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原则批复首钢搬迁曹妃甸,与唐钢联合建厂,标志着项目正式立项。
国家发改委催促首钢要在3月份提出曹妃甸新厂的建设大纲。
该建设大纲原由另一家设计院设计,后来明确以首钢设计院牵头,联合唐钢设计院,组织国内多家一流设计单位参加。尽管时间非常紧迫,还是按时完成了曹妃甸新厂的建设大纲。
2月15日和3月12日,首钢和唐钢两次联合就建设大纲进行组织审查;4月1日,国家发改委工业司组织了由中咨公司和首钢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4月30日,首钢和唐钢联合向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正式报送了建设大纲;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主持由各方面的院士、专家和河北省有关领导参加的咨询会。院士和专家们对建设大纲总体框架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部分修改意见,为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奠定了基础。
2005年6月,首钢设计院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参与首钢京唐公司建设项目的技术人员开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何巍亲自挂帅,动员和组织公司所有技术骨干,与时间赛跑!
不料,风云突变!
因为首钢京唐公司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是国家实施钢铁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承载着钢铁强国的梦想和希望,是一项涉及复杂设计规划和科学简短的庞大系统工程,上级突然对生产规模进行了新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已完成的主要技术指标必须进行重新核算和修改,各专业资料需要重新计算。
为了及时拿出可行性报告,他们昼夜兼程,加班加点,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经常从凌晨忙到深夜,还有的居然住在办公室五天五夜不回家,一份严密而翔实的可行性报告终于如期呈现在了五十多位院士和专家们的面前。
该报告充分考虑了渤海地区的自然气候、地质构造、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钢厂项目依据、产品定位、市场前景、技术创新等诸多因素。其中包括设计建设中国第一座容积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首次在海边通过吹沙造地建设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基地等多项世界性难题。该报告共有十一个篇章,二十九个分册,一百六十万字。文字和图片单摞在一起,有将近半米厚。有的专家兴奋地说:“我审核过许多建设大纲,像曹妃甸新厂建设大纲水准这么高,内容这么全,结构这么严谨,这么具有说服力,非常少见,堪称范例!”
8月5日,首钢和唐钢邀请十几位国内冶金专家对该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8月19日,北京市首钢搬迁协调领导小组受北京市政府的委托,邀请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原冶金部、中国金属学会、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冶金处、中咨公司冶金建材项目部等有关专家对该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咨询论证。
提问方是国内知名院士、专家;答辩方是以首钢设计院副院长张富明为代表的首钢设计院团队。
张福明,三十七岁,首钢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中一个冉冉升起的明星。他大学毕业分配到首钢设计院炼铁设计室工作。由于表现出色,先后被提升为主任助理、主任、首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并相继荣获首钢劳动模范、模范共产党员、首钢专家、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2004年担任迁钢工程总设计师,这次又担任首钢京唐公司项目总设计师。
专家问:“首钢京唐公司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张福明答:“首钢京唐公司将建成中国第一座沿海临港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像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这些亚洲知名的大型钢铁企业,都是建在沿海。日本新日铁起步较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建的。中国钢铁企业之所以当时没有效仿日本的模式,建设属于自己的沿海临港的钢铁企业,这里边有四个特定的历史原因:
第一,是因为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钢铁企业能维持正常的生产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要说建设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厂了。第二,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综合国力还不那么强大,在设计技术、工程建设技术、装备制造技术以及生产技术方面,还不具备建设大型钢铁企业的基础。第三,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和定位,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军事战略方面考虑,将钢铁企业布置在靠近中心城市和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区,忽略了对钢铁工业自身的稳定性发展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考虑。第四,是中国的钢铁企业建设,更多的是依赖国内的原料资源、燃料资源和销售资源,不可能考虑在沿海地区建设千万吨级、甚至产能更大的钢铁企业!
专家问:“你们将按照什么理念进行设计?”
