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芦芦台场

长芦芦台场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千年盐城”之称的汉沽位于天津市东面的滨海地区,这里有个占地面积达133平方千米的盐场——汉沽盐场,它的前身是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的芦台场。他看到芦台滨海地带的生产优势和便利交通,遂决定设立芦台场,专门进行海盐生产。长芦盐区的芦台场产盐细、白、纯,晶莹如雪,品质纯正,有“芦台玉砂”之美誉。汉沽盐坨盛景芦台场生产的食盐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大。

有“千年盐城”之称的汉沽位于天津市东面的滨海地区,这里有个占地面积达133平方千米的盐场——汉沽盐场,它的前身是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925)的芦台场。在历史的演进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自己的勤劳、汗水和智慧谱写出了一页页制盐篇章。

千年盐场——芦台场

汉沽,早在汉代时期就已成为幽州滨海地区的盐灶之地。五代时期正式建立的芦台场,是中国盐业史上最早的海盐场之一;这里的芦台兴宝圣母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盐母庙。汉沽,伴随着煮海制盐的故事诞生,随着时代和海盐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成长。

盐场原址在古镇芦台(位于今天津市宁河区),是汉沽滨海盐业生产的管理中心和集散地。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群雄争霸,战火连连,使得芦台滨海地带生灵涂炭,灶户纷纷迁徙逃亡,煮盐业被迫停滞。后唐同光三年(925),赵德钧出任幽州节度使。他看到芦台滨海地带的生产优势和便利交通,遂决定设立芦台场,专门进行海盐生产。

芦台场建立以后,又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斤生产,加强盐课监管,以充军用。光绪《宁河县志》记载:“芦台之盐,始于后唐而盛于辽金,民之食其利者久矣。”为了纪念赵德钧创建芦台场的功德,当地的百姓为他修建了一座庙。

长芦盐区虽经过了数次的盐场调整,盐区内资质最老的盐场却一直被保存了下来。即使到清末,长芦盐区只剩下两个盐场,芦台场仍是其中之一。1913年,这个盐场的公署从芦台镇搬到了汉沽镇,而这个延续千年的盐场仍未改名,直到汉沽地区解放才更名为“汉沽盐场”。

芦台场图(出自嘉庆《长芦盐法志》)

“芦台玉砂”话芦台

盐的品质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清人汪砢玉在《古今鹾略》中就说,以质量论,“广不如浙,浙不如淮,淮不如长芦”。长芦盐区的芦台场产盐细、白、纯,晶莹如雪,品质纯正,有“芦台玉砂”之美誉。“芦台玉砂”甚至成为“宁河八景”之一。有人用诗来形容芦台场的盐:“芦台极目际平沙,利博谁伶害亦赊?土面刮来淋玉液,鏊头沸尽结银花。”

“芦台玉砂”剪纸

芦台的盐工熟练掌握了煎盐工艺流程:把上年熬盐时烧过的草木灰,随时收集保存起来,摊放晒在灶地上;待草木灰里有盐花出现,用绳系柳斗,两人一伙戽扬海水渗入草木灰里;然后淋成卤水,再入锅煎熬结晶成盐。这样制成的盐颗粒大且白。同时,他们还学会了用石莲子和鸡蛋测试卤水的浓度,以提高盐的产量。

芦台盐因质量上乘而成为皇宫的贡品之一。明洪武年间(1336—1398),史书中就有芦台盐进贡宫廷的记载。明清两代,质地纯正的芦台盐成为皇宫内苑、达官贵人的主要食盐来源。除此之外,芦台盐工还用白盐生产出盐砖,这些盐砖也被进贡到宫里,成为皇族宗室祭祀时用的供品。

汉沽盐坨盛景

芦台场生产的食盐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大。盐工们常常将生产出来等待运输的盐堆砌在河干上,一座座盐山像白塔一样壮观,被誉为“汉沽盐坨盛景”。一代代文人墨客途经此处,看到盐坨盛景,有感而发,遂留下了许多的诗词歌赋。如有诗云:“傍海盐为业,霜华积小山。晶莹涵月魂,重叠亸瑶鬟。”这里把海盐比作霜华,把盐山比作女人的发髻。

天津盐业风情游览区

芦台盐场最古老的盐坨设在张家码头,到了清康熙(1662—1722)初年,盐工们开始在营城、寨上和汉沽三处设坨。因为储存的盐比较多,光绪三十一年(1905),长芦盐运使还曾提出要为营城和汉沽的盐坨修筑土围垣。其中,汉沽在靠北的位置,因此汉沽坨又被称为“北围垣”。到了民国初年,汉沽坨的规模继续扩大,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大盐坨”。

民国时期人工抬筐筑盐

从刀光剑影的五代十国至今,汉沽盐场历经了千年的沧桑变化。汉沽海盐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海盐发展的灿烂篇章,也代表了天津滨海地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沉淀。千年之后,盐场虽已更名,海盐生产用的也不再是传统的技术,但从汉沽海中提取的盐粒仍能堆成一座座银山,继续书写着“芦台玉砂”的神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