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一)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一)

时间:2022-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二)。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三)。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孃湖上月应沉(四)。故可证这一句所写的是商隐调补弘农尉时情事。湖当距盘豆馆不远。商隐路出潼关,离家已较近,故有此想。一世,出于心理感觉,夜久不眠,风声萧萧,遂觉此声似将一世难终。这首诗因出关对丛芦而生仕途淹蹇、身世孤寂之感。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二)。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三)。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孃湖上月应沉(四)。清声不逐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五)。

(一)关:指潼关。盘豆馆:在河南省灵宝县境,距潼关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得名。

(二)梢梢:此状芦叶垂长的样子。李贺《唐儿歌》“竹马梢梢摇绿尾。”刘瞻《无极道中诗》:“缺月梢梢挂晚凉。”或谓状风动草木的声音。鲍照《野鹅赋》:“风梢梢而过树,月苍苍而照台。”邮亭:即驿亭,古代设于沿途,供传送文书者与旅客歇宿的馆舍。尘襟:世俗的胸襟。两句意谓:宿盘豆馆面对给人清凉幽深之感的丛芦,尘襟为之一洗。

(三)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作者童年曾随父在浙江生活六年,但当时年幼,似不能称“江南客”。《樊南文集》《献相国京兆公启》云:“某爰自弱龄,侧闻古义,留连薄宦,感念离群。东至泰山,空吟梁父,南游郢泽,徒和阳春。”“东至泰山”指随崔戎赴兖海幕,“南游郢泽”当与“东游”时间相近,唯具体情事不可考。“昔年曾为江南客”,可能就是指这次“南游郢泽”。关外心:关,指函谷关,原在弘农境内。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请求移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移函谷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初为关外心”,是说开始有了类似杨仆耻居关外的心情。作者这种“关外心”的产生,显然由仕途失意,不得已离开长安引起。何焯说:“昔客江南,黄芦遍地,然年壮气盛,自视立致要津,曾无摇落之感。此日流落而为关外之人,不觉凄兮其悲,因芦叶梢梢,而百端交集也。”商隐一生由京职外调,途经函潼,而时令又值夏天,唯有开成四年由秘书省校书郎调任弘农尉为然。这是作者第一次左迁关外,与“初”字相符。又因弘农本函谷关旧地,联想起杨仆事,也极自然。故可证这一句所写的是商隐调补弘农尉时情事。

(四)思子台:《汉书·戾太子传》载:戾太子(刘据)以巫蛊事自杀,后来汉武帝知其冤,因作思子宫,又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县。台址在今河南灵宝县境。玉孃湖:王士禛《秦蜀驿程后记》:“过阌乡盘豆驿,涉郎水,即义山所云之玉孃湖。”未知所据何书。湖当距盘豆馆不远。二句咏思子台、玉孃湖景物,可能寓母子悬念、夫妻相思之意。商隐路出潼关,离家已较近,故有此想。

(五)清声:指风吹芦叶之声。行人:泛指东来西去之人,非作者自指。两句谓芦叶的声音不随过路的人而去,惟于此地伴荒城夜砧而长在。言外见因仕途失意兼思念亲人,长夜难眠,惟觉芦叶之声聒耳。一世,出于心理感觉,夜久不眠,风声萧萧,遂觉此声似将一世难终。逐,诸本均作“远”,今从悟抄。世,冯注本引一作“任”,又作“宿”。冯浩说:“二句收足‘宿’‘对’。”

这首诗因出关对丛芦而生仕途淹蹇、身世孤寂之感。“此日初为关外心”是一篇主意。诗的前四句由丛芦而忆及江南,再由江南折出“关外心”,在曲折的思绪活动中,回溯了漫长悠远的时间、空间和有关生活内容。这种回忆,以及暂时因环境清幽而尘烦乍释的心境,对于逐渐萌生起来的“关外心”,起着引发和映衬的作用。后四句则由“关外心”扩展开去,思绪连绵,融合了对亲人的思念和长夜难眠之中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使“关外心”被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形象。

诗正面写丛芦只一句,但一连串的思绪和感情活动,都由丛芦触发,末联渲染清音伴荒城长在,更把环境给人的感觉注入心境之中,让读者自始至终都能感觉到芦叶梢梢的那种形象和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