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对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

反对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运用“饱食终日”这句话是在全面抗战前夕。面临如此紧迫的态势,南京政府当局竟继续对日妥协退让,丧权辱国,步步撤退。一些官僚和惰民对国事漠不关心,表现出得过且过,饱食终日,腐化堕落,吃喝嫖赌的颓废情绪。这导致日军得寸进尺,越发贪得无厌,华北和中华民族产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文恬武嬉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这些都是实际上帮助敌人的,必须迅速地清除干净。

孔子是位勤奋求知、勤勉做事的儒师,他批评无所事事懒惰者的言论记载在《论语·阳货篇》第二十二章: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难得有出息啊!不是还有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吗?干点这个,也比闲着好啊。

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向颜回学习,不要追慕富贵与享受,用心读书。孔子反对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事干,不用心思考虑问题,认为这样的人没有造就。

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做人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只是吃得饱,穿得暖,安居逸乐,却不接受教育,不知礼义,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

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仁者叮咛,一个是智者雄辩,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学、有所思、有所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地打发日子。

毛泽东运用“饱食终日”这句话是在全面抗战前夕。1937年5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做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报告。他说:

中国正迫近着判定自己存亡的关头,中国的救亡抗战,必须用跑步的速度去准备。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文恬武嬉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这些都是实际上帮助敌人的,必须迅速地清除干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256页)

继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之后,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议》后,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展“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侵华日军首先谋划建立“蒙古国”,在察哈尔制造了两次张北事件等多起事件。1935年6月27日,又逼迫南京政府签订《秦土协定》,“割让”察东六县予伪“满洲国”。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撤出察哈尔境内长城以北地区,国民党党部也撤出察省。1935年7月6日,日军又制造河北事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竟与之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承诺国民党党部和中央军完全撤出河北、平津,撤换平、津两市长,取缔一切抗日组织活动,并且凡是日本认为有“反日”嫌疑的中方势力都“不得重新进入”。这样日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扶植河北平津“地方人士”作为傀儡,实施其“自治”阴谋,这无异于将河北、平津拱手让与日本。

1935年10月20日,日军又加紧对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为重点对象的上层策变活动,同时继续对南京政府施加压力。经过讨价还价,12月18日终于在北平成立了具有一定“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同时大批日军进入关内,威胁北平、天津。一时间,华北空气极其紧张。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蒋介石虽然开始转变态度,被迫抗战。但在抗战上对日本则畏敌如虎,大唱“抗日三天亡国”论,没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勇气,把抗战之胜利寄望于国际援助上。

面临如此紧迫的态势,南京政府当局竟继续对日妥协退让,丧权辱国,步步撤退。一些官僚和惰民对国事漠不关心,表现出得过且过,饱食终日,腐化堕落,吃喝嫖赌的颓废情绪。这导致日军得寸进尺,越发贪得无厌,华北和中华民族产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夜,蒋介石虽然被逼答应了国共一致抗日,但作为抗战的主要一方——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战准备上却不尽如人意。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这篇讲话中说: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我们并不反对准备,但反对长期准备论,反对文恬武嬉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这些都是实际上帮助敌人的,必须迅速地清除干净。毛泽东在讲话中引用“饱食终日”一语,批判那些高唱“长期准备论”的人,名义上是长期准备抗战,实质上是消极抗日,这是与我们积极抗日的路线背道而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