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与恶的悖论

善与恶的悖论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善与恶的悖论在恩格斯看来,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农业和手工业之间发生了进一步的分工,从而发生了直接为了交换的生产,这就使单个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变成了广泛而迫切的需要。回顾人类历史上所达到的精神文明的高峰,有哪一个能离开这种大商业的振兴和繁荣?另一方面,商业文明是以古代社会的淳朴道德丧失为代价的。

一、善与恶的悖论

恩格斯看来,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农业和手工业之间发生了进一步的分工,从而发生了直接为了交换的生产,这就使单个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变成了广泛而迫切的需要。而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的情况就不是如此,人们只是直接为了自身的消费而生产;间或发生的交换行为也是个别的,只限于偶然留下的剩余物。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游牧民族已有牲畜作为财产,这种财产到了成为相当数量的畜群时,常常提供超出自身消费的若干剩余,于是经常性的交换就产生了。

文明时代巩固并加强了所有这些在它以前的各次分工,逐渐出现了一个根本不参与生产,但完全夺取了生产领导权的阶级,它在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它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相应的社会影响,于是,它在文明时期取得了愈来愈荣誉的地位和对生产的愈来愈大的统治权,直到它自己也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周期性的商业危机为止。

一方面,分工产生了商业,商业又进一步扩大了分工,加速了城乡的差异和脑体分工的对立,这也正是历史的逻辑。正是由于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产品不断丰富,使得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直接的物质生产而专门从事科学、艺术等精神生产活动;也正是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这部分人才有可能用自己的精神产品去维持生存,并使精神生产获得长远的发展。回顾人类历史上所达到的精神文明的高峰,有哪一个能离开这种大商业的振兴和繁荣?可以这样断言:哪里没有商业,哪里就没有发达的经济、发达的文化艺术,哪里必然仍然愚昧和落后。

另一方面,商业文明是以古代社会的淳朴道德丧失为代价的。商品交换的扩大,货币的出现,随之也出现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谁掌握了货币和金钱,谁就掌握了随心所欲统治他人以至整个世界的魔法。商人们最清楚,一切商品生产者为了金钱,必然会毕恭毕敬地匍匐在这个上帝的面前。在使用货币购买商品以后,又出现了货币借贷,随着货币借贷出现了利息和高利贷,它像一根长长的魔绳,无情地、残酷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者捆绑在高利贷债权者的脚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