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黎华先生十年祭

黎华先生十年祭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这一次相认,以后每每在沾桥街上与黎华谋面,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停下步来,相互递烟,相互问好。我连声道谢,在街上迅速买好要买的东西后,便去沾桥卫生院花十三元钱买了一枝经黎华先生精心挑选的红参。在收集、撰写该书文稿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黎华先生。面对我们的造访和请求,黎华先生不仅没有推辞,而且还显得异常高兴。

黎华先生十年祭

陆云松

我与黎华先生从相识到相知,均因文化这条强韧的线。

1985年百花争艳的季节,余杭县召开首届文代会,我有幸在众多的文人面前露了一次脸。文代会的开幕式一结束,刚走到会场门口,一位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笑呵呵地和我打招呼:“你就是崇贤的陆云松呀?”我说:“是。”他自我介绍说:“我叫裘黎华,在沾桥卫生院工作,经常在沾桥街上碰到你,却一直只闻其名,不识其人,今天总算认识了。”他这一说,我也想起来了,有时在沾桥街上的饮食店里吃早点,往往会碰到一个人衣着光鲜,手拿搪瓷杯,冲了豆浆就出店门,显然不像农民。这位“不像农民的食客”,便是裘黎华。

沾桥和崇贤,当时虽属两个乡镇,但我家在石前,与沾桥只隔一条石前港,早上出街都去沾桥。有了这一次相认,以后每每在沾桥街上与黎华谋面,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停下步来,相互递烟,相互问好。那时,农村市场虽然比过去丰富了不少,但有的食品仍十分匮乏。有一次在沾桥街上碰到他,他悄悄地对我说,医院里到了一批红参,质量不错,若需要,等歇(等一会儿)过来买一点。我连声道谢,在街上迅速买好要买的东西后,便去沾桥卫生院花十三元钱买了一枝经黎华先生精心挑选的红参。黎华与石前的连芳是好朋友,经常去连芳家作客,有时也顺道到我家来,要我看看他的一些近作,提提修改意见。那时,我热衷于写小说、报告文学,黎华热衷于写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因写作的门类不同,所以对他的作品也说不出什么修改意见,即使说了,也说不到点子上。但对黎华的作品,有一点我很是佩服,作为临平亭趾人的他,到崇贤工作之后,一直在关注、挖掘崇贤的民间文化,按照当今时尚的说法,他是一位接地气的文化人,令我刮目相看。

2001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崇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要出一本小册子,书名定为《可爱的崇贤》,要求该书既能成为外界了解崇贤的向导和指南,又能成为适合崇贤中小学生阅读的乡土教材。在收集、撰写该书文稿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黎华先生。去他的工作单位找他,告知他已退养回家了。于是,我向单位要了他的联系电话和居住地址,选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和时任崇贤镇党委宣传科科长的郭云伟同志一起,驱车前往临平梅堰小区,请黎华先生为《可爱的崇贤》撰写文稿。面对我们的造访和请求,黎华先生不仅没有推辞,而且还显得异常高兴。不久,便寄来了《杂话独山》《石塘肉》《点风传人郑幼香》等三篇文稿。这三篇文稿,均收录在《可爱的崇贤》一书中。

当《可爱的崇贤》一书付印之时,我也退养离岗。大约在我退养半年之后的2002年春夏交替之际,忽一天,连芳的妻子陪着裘夫人来到我家,告诉我,老裘已过世了。我听后,如晴天霹雳,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我知道,黎华还不到六十岁,又懂得一点养生之道,怎么会走得这么早呢?安慰过裘夫人后,连芳的妻子说:“老裘在世时,听说你和镇里的干部去过他家,请他写过稿子,说是给点辛苦费的,到底有没有,今天顺便问一下。”我听后,忙说:“有点的,我退养前已列出稿酬清单,退养时已办了移交手续,方便的话,你们可以去镇政府问某某某。”我把某某某的办公室地址和电话号码告诉了她们。把裘夫人她们送出门之后,我心里感到很内疚,对迟迟没有兑现稿费这件事上,虽有退养离岗的客观原因,但主观上努力一下,领了稿费送过去,也是办得到的事。为此,我心怀内疚的同时,一直把这事挂在心上。好在日后不久的一天,碰到连芳的妻子问起这事,她说,已经拿到了,挂在我心里的那块石头才落了地。

若干年后,我又回到原单位,协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新同志办《崇尚贤德简报》和《崇贤》杂志。每当这一报一刊闹稿荒的时候,我每每会想到致力于挖掘崇贤文化的黎华先生,有时甚至会发出一声叹息,要是黎华先生在世的话,定会给崇贤的一报一刊增添许多话说崇贤的好文章!

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的黎华先生,在天堂安息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