张福明回答:“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体现我们的设计理念:
第一,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设计和建设新一代的可循环的钢铁厂,就是要把单一的钢铁产品结构制造的功能,拓展成为钢铁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能源的转换。第二,因为中国的钢铁工业近几年来发展很快,钢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在自主创新技术和技术装备技术方面还不是一个钢铁强国,所以要充分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把这个新一代钢铁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来提高国家的钢铁技术水平、装备制造水平和钢铁产业的集中度。第三,过去我们常规的钢铁厂的设计都是按照静态设计的,也就是高炉有多大的产能,转炉和后面的辅助系统也配备多大的产能。现在我们这个工艺流程的设计,完全是按照动态的观念设计的,既实现了紧凑型的连接技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体现了服务社会的新兴技术。第四,就是要把钢铁厂建设成为国家精品钢材的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把新技术、新装备设计好、应用好,使之真正能够成为提升国家钢铁技术装备水平的一个示范性的企业、自主创新的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和精品钢材生产的示范基地!”
专家们又提出:“在曹妃甸建设这样的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具备哪些优势?”
张福明答:“也分四个方面:第一个优势,是临海临港。海洋型钢铁工业,是现代钢铁工业的一个发展模式和方向。在曹妃甸的甸前五百米,就有二十五米深的天然大海沟,这为原材料的运输和成品的运输,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曹妃甸是不冻不瘀的天然深水良港,可以停泊二十五万吨到三十万吨级的大船,可以降低更多的成本和费用。第二个优势,是不占用耕地资源。钢厂地基通过吹填造地形成,可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第三个优势,是整个京津唐地区是一个环渤海经济活跃的地区,背后有很广泛的市场空间,钢铁厂建成以后,它的产品具有广阔的销售渠道。第四个优势,是沿海临港,对空气的敏感度和大气的保有量比较低,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更好的空间!”
专家问:“在曹妃钢建厂,考虑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张福明答:“如何实现流程的紧凑性!”
专家们问:“为什么?”
张福明答:“第一,可以节约更多的土地资源,每吨钢的占地面积最低可以达到0.9平方米,这个指标在国际上都是非常先进的。第二,可以降低物料运输、钢材运输的距离,使整个生产效率高效化。第三,可以节约大量的一次性建设投资和一次性生产运行成本。第四,采用一线型的流程,从原料厂到烧结、焦化,炼铁、炼钢、热轧、冷轧这些工序的统筹衔接,可以使原料从海上来,成品也通过码头运走!”
总体思路答辩以后,就进入了具体谋划的答辩。
张福明介绍了钢厂规模、设备大型化和产品定位:这就是一定要把曹妃甸新厂建成产品一流、技术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初步考虑首钢京唐公司年产钢一千万吨。与之配套的两座特大型高炉、一座大型炼钢、两套轧机。这种配置在全世界是最先进的,效率是最高的,竞争能力是最强的。因为年产钢一千万吨,所以要建两座容积五千五百立方米的特大型高炉。产品定位为汽车用钢、高牌号的无取向硅钢、取向硅钢、管线钢。新的整体规划设计上,不仅要集合国内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工艺,同时要实现设备大型化,体现运转的高速性、生产成本的降低性、产品的节能性和高端性,生产具有满足未来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科技产品,还要体现循环经济,特别是物质流、能源流和空间流系统的高度统一。
当张福明等满怀信心地提出将在首钢京唐公司建设中国第一座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时,专家们的质疑之声强烈起来——
“你们没有设计过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的经验,凭什么说能把高炉设计好?”
张福明等冷静地回答:
“应该客观地承认,我们确实没有设计过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但是我们这些年在高炉设计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单元技术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创新,我们在整体设计理念方面要优于国外的传统设计理念!我们是按照动态精准的最新理念进行设计,按照冶金流程学的最新理念进行设计,按照循环经济的最新理念进行设计的!同时,我们有一支奋发有为、蒸蒸日上的团队!我们的平均年龄不到四十岁,有丰富的设计经验,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用我们的全部心血和汗水把中国第一座特大型高炉设计好,建造好,实现我们中国几代钢铁人的梦想!”
“好!”
“回答得好!”
…………
院士、专家们当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最后,首钢设计院中标,对首钢京唐公司炼铁工程实行承包,承担了六个子项和百分之六十的设计任务。焦化和冷轧工序预留给其他设计单位。
时任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拍拍何巍的肩膀说:“首钢搬迁的命运,就交给你们了!”
