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的“三生主义”

读书的“三生主义”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对读书常信奉“三生主义”。我以为,读书能安生。读书应是人生手段和生活目标的统一。在当今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时期,尽管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步,但也潜伏和出现诸多不正常的情形,尤其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中国的读书人好不安生,心旌摇动,绕着这东西来争夺、骗取、伪装、献媚、叩头。中国知识分子敢于横议评政,且能前仆后继,可现在哪里去了?中国的读书人有气节,但有时也愚呆。

读书的“三生主义”

我对读书常信奉“三生主义”。何谓“三生”?乃安生、养生、超生。现代不少人对读书产生误解,总脱不了老套与窠臼,一味走宋真宗赵恒的劝学之路:“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现代人以为,只有读书读好了,才可得到想得到和没想到的,这种印记也许已经植入我们民族的骨髓,天下多少莘莘学子为此皓首穷经,付出沉重一生。

读书与求功名连在一起,读书就不能不变得痛苦不堪。其实,读书与谋生不划等号,读书会有别一番滋味。我以为,读书能安生。所谓安生,就在不想入非非,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角色,不要盲目从政或经商。说得通俗些,就是按自己的性格、志向、兴趣做自己的事,兢兢业业、从一而终。假如读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以为首要是明白读书的本来意义,从而掌握知识本领,知晓世间事理,而不是将其视作“敲门砖”,一旦高就便抛弃“敲门砖”,过起实质上的物欲、奴化的平庸日子。你失掉原本的自己,也就失却生活的热情,纵有高位,精神上亦是空虚,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春风得意而浑浑噩噩,成为某种权杖或孔方之附庸,不过是历史舞台上的“跑龙套”而已。

读书应是人生手段和生活目标的统一。所谓读书受教育,是给自己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于人类社会和自己国家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读书造就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利用、赏玩。在当今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时期,尽管物质文明取得长足进步,但也潜伏和出现诸多不正常的情形,尤其面对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中国的读书人好不安生,心旌摇动,绕着这东西来争夺、骗取、伪装、献媚、叩头。唐太宗李世民看到开科取士、士人纷纷应考,曾对身边幸臣说:“天下英雄尽皆入我彀中矣!”如果说以前有“政治大帽子”压在知识分子头上,如今变作另一种桎梏,束缚了当今的读书人。中国知识分子敢于横议评政,且能前仆后继,可现在哪里去了?忙于做官、挣钱,不安分做学问,变成“集体失语”、“先天失声”,这正常么?所以,我觉得读书人要自身深省,要安身立命,在读书中不忘读书的意义,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命运永远不是透明的,它酬报你的辛勤劳作,也嘲弄你的所犯过失,它有时宽容有加,有时却苛求无度,它温和平静,也喜怒无常,前途的未知与内心的焦虑,构成人生的奥秘,读书人要敢于去揭示,这是读书安生的真实意义。

读书能养生。前贤有“修身齐家”之说,可我认为还是囿于功名范围,只不过变个说法。我所说读书能养生,是指读书能滋养、养护身体。人的一生有顺境,也有逆境,身体好坏正与此两境匹配与转化。不论人的一生多么跌宕或者多么雄奇,对幸福的理解莫过于:大的方面对人类来说是和平,小的方面对个人来说是健康,有此两条,哪怕再贫贱再倒霉,其一生当属可幸。人的健康是多渠道获得的,比如亲近大自然、欣赏音乐、良好饮食等,而静心读书则是重要途径,它能培养全神贯注、心绪宁静、感觉平和,造就一种自由身心、自由想象、驰骋天地的境界。读书有快乐,读书能陶醉,读书获愉悦,坚持每天读点书,对身体大有好处,因为在阅读中,你能把道理想得更深远,把世间看得更明白,把脉络理得更清楚,所产生的随意和快意不是官职和金钱所能换得的,无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春日,还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秋季,你能在这片天地里感受温煦,物我两忘,这片天地里没有钩心斗角、利益冲突,没有丝毫遮盖、半星烦恼,与古人、今人、伟人、凡人一起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奔走衣食的困倦和沉沦职场的劳累,会一股脑儿地席卷而去,留下的是思绪贯通,得到的是浑身通泰,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养生?

以心造境,以境造心,这是养生的良方。不过读书亦不可过劳而不懂节制,更不能狂三诈四而狂妄自大,读书人的良知是不能湮灭的,“一百册书籍不如一分良心”,但读书读到不知天高地厚,不认东南西北,非但养生不成,且会惹来杀身之祸。中国的读书人有气节,但有时也愚呆。像古代处士,多指隐居在家而不肯做官,其实也多半是未逮住机会的读书人。不做官的读书人总有个毛病,常常喜欢挑剔说做官的人没把社会、国家治理好,絮絮叨叨又喋喋不休地抨击,真有不惹出祸决不罢休的架势,结果弄出个自己脑袋搬了家,而做官的人心里也不痛快,对处士防范有加。综观天下“做官谱”,做官的人心里一不舒坦,说不定把社会、国家弄得更加糟。还是史学大家司马迁说得好:“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读书人保重不是保身,读书人养生不是贪生,他们抱以一种淡定的克制,保持一分怡然的闲适,也许正为了未来理想的守望。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论命蹇时乖还是遭遇厄运,读书人要养好身,需要冷锐眼光、清醒头脑、充沛精力,安然不惊,坦然相对,不灰心丧气。达观,豁达,开朗,朝气蓬勃,知命乐天,不装苦样,至老无常,乃延年益寿之道,这也是读书养生应取的态度。

读书能超生。读书是无拘无束、率性而行的行为,所接触的世界是梦幻神奇、自由自在的世界。读书人在书籍里驰骋想象、遨游天宇,这里的一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雪夜风花,缠绵情意;春夏秋冬,水流云飞。大彻大悟后,主客两体浑然为一,曾经的忧愁、烦恼、爱恨、喜怒化作彻底的醒悟、解脱,演变成真正的解放、通达,这便是知识的涵养、文化的浸润、精神的充实、意趣的张扬,我将它视为生命的超度、人生的涅槃。这不是迷信,也非佛教含义,饱读诗书,苦读有恒,会使人的思想升华、境界提升,不屑时尚、不赶潮流,唯有保持独立的人格与思想,才有面对现实的勇气与实力。读书的超生,意味着读书人命中注定毕生要做反省人生、洞察时代、启蒙大众的前驱者,也许在其人生旅程中无法完成自我整合,抑或其思想、主张未必得到社会认同,但他超越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人生富有光亮。虽然他孤独,却很伟大,像美学家、建筑学家林徽因所歌颂的那样:“如果我的心灵是一朵莲花,正中擎起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到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可惜,我们现代社会越来越缺乏这样的人生超度,即便有,也常常依附于金钱和权力。如今人文主义的理想之道荒草丛生,在思想狭窄的羊肠小路,彳亍而行者实在寥寥。我以为,坚持一生读书,弘扬学习之风,无论国家还是个人,会有生命超生之效,从而提高全民族素养,让中国真正立于世界之林。我的此说,衮衮诸公,不知以为然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