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简洁的诱惑

精神简洁的诱惑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的美语保留了英国英语的基本语法框架,表明其自身并不是从语言的沙漠中建立起来的。而在所有的缩略语中,OK这一表达能力极强的语词也许最能够体现美国人缩微型智慧的创造天赋了。其实,多种传说本身所具有的可信性程度大小已经不是那样重要了,重要的倒是,各种传说都普遍一致地认定OK一词是缩略用语,OK一词的产生过程表明美国人受到精神简洁化的诱惑,这种诱惑之巨大,恐怕连过去最邪恶的巫师都是难以想象的。

OK:精神简洁的诱惑

在所有缩微型智慧的产物中,缩略语也许最具有典范意义了。

美国英语是在17世纪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一批移民移居北美大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语在北美大陆撒播生根的过程。早期的美语保留了英国英语的基本语法框架,表明其自身并不是从语言的沙漠中建立起来的。但美语的发展结果却无法使之像英国英语那样找寻到类似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这样的词汇宝典和用语大全。毫无疑义的是,美语的发明创造权力掌握在美国各个阶层各个个人的手中。

美语新词汇构成的一大特点就是兼容并蓄并富有创造性,我们可以看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语言竟是如此顺利驯服地同化到美语的语言体系之中,以至于caribou(驯鹿)、toboggan(平底雪橇)、hickory(山核桃木)、toten(图腾)等概念词汇名正言顺地登堂入室,成为美国语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连芝加哥和马萨诸塞两州的州名最初都是来自印第安语。“开放体系”这一充满悖论意味的用语恰好可以用于生动地描述美语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移民和土著、群体和个人、白人和黑人、达官贵人和贩夫走卒共同参与创造的历程。

缩略构词法是美国版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美语往往截除了原来英语中一个词的词首或词尾来构成新词,并且新词的词义依然没有改变,如photo(照片,原为photograph)、kilo(公斤,原为kilogram)、maths(数学,原为mathematics)、gym(体操房,原为gymnasium)、phone(电话,原为tele-phone)等等。而在所有的缩略语中,OK这一表达能力极强的语词也许最能够体现美国人缩微型智慧的创造天赋了。自从19世纪中叶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来,OK一词借助电影、广告新闻报道、人员游历、工作交往等多种渠道传布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无人不晓的全球通用语言,并且转化成其他形式的标志如卡拉OK、OK衫等等,遍及全世界各主要城市,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日常口语之一。亨利·门肯(Herry L.Mencken)甚至认为,OK一词是“美国文化中最为光彩最为成功的发明创造”。

关于OK一词起源的种种传说,也是涂满了想象与创新的神奇色彩,不管这些传说是附会杜撰还是臆想猜测,它们都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智慧轻喜剧。

有一种传说认为,美国曾经有一位名叫凯利(Obadiah Kelley)的铁路办事员,在每次有人交运货物时,他查点无误后都在收据上简签他姓名起首的两个字母“OK”,因而OK被引用为“准确无误”的意思。但这种说法往往遭到人们的怀疑,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就是,一名普通的铁路办事员的一举一动很难产生举国风行的效应。

而另一种说法则与大名盖世的林肯总统直接相关,似乎是名人效应的作用看上去可信性比较强。出身寒微的林肯就任总统以后,在批阅公文时经常写上“OK”,实际上是把代表“完全正确”的“All Correct”误拼为“Oll Korrect”了。这种说法固然体现出美国人不为尊者讳的胆识,但是同时却难以使人相信林肯身为总统竟然不学无术到如此地步。可见,传闻中的名人效应用得不当倒会惹出名人“反效应”的差错来。

于是出现了一种似乎更为可靠的说法来取而代之:《波士顿晨报》的编辑格伦斯(C.G.Grence)于1839年3月23日在该报最早把OK作为“All Correct”的滑稽误拼“Oll Korrect”的缩写而加以使用。

由于美语的形成是英国英语与土著印第安语“双向同构化”的一场互动,为OK溯源的视角也就被投射到土著印第安语的领域。在美国的乔克托(Choktaw)族印第安人的语言中,有音为OKeh的一个字,字义是“是这样的”,有学者便认为ok一词是通过外借法由okeh一字压缩蜕化而来的。