首钢设计院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创优、创业的激情再一次火山般迸发出来。
高炉是整个钢铁厂设计的中心环节。
高炉炼铁不仅仅是一个把铁矿石、焦炭变成铁水的物质转换过程,也是一个能源转换过程,占整个钢铁系统耗能的百分之七十。因此,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绝不是简单的设备尺寸的放大,而是要求炉顶设备的装料能力、布料精度控制、高炉炉体的耐压、冷却、密封以及高炉整体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必须有质的飞跃。
这对他们是极大的挑战!
他们曾想和国外一些知名的工程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或者寻求合作,没有成功。
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依靠国外这些大型钢铁企业是不行的,必须发奋图强,自主创新,通过自己的双手,把中国自己的特大型高炉设计出来、建设起来。
设计和建设容积五千立方米以上的特大型高炉,本身就是各个系统集成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除了工艺技术、设备技术、土建技术、供电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方方面面外,还需要丰富的经验。在关键设备的制造材料、加工精度和可靠性方面,必须达到大型和特大型高炉设备的寿命和使用可靠性要求。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五千立方米以上的高炉,施工技术是个大难题,在曹妃甸沿海地区建设的难度更大。地基处理、地基沉降、管道防腐等问题,还有施工过程在冬季,对焊接和安装的一些技术要求都非常苛刻,必须把施工进度安排得非常科学合理和周到细致。
每一步技术创新,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他们的每一天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中。
这种压力,来自对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严格的要求。
就在他们艰难设计的过程中,首钢京唐公司相关配套的评估和申报工作也在同步进行:2005年10月9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唐山市注册成立;9月10至11日、12月12至13日,国家环保总局先后两次召开首钢京唐公司项目环境影响评估会;11月9日,北京市、河北省正式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首钢京唐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1月12日,水利部召开了该项目水资源专家审查会。
2月14日至17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在北京新世纪饭店召开了由全国大型钢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冶金、经济、环境、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二十八名院士和专家参加的“首钢京唐公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论证会”。
这又是一次“考试”。
时任中咨公司总经理包叙定、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陆昊、时任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郭庚茂、时任河北省副省长付双建和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层次和论证水平之高前所未有。这次评估论证会,共分炼铁、炼钢、轧钢、综合、技术经济等五个专业组进行分组讨论,并专门到曹妃甸新厂进行实地考察。中咨公司通过充分研究,采纳了四十一条专家意见和建议,对评估报告进行补充完善。
3月至6月,首钢和唐钢与国内一流水平的六家设计单位共同开展首钢京唐公司项目设计,先后召开了十二次初步设计内部审查会,提出将近四百项意见和建议,研究采纳了一百七十一项;4月12日,完成内部审查;6月,中咨公司向国家发改委报送了提供国家科学决策参考的评估报告。
从2005年2月到2006年6月,首钢设计院联合唐钢设计院共同完成了繁重的设计任务,为曹妃甸新厂描绘出了一份宏伟蓝图。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考虑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确保万无一失。所以每做一个设计方案,都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从实验室的研究、样机的试制,到现场的试验,最后再推广应用,进行集成化的设计。每走一步都比过去常规的设计付出十倍的心血和代价。
回忆起这些异乎寻常的日日夜夜,张福明感慨不已:“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高的想法,也是一个终身的夙愿。创新是一个最根本的追求。所以我和我的同事们非常想借历史发展的大好时机,把我们的智慧和技术水平,充分地发挥出来,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实力,完成中国第一座五千五百立方米的特大型高炉。应该讲,我们在这些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进行了积极的储备,都为设计和建设这座特大型高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我们设计人员的内心来讲,非常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把这座高炉设计出来。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情感!2009年我才三十九岁,如果不上五千五百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将是终身遗憾!期待我和我的同事们设计的这个钢铁厂投产以后能迅速达产,达到我们预期的设计指标和设计水平,我们自主开发的这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得到高效化的使用和利用,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使我们现代化的钢铁厂能够尽早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