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辟富民新途径

再辟富民新途径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白河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5.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6400元。探究白河劳务经济飞速发展的奥秘,认识县情、抓住机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是贯穿白河劳务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一条红线。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务经济组织共发布用工信息2万条。今年以来,该县直接用于劳务输出的资金高达50万元。为了抓住能人、稳固基地、扩大输出,白河县大力实施劳务输出能人带动战略。

再辟富民新途径——白河县发展劳务经济纪实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白河县外出务工农民达到5.7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6400元。2007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超过6.1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1万人,已实现劳务经济收入3.8亿元。全县平均每户农户有1.5人外出务工,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

政府破题:富余劳动力成为资源优势

探究白河劳务经济飞速发展的奥秘,认识县情、抓住机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是贯穿白河劳务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一条红线。

有人说,因为白河穷,所以白河的劳务搞得红。此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失偏颇。如果说,严酷的自然条件是白河劳务兴起的初始动力的话,那么政府的推动才是白河劳务经济发展壮大的真正主导力量。

“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白河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把劳务经济当作农村主导经济抓,当作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工程抓,当作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工程抓,切实增强做好劳务经济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着力提高技能劳务输出比重”,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为了做大劳务输出产业,该县积极推行劳务输出“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一把手甘当“劳务司令”,群团组织、涉农部门、组织人事、工商税收愿做劳务输出的“娘家人”,乡村干部纷纷充当起“劳务大使”,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为全县的劳务能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尽责出力。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劳务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主持,劳动、财政、扶贫制度。建立健全了县、乡(镇)、村、组四级劳务输出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全县15个乡镇分别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和3个社区保障工作站,确定人员编制35名,在全县124个村配备了劳务工作信息员。劳务输出组织和服务机构,一头掌握市场用工信息,一头连接农村富余劳动力,分别建立了适龄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新增劳动力、乡土人才台账等基础信息管理体系,广泛关注和及时发布全国各地劳动力用工需求信息。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务经济组织共发布用工信息2万条。县上先后在山西太原、广东虎门、福建长泰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20多个,设立办事处4个,解决务工难题上百件。

与此同时,该县还建立健全了输出前的培训、输出中的服务、输出后的维权3个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今年以来,该县直接用于劳务输出的资金高达50万元。正如该县县长郭德林所说,政府推、服务促、能人带、基地稳、维权护、组织引、培训强、解困扶,使白河的劳务输出逐步完成了由季节型向常年型、由游击型向军团型、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由“箭头型”向“米字型”、由打开型向创业型的提高与转变。

技能培训:给农民插上致富的“翅膀”

“走前抓培训,走时抓服务,走后抓维权”,是白河县发展劳务经济的“吉祥三宝”。

过去,由于外出民工没有技术,不仅干的活脏、重、苦,严重透支体力,而且工资报酬相当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县上积极整合劳动、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资源和力量,切实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以劳动部门为主体,联合县职教中心和各类民办职校,通过订单培训、输出前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劳务输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

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实施意见》,决定今后每年由县本级筹措50万元作为农民工的免费培训基金,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培训工程”。计划每年培训农民工1500人,重点培训电子装配、汽车制造维修、服装加工、家政服务、建筑水电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县上本着培训一人、鉴定一人、就业一人、补贴一人的原则,实行免费培训、免费鉴定和免费发证,并给予受训人员食宿等补助。今年以来,全县已对80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

为把劳务经济做大做强,白河县在有针对性地抓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搞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今年3月和7月,县上分别在城关、茅坪和西营3个乡镇,分片举办以“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为主题的4场大型劳务招聘洽谈会。全县共有15000多名农民工进场参加了求职应聘,6800多人与外地企业达成用工协议。县上还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深入村组农户开展“百人百场”就业引导大宣讲活动,面对面地向农民朋友传授务工常识和择业理念,开展就业引导培训百余场次达万余人次。

为了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让家长放心、务工者欢心、用人单位称心,县上坚持“先考察、后输出”的原则,对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派员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厂情、劳动强度、工资待遇和食宿等情况,做到“四不送”:对无招工协议的不送,无可靠人员联系的不送,规模小的不送,待遇低于800元的不送。同时,对参加报名外出务工者严格把关,对技能不过关的坚决不输出,努力做到用工单位满意,确保务工人员“送得出、稳得住”。

抓维权就是抓稳定就业。县上一直为劳务输出产业保驾护航,全县机关各部门共派出法律业务娴熟和具有较强维权工作经验的同志188人次,赴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广东等省市,对拖欠工人劳动报酬、工伤事故赔偿等实施法律援肋,为外出务工农民索回劳务工资、工伤赔偿金共计2000多万元。

能人带动:从打工仔到创业者的跨越

能人带动,是白河劳务产业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依托能人,扩大劳务基地是白河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杀手锏”。

为了抓住能人、稳固基地、扩大输出,白河县大力实施劳务输出能人带动战略。对劳务能人高看一眼、厚爱一份,无疑成为该县劳务经济规模迅速扩张、领域快速延伸的助推器。

一方面,县上千方百计鼓励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创业。现在的白河县,更多的农民已不再把外出务工简单地看成是谋生手段,而是积累资金、开阔眼界、学习技术的创业战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拥有10万元以上资产的外出务工能人已经达到280多名,迁入全国各大中城市居住的已达3500多人。越来越多的“白河人”,已经彻底甩掉了“穷死不出门”的传统保守观念,犹如滚滚洪流,拥出山门,融入城市,走向富裕和文明。

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投资办厂、奉献家乡。目前,全县拥有10万元以上资产的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的人数达到180多人,累计向家乡投资各类建设和发展资金2000多万元。在优秀人民公仆万立春的故乡仓上镇,提起卢林泉,那真是大名鼎鼎。17岁就外出打工的卢林泉,在山西一干就是十几年。2002年5月,他组建了“山西哈物斯制动材料有限公司”,公司年利润达6000万元。作为公司法人代表和董事长的卢林泉,现在注册资金达500万元,已有资产达5000万元。这位从仓上镇走出的中年汉子,目前正在与家乡联系,欲在年内回家乡投资办一所小学。在他的带动下,全镇每年都有5800多人外出务工,劳务总收入达到6000多万元。

在这些已经取得事业的劳务大军中,许多成功者,仍念念不忘把致富的根紧扎在贫瘠的家乡的黄土地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挣了大钱后,踊跃投身到家乡的产业建设当中,或投资搞矿产开发,或投资发展蚕桑、畜牧、黄姜等绿色产业,共同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合力撑起白河农村美好的明天。

(原载2007年12月24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