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夷山水韵

武夷山水韵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进武夷山的碧水丹霞中,阳光浓热,九溪水流温润。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灵魂。朱熹在武夷山创办了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武夷山,因为朱熹,成了天下学者向往的圣地。没有武夷山的茶水,会不会有朱熹的学问?武夷山的茶不但长在山间,而且长在每一个来过武夷山的人的心间。他们邀请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共同执导《印象·大红袍》,使用原汁原味的武夷山水。武夷山的人把茶放进了时间内。

为了高山,为了流水,为了阳春白雪的清香渡口。偶然的一天,我走向武夷山脉。

走进武夷山的碧水丹霞中,阳光浓热,九溪水流温润。踏上久远的石径,路途左右,都可见大小不等的茶园,有一分地大小的,有一亩地大小的,也有几亩地大小的。大都在山林下,择势开辟一点,整理土壤,种上茶树,一行一行的,树形娇小,很是整齐。茶树上生长着黁小的绿芽,很是丰润。看着这些,仿佛看到茶香沿着茶叶的叶脉巡回,带着山与水的灵犀,带着温馨的色泽,让人满心欢喜。

要欣赏武夷山水的韵味,先要领略武夷山的味道。

从天游峰的山脚到山顶,从九点开始到两点结束,我经历了气喘吁吁和汗水湿衣。天游峰登临面几乎垂直,“天下第一险峰”由此而来。在只有一尺宽的石阶上,一步一步地跨,身旁只有默默无语的扶手。看不到树,树都长在峰巅之上。看到的是绝壁之上和绝壁之下,眩晕的感觉挥散不去。这时候,多么希望能有树,高大的树,笔直的树,茂盛的树,开满花朵的树,布满这孤傲的石岩之上,给它温柔之美。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严肃、刚硬,还有倔强。

跨越,上升,跨越,上升,我的眼光跟着倾斜或摇晃。我的心跟着前进的节奏,感觉着攀缘的快乐。这快乐是简单的快乐,是站在云端的快乐,是俯视山河的快乐,是无从把握的快乐,还有与茶树对视的快乐。

到达高峰上,回望自己走过的石崖,暗暗佩服自己的体能。歇息之间,抚摸白云与白云之上的气流,意快身轻。山高风柔之间,细看常绿树、阔叶林郁郁葱葱,回看岩石林立,千仞肃静,内心忽然起敬。敬仰山的丰富,山的奇险,山的幽静,山的美誉。

领略了山的锦绣之美,哪能舍弃水的奇妙?

清澈的溪水是武夷山的灵魂。九曲溪自西向东,蜿蜒绕山流淌。乘上古朴的竹筏荡入山光水色之中,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如融入神话般的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著名的岩茶大红袍之母,就生长在九曲溪流旁的岩石上。岩石的赤红,青苔的幽静,都可以夹带着思绪的细藤,在茶杯之外,让人对大红袍琢磨不尽,遐思无限。

茶叶娇娇,水流清清。此景此地,不知不觉地让人摒弃尘间琐碎的劳累,放下了牵牵绊绊的小事。心里、眼里只有山、水、茶,别无其他。

在武夷山的层岩之下、溪流之旁,我看见了朱熹的住所。“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名山与名人,总是相依相偎,有不解之缘,譬如:孔子与泰山,苏轼与庐山,大禹与华山,雍正与嵩山……

朱熹在武夷山创办了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朱子理学就在这里孕育、形成、传播、发展,撑起了中国伦理文化的半壁江山。武夷山,因为朱熹,成了天下学者向往的圣地。

在朱熹的屋前,有清凉的溪流经过,犹如琴声在叮咚。叮咚的山泉,叮咚的琴音,穿越过历史,穿越过沧海,缠绕着桑田彼岸的一块石板。也让我相信,它是沧海与桑田的青色见证。

朱熹用岩石下的水,岩石上的茶,浸润着他的身体、他的思想,让“遏人欲而存天理”深入人心,让慕名而来的学子陶醉在山水之间,文化之间。

想象朱熹的生活足迹。他的足迹一定遍布石径山间,遍布山水之间。山水追随他的思想,在他山长水阔的哲题中,研习,畅饮。没有武夷山的茶水,会不会有朱熹的学问?没有朱熹的学问,有没有武夷山的茶味?

武夷山的茶不但长在山间,而且长在每一个来过武夷山的人的心间。武夷山的人把茶树种在山间,把茶香种在每一个游客的心间。他们邀请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共同执导《印象·大红袍》,使用原汁原味的武夷山水。实景实色的演出,古韵诗词的对白,在远山如黛的背景下,飞越、穿越,穿过绿色的竹林,茶字便落种在观众的心中。

武夷山的人把茶放进了时间内。在时间的流逝中,他们用茶水冲洗岁月静好的人间,一遍一遍思索、探究、归纳人生,要隐忍,明智,修身养性。

这,也许就是武夷山水的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