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第四十八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段明知音之難遇。假使作者之性情學術,才能識略,高矣美矣,其辭令華采,已盡工矣,而讀者識鑒之精粗,賞會之深,其間差異,有同天壤。此舍人所以“惆悵於知音”也。作者雖無求名身後之心,而其學術性情,才能識略,胥託其文以見。易詞言之,一民族、一國家已往文化所託命,未來文化所孳育,端賴文學。四家之外,今世習尚,又有爲校勘之學者,則箋注家之附庸也。

【校字】

衆不知余之異采,見異惟知音耳。

按兩“異”字應作“奥”,後人據誤本《楚辭》改此文耳。觀下文“深識鑒奥”可知。詳見《序志》篇。

其事浮淺。

按“其”疑“匪”誤,此言雄好深奥之文,匪從事於浮淺可知,故下曰“深識鑒奥,歡然内懌”也。

【釋義】

此篇分三段。首段明知音之難遇。中分三節:初總揭大旨,次引證,中包四層:一時同則不貴,二崇己則輕人,三學淺則妄論,末總斷上舉三證。次段難知之故。中分三節:初文非形器,無識者不能知,其故一也;次識鮮圓該,偏好者有所囿,其故二也;三學貴博觀,習淺者難爲功,其故三也。末段論音本易知之理,而寄慨於深識難逢。中分三節:初舉六觀爲法,次論苟能深入,則雖幽必顯,終言苟能熟翫,則雖奥易明。

文學之事,作者之外,有讀者焉。假使作者之性情學術,才能識略,高矣美矣,其辭令華采,已盡工矣,而讀者識鑒之精粗,賞會之深淺,其間差異,有同天壤。此舍人所以“惆悵於知音”也。蓋作者往矣,其所述造,猶能綿綿不絶者,實賴精識之士,能默契於寸心,神遇於千古也。作者雖無求名身後之心,而其學術性情,才能識略,胥託其文以見。易詞言之,一民族、一國家已往文化所託命,未來文化所孳育,端賴文學。然則識鑒之精粗,賞會之深淺,所關於作者一身者少,而係於民族國家者多矣。論文者又烏可忽哉?本篇於此義雖未顯言,然觀《序志》篇稱文章爲“經典之枝條”,經典乃禮典君國之本源;《原道》篇論文章與聖道相因,爲區宇彝憲所資託;《程器》篇謂“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其涵孕之深,關係之大如此。則淺識妄解者之賊事害理,不言可知矣。因爲闡發之於此。

往嘗撰《文鑒篇》,論知音難遇之故有三,而不學無識者不與焉。一曰,人之性分學力各異,即舍人“知多偏好,人莫圓該”之義也。二曰,習俗移人,賢者不免,此義爲舍人所未論及,略舉其説,如淵明之文,不稱重於晉宋,四聲之論,不見許於鍾陸,即其明證。三曰,知識詮别,與性靈領受殊科,此義最要,亦舍人所未言,然觀篇末所舉二義,即深入與熟翫。則性靈領受之詮釋也,所謂“入情見心,歡然内懌”者,苟非以我心魂,接彼精魄者,何能臻此?蓋性靈領受者,必在天君澄澈,世慮盡消之時,其事與“陶鈞文思,貴在虚靜”,功用正等也。至知識詮别之事,約有四類:求工拙於隻辭,論優劣於片韻,摘句者遺篇,斷章而取義,雖得魚忘筌,時有獲於寸心,而索驥按圖,終失知於千里者,詩話家也。一字之來歷,徵引及於群書,一事之典實,辨詰等於聚訟,雖多闡發之功,亦有穿鑿之過者,箋注家也。又有援史事以證詩,因詩語而訂史,工部必語語諷唐政,三閭則字字懷楚憲,雖得有合於論世,而失則同於羅織者,考證家也。又有窮源究委,别派分門,儕玉谿於香豔之倫,推義寧爲艱澀之祖,鎚鍊則附杜鳴高,放蕩則託李自喜,雖深探討之功,實啟依託之漸者,歷史家也。四家之外,今世習尚,又有爲校勘之學者,則箋注家之附庸也。有爲表譜之學者,則歷史家之枝派也。凡此諸家,固讀書者所當爲,然僅能爲此,即謂已盡鑒賞之能事,獲古人之精英,則亦未然也。朱子謂:“讀《詩》者,當涵詠自得”,即舍人“深入”“熟翫”之義,亦即余性靈領受之説,合而參之,鑒賞之事,不中不遠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