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将剩勇追穷寇

宜将剩勇追穷寇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国民党政府最终拒绝按照我党提出的条件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穷寇”,指处境窘迫的贼寇,泛指残存的、走投无路的敌人。《孙子兵法·军争篇》:“穷寇勿迫。”“宜将剩勇追穷寇”,表明解放大军有足够的力量追灭“穷寇”,又表明解放大军将不遗余力地去推翻蒋帮统治。

1949年上半年,解放战争已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阶段。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兵败如山倒,全面崩溃只是时间问题。元旦过后,蒋介石表面“下野”,背后掌控局势。一方面当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结束,几百万解放大军正向长江一线作战略性部署时,国民党南京政府在美国指使下发出了求和声明,搞缓兵之计,企图缓解人民解放军的强劲攻势;另一方面收拾残部,编练新军,沿长江天险筑垒布防,阻止解放军南进。

当时,国内一些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分子在帝国主义者的指使下,竟说什么“穷兵黩武总要不得”,吁请共产党接受国民党的假“和平”倡议。有些人被求和假象迷惑,害怕美国出兵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也说解放军不必过江,鼓吹什么“南北分治”。有的人还认为蒋介石军队已是“穷寇”,而穷寇“不宜猛追”。

国外一些好心的朋友也反对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否则担心导致帝国主义出兵干涉,引起新的世界大战。比如斯大林,不相信中国共产党人会取胜,认为美国会全力支持蒋介石,害怕由此引起苏美冲突,劝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言和,建立某种联合政府。

一时间,解放军要不要渡过长江,是否以长江为“鸿沟”国共分疆而治,成了国内外许多人士关心的焦点。

在这国家民族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洞察风云变幻的局势,敏锐地识破了南京政府求和的阴谋,于1949年元旦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鉴于国民党政府最终拒绝按照我党提出的条件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解放军百万劲旅,随即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江面上,万船竞发,强渡长江。以雷霆万钧之势,彻底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达三个半月之久的千里江防,并乘胜向前推进。

4月22日下午,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刚刚起床,得知我军已胜利渡过长江,高兴地同身旁工作人员说,蒋介石想拖延时间,重整军队,卷土重来。他这样做,对我们也有好处,给了我们准备渡江的时间。接着为新华社起草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电讯稿。

4月23日,奋勇突破长江防线的解放军,又一举攻占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全军士气旺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那种席卷全中国的气势,是战争史上的奇观,壮丽非凡。下午,毛泽东在双清院落凉亭的藤椅上,看着《人民日报》关于南京解放的号外,心情十分高兴,随即回办公室给二野刘邓大军写了贺电,并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中央军委将这首七律用电报拍发到前线,全体指战员受到巨大的鼓舞,大踏步地向西南、西北进军,走向了解放全中国,取得人民民主革命完全胜利的新征途。

“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穷寇”,指处境窘迫的贼寇,泛指残存的、走投无路的敌人。《孙子兵法·军争篇》:“穷寇勿迫。”《行军篇》:“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勿迫”和“勿追”是一个意思,都是对走投无路陷入窘境的敌人不要追击,不要压迫,以防止其狗急跳墙,作“困兽之斗”。

孙子“穷寇勿迫”这个作战指挥原则,并非消极避战的保守主张。验证春秋时期的战争实践,证明它有一定道理。如春秋时,吴国与楚国发生战争,楚军败北,退到清发水,四处收集船只,准备渡河,甩掉吴兵追击。吴军见此情形,争着要去抢劫船只,就地消灭楚军。这时,吴王夫差制止说:“不能这样干,楚军到这个份儿上,就好像是一头困兽。若留一线生机,便会竞相逃命。假若逼得太紧,生望既绝,必将死战,此即所谓‘困兽犹斗’。不如等他们半渡时,再发起攻击,已上船的庆幸逃命而不返,未上船的拼命抢渡而不战。这样,我们可以不伤兵损将,而能够稳操胜券。”于是,吴军故意撤退二十里,待到楚军已有半数过河,才一齐掩杀过来。楚军乱成一团,自将军以下大部分被吴军歼灭。

吴王夫差的战例证明:“穷寇勿迫”并非是避战纵敌,是在穷寇逃跑中寻求战机,机动歼敌,运动歼敌,同时减少战斗伤亡,争取最大战场效益。《后汉书·皇甫嵩传》中有:“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王)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吴王夫概与东汉皇甫嵩在“穷寇勿迫”以免“困兽犹斗”上,可谓达成了共识。

“穷寇勿迫”这一军事思想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春秋以前,军队以兵车为主,在城邑攻守战中,长期围困和持久坚守是主要作战手段,靠兵力直接登城破邑难度很大。为了尽快攻取守城和守地,孙子提出了这种涣散敌人斗志、瓦解敌人防御的战法。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失为上策。战国以后,这种战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开其一角,放敌逃生,有时也对逃敌实施攻击,乃至设伏聚歼。宋代以后,火器运用于战场,长围和强攻兼用,夺城办法渐多,所以对这一古老的作战原则又做出新的解释。如《百战奇法》说:“凡围城之道,须开一角,伏兵于远,则贼有生路,思出奔,其志不坚,乃可克也。法曰:围师必阙。”这个解释显然更强调诱敌出击,设伏歼灭的成分,但着眼点仍在于夺城。近代以来,更发展为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通俗地表达为“围三缺一,虚留生路”,从而赋予这一古老原则以崭新的意义。历史地了解孙子这一作战原则,对于加深现代战争中的类似战法的理解,也不无意义。

时代和战况不同了,毛泽东反用孙武子对待“穷寇”的作战原则,将“勿迫”变成“勇追穷寇”,号召全军将士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不要放走残敌,以留后患。对于已处于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是一定要追剿和消灭的。长江要渡过,人民要解放,中国要统一,不能再来一个“南北朝”。“宜将剩勇追穷寇”,表明解放大军有足够的力量追灭“穷寇”,又表明解放大军将不遗余力地去推翻蒋帮统治。“穷寇”一词用得妙极:准确地勾勒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衰败腐朽与败逃窘况,能够打消国内外某些人以为蒋介石集团还能支撑残局的幼稚幻觉和错误心理,鼓舞全军将士的杀敌勇气。

“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沽名”,指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秦朝末年,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刘邦先占据秦都咸阳以拒项羽;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这里是说应从项羽的失败中得到教训,不可为了沽名钓誉,而给敌人苟延残喘、卷土重来的机会。表明解放大军势必渡江夺取全国胜利,决不能止步江北,让已陷入灭顶之灾的“穷寇”——国民党反动派获得喘息的机会,养好伤口,卷土重来,剿杀革命人民,重演一出楚霸王项羽的悲剧。

毛泽东吸纳和运用孙武子“穷寇勿迫”的战争指导原则,也并不刻意全作反面文章。在国共两党两军战争期间,“围三缺一,虚留生路”的战法,“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的战术,他也运用。如解放大上海期间,毛泽东就指示陈毅等将领留海路让国民党残军逃跑。

两千多年前,孙子用兵依据当时的作战条件,提出“穷寇勿迫”的指挥原则,有客观依据,有正确成分。两千年后,根据战争发展趋势,战场主客形势,毛泽东不拘泥古人兵法条文,反其意而用之,这正是他活用兵法的可贵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