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苟活刀笔鬻文郎,英华早逝文轩寒

苟活刀笔鬻文郎,英华早逝文轩寒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克文大手大脚惯了,将大部分资财挥霍掉了。考虑到生活拮据,同时也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克文决意戒除鸦片。1931年初,长女家怡病逝,克文悲痛万分。不出一个月,克文就患上了猩红热,发起高烧,经过及时诊治病情大为好转。未待痊愈,克文又到国民饭店与名妓小阿五吃花酒,回家后病情加重。家人请来名医梁宝鉴和徐亚伦前来诊治,但病情急转直下,经抢救无效,是年3月22日晚上,袁克文在英租界两宜里寓所溘然长逝。

克文吸食鸦片的烟瘾很大,当时的大米大约每石十元,他每天吸食的鸦片烟没有二十元打不住。他在家中总是一榻横陈,烟雾缭绕,朋好中的瘾君子,也常来帮他狂吸。替他煎烟的当差,也多少揩些油。

当初袁氏兄弟分家时,克文兼祧沈氏、金氏两房,分得家产双份。梅真主持家政,手里攒着一笔子女教育和养老的钱。克文大手大脚惯了,将大部分资财挥霍掉了。1927年以前,袁世凯的一位老部下在河南焦作开煤矿,每个月给克文开六百大洋的干薪。北伐革命之后,矿主易人,这笔干薪也就没有了。考虑到生活拮据,同时也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克文决意戒除鸦片。

是年8月19日,克文在日记中写道:“延浦生应仙以其自制丹药,为予戒绝罂粟膏之嗜,即自今日始,永与之绝。”几日后云:“痼疾既除,身体遽爽。早起,偕佩文访芥尘。”又云:“雨,寒,微不适。林屋来,劝予仍进罂膏,予略进,呛逆不可,亟弃去,誓决不再进。”后“得眉云书。予自除痼疾,饮食渐加,起居有序,十四年之束缚,自此解矣”。戒掉了烟瘾,克文的身体越发健康,《晶报》将他戒烟前后的照片刊发出来,浦子灵速戒烟丸顿时成为热卖商品。

后来克文生活窘迫时,好友大方、大雄等人就劝他鬻文卖字。克文年幼即工书法,华赡流丽,别具姿妙,既能作擘窠书,又能作簪花格。他登报鬻书,由方地山、张丹斧、余大雄代为修订的小引云:“寒云主人好古知书,深得三代汉魏之神髓,主人愈穷而书愈工,泛游江海,求书者不暇应,爰为拟定书例。”

克文在天津《北洋画报》上也曾刊登过《寒云鬻书》,标价为:榜书(即匾额)每字五元,一尺以外加一尺加五元;堂幅每尺五元;屏条每尺二元;直幅每尺四元;横幅、卷册每方尺四元;书例画梅如例,画松倍之,每方尺十元。尽管价格不便宜,但求书的人却很多。克文则是有钱花了就歇笔,只要够吃够喝,他一个字也不愿意多写。

有一次,一位豪客求克文一幅梅花图,见到画作后,恳求克文再加几笔,并许以重金。克文不为所动,豪客就是不走。无奈之下,克文随手在洗笔钵中蘸了蘸,往画纸上轻轻一甩,“送你一窝蜂吧”,然后又用指甲在画纸上三蹭两蹭,一群蜜蜂栩栩如生。豪客撂下银子,欣喜而去。

克文书写对联,有一特殊本领,就是不用桌子,把联纸悬空,由侍者拉着,他挥毫淋漓,笔笔有力,而纸不破损,功力非凡。他写小字更为奇妙,因终日吞吐烟霞,懒于起身,写时即仰睡在榻上,一手持纸,一手执笔,凭空书之。书成,字迹娟秀,没有欹斜疏懈之病,朋友看到,无不惊叹。各杂志及小报,纷纷请他写报头。

1931年初,长女家怡病逝,克文悲痛万分。他与前来探望的方地山谈起准备为家怡在西沽购置墓地的想法,还说起要买就多买一些。方地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劝道:“买那么多干什么,又不是盖房子。”克文说:“给我自己也准备一块,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方地山连称:“不吉利,不吉利。”克文只是惨淡一笑。

不出一个月,克文就患上了猩红热,发起高烧,经过及时诊治病情大为好转。未待痊愈,克文又到国民饭店与名妓小阿五吃花酒,回家后病情加重。家人请来名医梁宝鉴和徐亚伦前来诊治,但病情急转直下,经抢救无效,是年3月22日晚上,袁克文在英租界两宜里寓所溘然长逝。

《北洋画报》刊发讣告称:“寒云主人,潇洒风流,驰骋当世,尤工词章书法,得其寸楮者,视若拱璧。好友游,朋侣满天下,亦本报老友之一。体素健,初不多病,而竟以急症,于二十二日晚病故津寓。从此艺林名宿,又少一人,弥足悼已!”

克文的师友和亲家方地山挽称: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无可奈何惟有死;

坐在天堂,能入地狱,为三太息欲无言。

表弟张伯驹挽之:

天涯落拓,故园荒凉,有酒且高歌,谁怜旧日王孙,新亭涕泪;

芳草凄迷,斜阳黯淡,逢春复伤逝,忍对无边风月,如此江山。

民国元老于右任挽之:

风流如子建;物化拟庄周

克文去世后,家人只在他的笔筒里找出二十元,因此,他的后事都是由他的徒弟们出钱来操办的。他的大徒弟杨子祥按着帮里的“规矩”,给他披麻戴孝,主持一切。同时给他穿孝的徒子、徒孙们,一共不下千余人。开吊的时候,整日的哭声不断,还有许多青楼女子系着白头绳前来哭奠守灵。京津两地的前北洋政要、富商巨贾、社会名流、京昆名伶纷纷前来吊唁或致挽。

出殡那天,除了天津本地的僧道尼外,还有北京广济寺的和尚、雍和宫的喇嘛都赶来送殡。从伦敦道两宜里的寓所到西沽墓地,沿途搭了许多祭棚,各界人士都前来上祭,围观民众数以万计,其场面在津城多年未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