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

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多次申明,他自己“非生而知之者”。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主张“学而知之”的。在这一章里,他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并且总结了两条学习修养的经验,一是好古,一是勤学。他根据人们对学习的态度区分了人的高下,明确地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孔子并不认为自己天赋有多高,他认为自己得益于后天的学习。《论语·述而篇》第二十章记载他的自白: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敏捷勤奋去求得知识的人。”

孔子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多次申明,他自己“非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博闻多识,乃是因为“好古”并“敏以求之”的缘故,即通过学习而得到知识的。

《论语·子罕篇》载:当一位太宰因看到孔子多才多艺而认孔子为“圣”者,曾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到后则解释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给人相礼,当过替人办丧事之类的吹鼓手。这便是孔子所说的鄙事。他还认为,那些出身在贵族家庭的“君子”是不会这样多才多艺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主张“学而知之”的。

然而,孔子的思想又是矛盾的,不彻底的。在这一章里,他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并且总结了两条学习修养的经验,一是好古,一是勤学。但是在本篇第二十三章中,孔子马上就说:“天生德于予”;在《季氏篇》第九章中,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根据人们对学习的态度区分了人的高下,明确地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尽管孔子的思想主张是矛盾的,但孔子的博学多才,无疑是来之于后天的勤奋好学。对此,毛泽东曾在许多讲话、谈话中说到此事,认为孔子的学问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而得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