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陆九渊与象山书院

陆九渊与象山书院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之际,理学大师陆九渊选址应天山,创办书院,结茅讲学。陆九渊命名书院为“象山精舍”,并自号“象山翁”。袁甫还为象山书院确立了教育目的——“明道”,并将《陆象山文集》列为书院的教学内容。元末,象山书院毁于兵燹 。象山书院自迁建于三峰山以来,前后持续350年之久。段克莹劝募捐款,在城内梅花墩旧义学故址重建新舍,初名“景峰书院”,后仍改用象山书院之名。

王立斌

贵溪,属信州,地处信江中游。

贵溪为人才之乡。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史上,贵溪先后走出进士近三百名。南宋之际,理学大师陆九渊选址应天山,创办书院,结茅讲学。应天山远看似一头大象,故改名象山。陆九渊命名书院为“象山精舍”,并自号“象山翁”。

象山(应天山)地处上清镇与彭湾乡之间,海拔881米,巍峨俊秀、高耸入云。唐代马祖道一曾在此结庐建寺,因此又叫禅师山。象山是龙虎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峦叠嶂,飞瀑流泉,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实乃“凤泉洒晴雪,仙境在人间”的风水宝地。

陆九渊创办的象山精舍,不仅建筑“气象万千”,而且教学和管理都颇具特色。首先,陆九渊规定了“明理、志道、做人”的办学宗旨,确定了以《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孟子》以及《象山先生文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了实践自己的办学主张,陆九渊在象山精舍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运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严肃认真的升堂讲学,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教学,切己自反,改过迁善的自我修养;偏重精专创新读书指导,寓教于乐的野游活动等等。除此之外,陆九渊在象山精舍办学,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不用学规,而提倡言传身教、相互感化 ;二是不建学生居住的斋舍,而要学生自行结庐而居,自己携粮就读。

虽然学徒来应天山求学,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由于陆九渊独树一帜,久负盛名,因而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徒大集。象山精舍,平素就读的大约百人,五年之中先后来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在众多的弟子(包括此前门生)之中,据清代李绂考证“卓然见于史册地志者,亦七十余人”。其中考上进士者计二十六人,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则要数“甬上四先生”——杨兹湖、袁洁斋、舒广平和沈定川了。此时的陆九渊声噪一时,以至广泛流传着“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说法。由此可见其声誉之高,影响之大。正因为如此,清代全祖望在全面考查书院“始终盛衰兴废”之后指出“岳麓、白鹿……东莱之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乃为“南宋之四大书院”。

陆九渊在象山精舍讲学历时五年,绍熙二年(1191),奉诏知荆门,临时嘱托傅季鲁代为主掌。绍定三年(1230)杨简门人赵彦械任江西提刑,重修精舍,并作象山书院记。赞其“道在笃行,不在空言。道在返求,不在外鹜”。又反复阐明陆学师训:“六经当注我,我何注六经”“反思自得,反而求之”。并反击有人疑陆学为禅的说法乃“是未之思也”,云:“诚意,正心以至治国、平天下,原于致知二字,果禅学乎?”记文又说 :“象山盖学者讲肄之地,先生殁,山空屋倾,将遂湮没。载新以存先生之故迹,使人因先生之故迹,思先生之学,思先生之教,孜孜日思,乃至不勉、不思,从容中道,是谓大成。”宋绍定四年(1231),陆九渊的再传弟子江东提刑袁甫,以应天山祠宇荒颓、交通不便为由,将书院改建于县城信江南岸的三峰山下徐岩。书院落成,袁甫具以本末缘由上奏朝廷,绍定五年(1232)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袁甫还为象山书院确立了教育目的——“明道”,并将《陆象山文集》列为书院的教学内容。由于袁甫的亲自谋划,书院日益兴旺,以至“远近学者,闻风云集”。绍定六年(1233)七月,陆九渊故里金溪县令陈咏之在县治西建象山书院,付子云为首任山长。当时听众甚广,士风翕然相善。元代倪堂任江西提举,重修象山书院。

元末,象山书院毁于兵燹 。明景泰三年(1452),御使韩雍巡抚江西,陆九渊九世孙陆崇上书要求恢复祖先业绩,于是韩命知府姚堂和县令李宣重建。翌年,书院告成。题联一首:“看山四面不安壁,种木十年如树人。”明正德五年(1501),武宗皇帝诏刻“象山书院”四字于西峰峭壁。嘉靖十一年(1532),抚州陆氏故里金溪县令程秀民在县城西门外二里地建象山书院,祭祀陆九渊,并置书田,以食士子,一时文学大兴。嘉靖二十二年(1543),贵溪知县袁凤鸣又对书院进行了一次修整。

万历八年(1580),书院奉张居正之命废除,改为象山祠。象山书院自迁建于三峰山以来,前后持续350年之久。这座书院,作为陆派的教学基地,在传播陆学、交流学术、造就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宋代被誉为“朱陆忠臣”的龚霆松,明代著名的水利学家徐贞明,都是该所书院培养的人才。

乾隆十年(1745),知县彭之锦于城西巍峙溪旁的万安山拓基建房,书额“象山书院”,张骞为书院题楹联一幅:“地非二公故居,考记征闻,释奠必有合也;祠近诸生讲畲,读书论世,尚友其在斯乎。”项纯礼有“门墙桃李看何限,胜迹流传冠信州”的名句,就是盛赞该书院的。嘉庆十五年(1810),士绅邱黎照因万安山书院渐就倒塌,议欲移建。段克莹劝募捐款,在城内梅花墩旧义学故址重建新舍,初名“景峰书院”,后仍改用象山书院之名。咸丰间,太平军攻入江西,清屯兵梅花墩,书院房舍遭到破坏。同治二年(1863),知县周葭浦又思谋重建,恰逢城东旧典当铺出售,于是买下改建,这便是贵溪的象山书院。徐岩旧址现为贵溪一中,校内书院遗址已妥为保护,“象山书院”四个摩崖石刻大字远远就能看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