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致敬基层记者

致敬基层记者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70万字,记录了一个基层记者的新闻足迹,洋溢着作者敬岗乐业的精神,同时也是这17年普宁新闻界乃至普宁社会的一个侧影。这种眼光,已使他探视到他人目光之所不及。普宁地灵人杰,各路精英人物层出不穷,这些人物是研究的对象,或许还是人生道路上的标杆。

林佳生

泳成说要出书了,还给我寄来了清样。作为曾经的同事,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一个受过系统教育、训练的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回到家乡县城,通适了县级报社、电台、电视台三家传统新闻单位。他将自己从业17年积蓄的新闻作品悉数翻出,添加上了大学时期的习作和新闻论文、自传文字等,总计70万字之巨,遂成煌煌之《我这样当基层记者》。17年,对他而言,大致是工龄的一半,那么这部著作,就是他人生的期中考卷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普宁市委确定兴工立市和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普宁报》应运而生。1997年,泳成来到了人、财、物俱缺的普宁报社,他是唯一的新闻专业本科生,令人充满期待。初见印象,觉得身材瘦小、面相显老,而言真态憨,确是农家弟子。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他安排在要闻部。

我在布置相关的时政新闻的采写任务的同时,鼓励他多下乡村,主动走访市民,多写社会生活题材的稿子。泳成没有任何讨价还价,在困难的条件下,自己挤公交,搭“摩的”,到后来自己买摩托车穿街走巷,直抵乡间田头。本书封面顶烈日戴草帽,手拿采访本仰头问农业工作者的形象,正是普宁报社时期陈泳成最真实的写照。

当年的《普宁报》由于种种的原因,始终办不成日报,从试刊的每周一刊,到拿到省内刊号时奋力办成对开四版周二报,几个人疲于奔命。为了弥补时效性的不足,更是为了提高报道的高度和广度,我们研究决定每期报纸的第三版辟为《专题报道》,整个版面集中围绕一个专题,图文结合,力图较完整地叙事。每周一场的编务会,大家围坐一起,根据平时采访获得的线索自报题材。确定某一题材的采写承担人后,其他人给予线索、题材的帮助,并对其采写思路提供咨询。那时候,也出了若干引发热议的专题报道,其中就有泳成所采写的《这里依然饮水难》。

在这70万字作品中,从他进入普宁报社之日起,到我2001年1月调往麒麟镇为止这一时间段采写的那部分我比较熟悉,多年后再翻阅,常常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而令我印象深刻、评价也较高的是他对普宁改水问题的跟踪报道。

潮汕平原三大河流之中的榕江、练江流经普宁,但练江污染,榕江远离市区,普宁实质上缺水。199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上马引榕江水到市区建设主力供水厂,2000年7月,莲花山水厂前期工程竣工投产。市区周边生活、生产用水大大得到改善,群情振奋。随着流沙市区近年城市建设和周边地区工业企业的发展,当年的引榕建水厂工程意义愈发明显。而就在莲花山水厂投产供水的欢呼声中,稚气的《普宁报》和朴实的陈泳成却有一种冷静,这一年7月28日,《普宁报》第三版整版刊发泳成采写的《这里依然饮水难——来自典型地氟病区的报道》,记者通过走访地氟病区镇村,用数字作证,以客观的视角和平实的文字反映民生的辛苦。这一题材的采访、报道,及时将地氟病区群众生存景况真实地向社会报告,引起了党政的重视和全市干部群众的关注,坚定了党政加大力度从根本解决地氟病的决心。以此为开端,泳成在同事的支持配合下,围绕这一题材先后采写编发16条稿件,形成了《普宁报》一波干预生活,或称之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新闻宣传行为,是《普宁报》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闪光点!

这70万字,记录了一个基层记者的新闻足迹,洋溢着作者敬岗乐业的精神,同时也是这17年普宁新闻界乃至普宁社会的一个侧影。他日再续《普宁县(市)志》,这一部书必定具有拾遗补阙的功效。

近距离接触泳成,其实能从一张憨厚的脸庞上发现其明亮的目光,这是有几分狡黠的眼光。这种眼光,已使他探视到他人目光之所不及。17年,将泳成熬成了中年人,以多年的历练、以今日的心智,当有透视问题的深度。17年浸淫于普宁新闻界,对普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当有独到的评判。普宁地灵人杰,各路精英人物层出不穷,这些人物是研究的对象,或许还是人生道路上的标杆。寄望来日,当狡黠升华为慧黠,再有机会拜读陈泳成新闻作品选或者其他专著。

今天是2014年11月8日,是记者节,谨向基层记者陈泳成致敬!

(作者:原普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普宁报社总编辑,现任韩山师范学院资产管理处副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