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到孙武子之名和《孙子兵法》之书,但是他说的在战争、战役、战斗上面争取(要求)速决“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是应该包括孙子在内的。“战略上是持久战”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这是孙武子时代的军事思维无法达到的高度,也是毛泽东对孙子以来这一战争指导原则全新的阐述。中国人民为何会最后胜利?怎样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毛泽东“持久战”的军事主张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这两个时期,“持久战”的主旨是相同的,其具体内容是有差别的,主要是作战对象不一样。

毛泽东论“持久战”,并没有明确提到孙武子“不贵久”的话语,但是他说:

在战役和战斗上面争取速决,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在战争问题上,古今中外也都无不要求速决,旷日持久总是认为不利。(《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55页)

毛泽东虽然没有提到孙武子之名和《孙子兵法》之书,但是他说的在战争、战役、战斗上面争取(要求)速决“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是应该包括孙子在内的。因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孙子都是最早、最明确、最系统提出“兵贵胜不贵久”思想的军事学家。它的这个思想影响至今。

毛泽东提出“持久战”,并不是简单地排斥和盲目地反对“速决战”。他是承认“速决战”,并也实行“速决战”。只是他对什么情况、什么条件下实行“速决战”做出了新的规定。是进行“速决战”还是进行“持久战”,都可以找到合理性,一切依战争条件和环境变化而确定。

毛泽东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反“围剿”的经验时,提出红军战略上的持久战的实现,是以战役战斗上的速决为先决条件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若干次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使红军与白军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使敌军由强变弱,则使我军由弱变强,才能最终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战略上是持久战”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理。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三次“左”倾错误,都是要求战略速决的,结果都失败了。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时指出:

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11页)

他又说:

因为反动势力的雄厚,革命势力是逐渐地生长的,这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在这上面性急是要吃亏的,在这上面提倡“速决”是不正确的。……“灭此朝食”的气概是好的,“灭此朝食”的具体计划是不好的。因为中国的反动势力,是许多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革命势力没有聚积到足以突破内外敌人的主要阵地以前,国际革命势力没有打破和钳制大部分国际反动势力以前,我们的革命战争依然是持久的。从这一点出发,规定我们长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的重要方针之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55页)

孙武子的“速决战”,并不区分战略、战役和战斗的层次,又绝对排斥“持久战”。是一种机械的“速决战”。毛泽东不仅区分了作战层次,而且辩证地处理了“速决战”与“持久战”的关系,他的“持久战”是机动的“持久战”,也就是辩证的“持久战”。他在阐述战略持久战与战役速决战的关系时,是这样表述思想的: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战略上的持久,规定了战役战斗上的速决;同时,也只有战役或战斗上的速决,才能坚持战略上的持久。毛泽东指出:

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54页)

毛泽东运用军事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来看待“持久战”与“速决战”的关系。“一件事的两方面”的观点告诉我们,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是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没有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就没有战略上的持久战。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是实现战略持久这个目的的手段,战略持久是通过战役战斗的速决来实现的。毛泽东正确地揭示了持久战与速决战的关系,确定了二者的主从地位,并把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作为实现战略持久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这是孙武子时代的军事思维无法达到的高度,也是毛泽东对孙子以来这一战争指导原则全新的阐述。

从战略和战役战斗的两个层面来考虑问题,强调战略上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的辩证统一和相互转化。毛泽东认为这个结论“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也就是说,这样处理“持久战”与“速决战”的关系,也适用于抗日战争。1936年,毛泽东说这个话时,只是局部抗战(如东北和华北)时期。到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全面抗战才开始出现。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军事著作名篇《论持久战》,对“持久战”与“速决战”的军事辩证法又有新的阐述。

抗日战争初期,关于抗战前途和战略的各种议论纷纷扬扬,而以“速胜论”和“亡国论”为其代表。抗日战争是速胜战还是持久战?为什么只能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人民为何会最后胜利?怎样才能争取最后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毛泽东在该书中开宗明义,首先回答了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可能速胜的问题。他尖锐地指出,“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持这两种观点的人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其认识根源是战争问题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毛泽东“知彼知己”,深谙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与现状,对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他在书中运用比较法对中日双方的特点做了科学的分析: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强国,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这个特点决定日本侵略中国的不可避免性,也是决定中国抗战不能速胜的基本依据;日本所进行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中国所进行的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这就决定日本侵略战争必然要失败,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定取得最后的胜利;日本是一个小国,中国是一个大国,这就意味着日本经不住长期战争的消耗,而中国则能够进行持久战争;由于日本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必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反对,中国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必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通过分析和比较,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得出结论:中国既不能灭亡,也不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他说:

由于日本是帝国主义的强国,我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日本是采取战略进攻方针的,我们则居于战略防御地位。日本企图采取战略的速决战,我们应自觉地采取战略的持久战。(《论持久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抗日战争怎样具体地实行“持久战”呢?毛泽东说:

抗日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是的,这是完全对的。但这是一般的方针,还不是具体的方针。怎样具体地进行持久战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的答复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论持久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仍然是战略的持久战与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的配合使用,相互转化。孙子的“兵闻拙速,未闻巧之久也”放到抗日战场来行不行呢?根据毛泽东的论述,可说也行也不行:也行,是因为还有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也不行,因为战略上必须坚持持久战,“速胜”不现实。毛泽东批评“速胜论”说:

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论持久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87页)

整个抗日战争,全面抗战八年(从七七事变算起),局部抗战十四年(从九一八事变算起),确实是战略持久战;而抗战中的一些具体战役战斗,如抗战初期八路军在山西前线所组织的平型关战斗的胜利,袭击敌人后方兵站、运输队、飞机场等多次精彩战斗的胜利,则是在“战役战斗速决战”的作战方针指导下取得的。

将孙武子“贵胜不贵久”的军事思想,发展为“持久才能胜”的战争指导原则,毛泽东创造性的军事理论思维给后人提供的借鉴是如此丰富,如此巨大,令人叹为观止!这是毛泽东不言孙子词句却对孙子思想很好发挥的典范事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