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诞生在一个贫雇农的家庭

诞生在一个贫雇农的家庭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1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把我催生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种了两亩田脚爿。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在家编织金丝凉帽。那金丝凉帽在东南亚国家流行,听说那料正是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加工成帽子后再出口到那些国家。在我的记忆中,能享受韭菜炒蛋这样待遇的,只有两个亲舅舅。

1949年1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把我催生了。这对于国家和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喜事:当时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人多好办事嘛!从此,我的命运也就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那时,我家中大哥已六岁,二哥三岁,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为父亲在农村做雇工的收入,而我的出生给生活本已艰难的家庭,无疑又增加了负担。

那时,全家五口人居住在祖传下来的一间朝北屋内。朝北屋是一间平房,不但朝向不好,且往往外面下大雨,屋里落小雨,经常要拿出脸盆之类的东西来接雨水。父亲爬上屋顶去捉漏,这处好了,过不了几天,别的地方又漏了,苦不堪言。到了冬天,雪花从瓦片下钻进来,成了“不速之客”。二哥胆子大,他七八岁时,竟能单独爬上屋顶去捉漏,那以后捉漏的活就让他“承包”了。

家中还有一间破草间,是堆放烧饭用的稻草、稻草灰和农具的。那破草间没有一面完整的墙壁,屋顶上也没有一块完整的瓦,按当地人说法是一间“四穿凉棚”。全家靠父亲给人家做“五个月”(即在农忙时给有田人家插秧、割稻等农活)得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生计。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种了两亩田脚爿(即租种的农田,收获后除要向政府缴纳公粮外,还得向东家缴租粮)。在丰年,缴了公粮和租粮以后,全家人只能喝上薄粥,到了歉收年时,只能是糠菜半年粮。

为了补贴家用,母亲在家编织金丝凉帽。那金丝凉帽在东南亚国家流行,听说那料正是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的,加工成帽子后再出口到那些国家。母亲夜以继日地编织金丝凉帽,一顶帽子往往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才能换来一元多钱的劳务费。母亲就叫我拿着这钱到邻村的小店,去买酱油、盐之类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农忙季节,母亲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做好饭菜,烧好开水,送到田头外,还顶着烈日在晒场翻晒稻谷;家中还养着十几只鸡、一头猪,需要她喂养,而无暇顾及家中的孩子。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像个组织起来的“互助组”,大的照顾小的,或者互相照顾,不像现在的孩子,除了有母亲或者奶奶、外婆当全职保姆外,还有雇请来的保姆照料。大妹读了三年书以后,就辍学了,回家担任了家庭的“互助组”组长,以后的家务活就由她承包了。那时的村子里几乎都是这样,女孩子往往读了一两年书以后,当父母的认为是“开眼”了,就让她们回家主持家务,为父母分忧。

到了年中,母鸡生蛋了,母亲把一个个红扑扑的鸡蛋放到蛋罐里积聚起来。平时,我们家里人是舍不得吃的,只有在我们生日时,母亲会在烧饭时蒸上一个鸡蛋,算是给我们小孩过生日;或者是家中实在没有菜时,为了给我们开荤,一个鸡蛋打在一个大碗里,放上一大碗水和酱油搅和,放到饭镬里蒸熟,成了一大碗的蛋汤。这对我们这些小孩来说已经是难得吃到的佳肴了。等到母亲把蛋汤搬上桌,几个调羹一起下去,很快就见底了。或是家中来了客人,母亲从蛋罐里拿出两个鸡蛋,到屋基地的菜地里,割一把韭菜,切成段,和鸡蛋“打成一片”后,在锅里翻炒,成了韭菜炒蛋的美味佳肴。做韭菜炒蛋时,不但家中香气四溢,在家外几十米处都香气扑鼻,诱得路人直流口水,尤其是我们小孩,闻到香味就往家里跑。在我的记忆中,能享受韭菜炒蛋这样待遇的,只有两个亲舅舅。在平时,母亲总是等到蛋罐里的鸡蛋储满就拿着鸡蛋到集市上去卖了换钱,再买一些油盐、咸鱼、龙头烤之类的“长下饭”(能放得久一些的菜)回来。

冬天家庭没了收入,为了改善生活,父亲就到城里的渔船上,进一些龙头烤、咸鱼等海货,到“三北”(今慈溪市、余姚市、镇海区相邻的地区)农村去叫卖,风里来,雨里去,风餐露宿,多少也能挣得一点脚头钿。这样在过年时,能给我们小孩添置一些新衣服和生活用品。至今使我记忆清晰的是,家里墙壁上挂着一杆父亲用过的木杆秤。

无奈,在大哥初识文化后,父亲便让他辍学帮助家里种田。当时我和二哥虽然尚小,但是,正像京剧《红灯记》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个唱段: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生活在农村的我,则是割猪草,放牛,挑野菜,拾田螺……一年四季赤足奔跑在田垄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