还有一种在可靠性上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的说法,它出自美国作家瑞德(Allen Walker Read)之手。1941年,瑞德在《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上撰文,记述1840年前后,纽约市有一个“OK社”(O.K.Club),是由一批拥护美国第八任总统范布伦连任的人士所组成的。范布伦出生于纽约州的Old Kinderhook城,早年在该城行律师业务,享有盛名,有“老金德湖的狐狸”的绰号。纽约市的这批人就用这个城名的起首两个字母命名“OK社”,因而OK成为他们的口号,后来也就由此而演变出新的意义来,后来历经美国人天才的发掘和改造,“OK”一词一直沿用至今,以至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为流行的口语。

其实,多种传说本身所具有的可信性程度大小已经不是那样重要了,重要的倒是,各种传说都普遍一致地认定OK一词是缩略用语,OK一词的产生过程表明美国人受到精神简洁化的诱惑,这种诱惑之巨大,恐怕连过去最邪恶的巫师都是难以想象的。

精神简洁化意味着:我怎样思维,我也就能够怎样表达。思维必须借助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而缩微型智慧正是一种建立在语言牢固基础上并且具有强烈文化意味的“出位之思”,它打破和超越了语词本身所固有的物质外壳(音、形)与其意义内核之间约定俗成的一一对应关系,以最经济、最通俗的思维形式表达了负荷巨大信息承载的思维内容:MIT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简称,UFO是不明飞行物的简称,MD是麦克唐纳—道路拉斯飞机制造公司的简称,甚至于USA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简称。……如此种种都是以缩略语为代表案例的缩微型智慧,它体现了以最少量的语词符号表达最多量信息的“最大—最小”思维原则。它恐怕是在一个最讲求时间、最讲求效度的国家里最为自然的智慧产品。

诚然,在缩略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量的信息,OK一词的起源之所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道理也正在于此。缩略和简化往往使得缩略语的所指模糊多义。在新政时期,罗斯福总统成立了“全国复兴总署”(NRA)来拯救美国经济,恢复美国的繁荣,但其新政措施却被当时的许多势力指责为“极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威廉·伦道夫·赫斯特更是巧妙地抓住缩略语的要害,把NRA的真实意思说成“禁止复兴”(No Recovery Allowed)。同样,VFW这一缩略语原来是指抚慰军人的“对外战争退伍军人会”(Veterans of Foreign Wars),但在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具有强烈反战情绪的学生们却借用这一缩略语自建了VFW即“未来战争退伍军人会”(Veterans of Future Wars),以表示自己绝不参加未来战争的决心。这些有意识的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事实上进一步强化了缩微的效力,增加了缩微智能的有效内涵。

缩略语是对人类缩微型智慧向微观领域无限伸展过程的收聚,人们可以不断地进行缩略,但最终不能比缩略更缩略。曾经为美语拼写规范化作出重要贡献的诺亚·韦伯斯特最初曾提出了一种非常激进的语言改革主张,力求把单词中所有不发音的字母统统舍去,以最简捷的途径改造语言,从而节省人的记忆。比如,他提议将built(建造)拼成bilt,give(给)拼成giv,bread(面包)拼成bred,laugh(笑)拼成laf,在architecture(建筑)、chorus(合唱)、character(性格人物)等词汇中的ch均应由字母k来代替。然而,这些主张由于过于激烈而最终未能得到社会的认可。1828年出版的第一部大型“韦氏词典”《美国英语词典》就没有采用这一拼写体系。

与罗斯福的“字母机构”被反对派用作调侃的武器相比,莫尔斯的SOS电码的命运则要好得多。1835年,纽约大学的艺术教授S·莫尔斯发明了后来被命名为“莫尔斯电码”的新玩艺儿,它以点划组合,容易为一般人所记忆。几年后,国际委员会在寻找一种用于对付危急情况的呼救信号时,采用了莫尔斯电码,即用3个字母简单组合成一个信号。

但在莫尔斯电码中,字母表中只有2个字母能用3个相同的符号来表示,3条短划表示O,3个圈点表示S,因此,最终的国际通用呼救信号即是用3个短划和3个圈点来加以表示的,亦即SOS。

在后来的人们那里,这种原本不是缩微产物的符号却被认定为是一种缩微形态,因而被附会上诸多奇特的含义,比如,有人认为SOS是Save Our Ship(救救我们的船)的缩微,也有人认为SOS是Save Our Soul(救救我们的灵魂)的缩微。更为离奇的是,旧金山的一位名叫埃德温·W·考克斯的推销员在推销他的洗刷擦时,也以SOS来为推销产品添彩,其意思竟是:Save Our Saucepans(保护我们的平底锅)!

【注释】

[1]② 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2][美]E·柯尼施:《未来学入门》,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3][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