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告白》看人性善与恶

由《告白》看人性善与恶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善与恶是否截然对立势不两立?在看过日本电影《告白》之后,此惑尤甚。在当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告白》作为唯一入围最佳外语片的亚洲电影备受瞩目。而在此之前,原著小说亦在日本国内数度获奖。维特老师也是善良的,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希望能帮助他的学生们。直树在片中的戏分很重,善恶间的转换也颇为复杂。看此片时正值日本发生9.0级强震。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三岁小儿都背得出的话,近来却让三十岁的我深感困惑——人性真的是生来即善吗?善与恶是否截然对立势不两立?在看过日本电影《告白》之后,此惑尤甚。

在当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告白》作为唯一入围最佳外语片的亚洲电影备受瞩目。而在此之前,原著小说亦在日本国内数度获奖。可就算对这些光环已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还是被这部片惊得怔住了,久久不能回神。

早些年看金基德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时,对其中一个片段印象颇深:幼僧在河边捉住小蛇小蛙,拴了小石头在它们身上,复放入水中,看到小蛇小蛙痛苦扭动,幼僧脸上绽放出无邪笑容——幼儿之恶本源自对生命的无知,而人们一旦体验到恶带来的快乐,恶的能力即被激活一发不可收拾——这个情节于我是震撼的,可与《告白》里展示出的善恶间的复杂与互生比较起来,那震撼却也微弱且单薄了。

影片里不多的几个人物,每一个都让观者对善与恶进行了新的解读。

美月,一个美丽善良却被同学们取笑为呆子的女孩儿。她为老师痛失爱女难过,不参与同学们发起的“制裁凶手”的活动,虽然不情愿她也陪伴热情的维特对直树进行家访……可这个女孩也有自己的小秘密,如手腕上刻着的“L”,在心中诅咒维特——她无力为恶,却将恶视为偶像,希望从中获得力量。善恶共生于一体,但多数时间还是善占据主导力量,这倒也是世人的寻常状态。

维特老师也是善良的,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希望能帮助他的学生们。但他不知道,愚蠢的善行反而会对恶产生助推作用。当善为恶暗所利用,使事情高举善的旗帜在阳光下盲目行进,其后果远比能被人一眼识破的恶行更阴暗可怕。

直树在片中的戏分很重,善恶间的转换也颇为复杂。这个孤独懦弱的笨小孩突然成为一个杀人凶手,不过是因为他人一句话——恶一直潜藏在心中,只有层脆弱的保护膜,一旦撕裂便喷涌而出,如海啸般吞没了所有是非判断。然而施恶者本身受到了更重的反作用力,事后的自责让他自闭几至崩溃,同时也深深地伤害了爱他的家人。随后,在家人与老师过度的关心下,他学会了恃恶——原本天真的孩子手持恶之利刃向人无度索取,这是多么残忍的画面。

班级里的其他学生是以群相表现,他们以恶制恶,假“惩恶”之名大肆作恶,将他人的痛苦视作自己的狂欢,呈现出的是盲目无明的巨大的恶——正如古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失去价值判断的从众行为会使恶的力量空前强大。

对决中的修哉与老师森口是片中的男女主角,这就注定了他们身上承载着极端强烈的情感与对抗。一个才华横溢自视甚高的天才少年,他对别人的生命漠不关心,却渴望自己能受到世人瞩目——因为他冷漠,所以相比于他的同学们,其恶更为强有力。可是当故事一层层揭开到最后,人们看到被溃败的少年哭得瘫倒在地,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所谓成功,只是想唤回母亲的关注啊。那一点点对亲情的渴望,像枚烂疮,毁灭了一切。恶从来穿着盔甲,以凶猛之势示人,但其核往往脆弱,“内心软弱者只会欺负更弱的人”,或者,这句话可以解释一切虚张声势的恶行。森口的故事的出发点与修哉相似,因痛失女儿及爱人,一位本来充满母性的教师,摇身变成冷血的阴谋家,亲自将杀掉她女儿的小兽修哉逼至绝境。对爱的需求,让他与她做出最恶的事情,难道,缺失的善才是幕后凶手……

还有一个隐藏的人物樱宫正义老师,他是善的化身,却是作恶少年们的偶像——这真是个讽刺的隐喻。而后面的变化也更让人心寒,当人们得知信奉的善沾染了一点污,立即表现出的是不齿和抛弃。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在人们心中,善只是神龛上的圣物,一旦浸入现实发生氧化便一文不值?

看此片时正值日本发生9.0级强震。看到少数网友零星冒出“这是报应!震得好!”之类的畅快言语,不免痛心——他们不是坏孩子,但为何不能跳出狭隘的爱恨私欲来对待他人。

种种善恶因果,让我想起以前看过一部港产武侠剧《魔域桃源》主题曲里所唱,“天仙恶魔,相隔唯一线,转眼间,善恶神魔交替”。是了,这世界原本不是个一是一二是二黑白分明的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