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州区长绿牌蔬菜协会助农产业发展

甘州区长绿牌蔬菜协会助农产业发展

时间:2023-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掖人不大爱吃的圆茄,通过甘州区长绿蔬菜协会远销新疆,“长绿”牌圆茄就身价倍增。这几年,甘州区长安乡前进村种植的117座大棚圆茄,棚均收入6500元,户均收入达7040元。该村党支部牵头的蔬菜协会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金桥”,成为基地种植户增收的“龙头”。其中3名村干部担任协会的领导职务,协会负责人中党员比例占85%。

支部加协会 农民得实惠——甘州区前进村支部加协会助农增收调查

张掖人不大爱吃的圆茄,通过甘州区长绿蔬菜协会远销新疆,“长绿”牌圆茄就身价倍增。这几年,甘州区长安乡前进村种植的117座大棚圆茄,棚均收入6500元,户均收入达7040元。该村党支部牵头的蔬菜协会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金桥”,成为基地种植户增收的“龙头”。

建协会解决“卖难”

前进村地处张掖城郊,蔬菜种植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在过去,他家西红柿、黄瓜,你家油白菜、甘蓝,分散种植、分散经营,农户大多是“猪贵赶猪、羊贵赶羊”,卖难问题突出。

2002年,该村党支部组织村里的6家种植、运销大户成立了甘州区长绿蔬菜协会,以村委会为主组建了前进村农工商贸公司,村支部书记兼任公司董事长,注册了“长绿”牌蔬菜商标。协会采取产前订合同、产中提供技术服务、产后收购外销的运作模式,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在蔬菜种植上统一品种、统一定植、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较好地解决了卖难问题。至今年7月,协会每公斤高于张掖市场0.4元的价格为种植农户销售圆茄1.4万吨,使种植农户的棚均收入由原来的3000多元提高到6000多元。协会也在为农服务中盈利30多万元。

一村一业富一方

卖难问题由协会解决,群众依托蔬菜种植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0年,该村抓住国家在黑河流域建立高效节水示范区的机遇,统一调整土地,连片规划,当年建起了117座高标准日光温室,2003年又建起69座,使高效日光温室的面积达500多亩,并以每棚最低4500元的保护价动员农户全部种上了圆茄。同时,协会又与圆茄销售比较好的新疆北园春市场的批发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分级包装的张掖圆茄一举走俏新疆市场。为了提高“长绿”牌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在种植过程中,协会从品种的选择、销售、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给予农户全过程跟踪服务。协会聘请乡农业技术员长期蹲点进行技术服务,请来河西学院的教授、山东寿光的农业专家根据不同农时的技术要求开展技术培训。按照栽培管理的要求,统一供应肥料、农药、棚膜、防虫网等生产物资。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协会利用自身的积累,先后投资54万元建成了村农科教培训中心和无公害蔬菜检测室,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30万吨嘉禾绿色恒温预冷库,拿出数十万元用于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培训农户2630人次,并在市场低迷时补贴种植农户、为困难户赊销农资。

支部加协会群众就信任

为了保证协会的健康发展,该村在支部与协会之间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其中3名村干部担任协会的领导职务,协会负责人中党员比例占85%。为了让协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办、民管、民治的民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支部在协会中健全了会员代表制、理事会议制、监事会议制,做到了协会会员、财力、经营管理的公开透明。并且,村党支部打破过去按社设立党小组的做法,根据产业重新调整设置党小组,把支部的服务、教育管理延伸到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上。在此基础上,支部主要抓协调服务,多方争取资金、项目、技术支持,为协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协会主抓科技培训、技术服务和产品流通,有效实现基地与协会的双赢。

前进村支部加协会的模式,一是为支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创建了平台,密切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在产、供、销、加、运、信等方面村社统不了、政府包不了、农民办不了的事;三是解决了农村技术服务缺位的问题,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增强了农民标准化生产的品牌意识,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张掖日报》2006年9月22日二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