败到盛兴的重要契机,接受了徐庶的举荐,三顾茅庐请诸葛。诸葛亮感其至诚,为他剖析了天下大势,制定了占据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进一步建立三分天下的霸业的战略方针,为后日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人周昙的《蜀先主》一诗,是对上述史实的恰当的概括:

豫州兵败信途穷,徐庶推能荐卧龙。

不是卑词三访谒,谁令玄德主巴邛!

从汉灵帝中平年间曹操起兵开始,至晋太康元年吴末帝孙皓归降为止,近百年时间里,得贤者兴、失贤者亡的历史规律,表现得十分明显。就此,晚唐诗人李九龄写了一首题为《读三国志》的七言绝句: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诗人在这里强调了人的因素,特别是贤才在兴邦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批驳了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的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的论点,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

当然,同时也应指出,人的因素也不仅仅表现为少数英杰贤俊的历史作用,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向背、群众的意愿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少数杰出人才只有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才能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应有作用。

(198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