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是怎么感谢他人的

孔子是怎么感谢他人的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过”,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一个人没有过错,是不符合现实的,也是不符合辩证法的。无过,除非无为。况且,无功便是过,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过错。孔子对于犯错误的人并不是持否定的态度。对于错误和过失,关键要看方法和态度。自觉改过,并非易事。正如朱熹在《论语集解》中所说:“人有过而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讼者尤鲜。能内讼,则是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夫子自终不得见而叹之,其警学者深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第一·八章》

“惮”是怕的意思。“过则勿惮改”,是说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过”,在《论语》中多次出现。《述而》中说:“子曰:丘也幸矣,苟有过,人必知之。”评价颜回时说:“回也贤哉,不贰过,不迁怒。”《子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述仁时,孔子说:“观过而知仁”“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等等。一个人没有过错,是不符合现实的,也是不符合辩证法的。由于受认识的角度、层次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在别人看来不一定正确和恰当。所以,必须要虚怀若谷,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来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无过,除非无为。况且,无功便是过,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过错。

孔子对于犯错误的人并不是持否定的态度。正确与错误是在不断交锋和斗争的过程中才得以显现,真理是战胜了谬误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对于错误和过失,关键要看方法和态度。上面的引言,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人不怕有错误,有错要态度端正,知错就改;如果不改,一味地错下去,那就是愚蠢、可悲,应该受到讨伐。

如何对待错误,真是一门学问。我的儿子上幼儿园时,淘气,顽皮,乱扔东西,弄坏玩具,有时甚至不讲道理。每当他在我看来是犯了错误之后,我就怒从中起,轻则呵叱,重则拳脚相加,弄得他无所适从,也极不开心。后来,静下心想一想,大多数时间里是我自己小题大做。飞蛾扑火,是它没有理智。儿子的小手伸向火焰被灼痛后,他这一辈子都会知道,火是不可以用手直接去摸的。关键的问题是怎样让他知道,哪一次是他真正“触火”了。

自觉改过,并非易事。《公冶长第五·二十七章》云: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算了吧,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因自己的过失而自责的人)也不知道孔子是在批评谁,但打击面这样大,并不是对人的失望,而是最希望见到的。正如朱熹在《论语集解》中所说:“人有过而自知者鲜矣,知过而能内讼者尤鲜。能内讼,则是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夫子自终不得见而叹之,其警学者深矣。”反躬自省,彻改自非,近乎圣德矣。

另外,这段话中有一句叫“无友不如已”。好多书上的解释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台湾南怀瑾先生说,应该是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的。他是想印证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也”这句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和在德行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很可能会在某一个时间陷入“坏朋友”的沼泽。交友,尤其是社交圈,的确是考量一个人德行的试金石。我宁愿相信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以“德”为前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