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历史观

“不法古,不循今”的社会历史观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确实是提出要‘法后王’,但也没有否定孔孟的‘法先王’,法家则好像从不提先王什么的,直接阐述所要建立的社会秩序。”韩老师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对郑老师和姚老师说的,似乎很羡慕他们有这样优秀的学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法家的思想确实与我们之前学习讨论过的其他学派有所不同。”李毅诚突然有所发现似的感慨道。

“有什么不同?”韩老师有些惊讶地反问道。

“嗯,不同在于他们所要建立的秩序有所不同。比如儒家孔子认为礼崩乐坏,所以要恢复周礼道家的老子,则干脆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法家则不同,他们更注重现实,希望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而这种秩序又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李毅诚边思索边回答。

“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比如荀子就提出了‘法后王’的思想。”王迪对荀子思想那是烂熟于心了,几乎是不假思索就反驳起来。

“荀子确实是提出要‘法后王’,但也没有否定孔孟的‘法先王’,法家则好像从不提先王什么的,直接阐述所要建立的社会秩序。”张翔过来帮腔。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刚才比较了韩非与荀子的人性论的不同,同学们很快就能比较儒、道、法三家不同之处。真是善于学习的一批学生!”韩老师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对郑老师和姚老师说的,似乎很羡慕他们有这样优秀的学生。

“法家有这样的思想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与时俱进。”郑老师解释道。

“韩非子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的话,‘必为新圣笑矣’。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不法古,不循今’,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指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什么样的愚蠢之人?”韩老师在解说中突然抛出了一个问题。

“守旧?愚蠢?”同学们有点儿蒙。

“就是你们小学学过的一个寓言故事。”姚老师提醒道。

“是不是‘刻舟求剑’?”刘晨不确定地问道。

“‘刻舟求剑’的意思倒是与这个相契合,但‘刻舟求剑’的寓言选自《吕氏春秋》里的《察今》一文,不是韩非子的。”

“那就是‘自相矛盾’。”张翔突然蹦出来一句。

“‘自相矛盾’倒是韩非子说的寓言,但指的是自相矛盾的人不是比喻这种守旧愚蠢的人。”

“我知道了,是‘守株待兔’。”周婧雨记起了课文下的注释。

“是的,‘守株待兔’的寓言出自韩非子的《五蠹》一文。在文中他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待兔’之人。”姚老师解释道。

同学们这才理解了“守株待兔”寓言的深刻含义。

“韩非子还把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韩非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这与我们当今的人口与社会问题极其相似。”郑老师联系现实进行解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韩老师趁热打铁地总结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