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泽谕吉有诲人不倦之志

福泽谕吉有诲人不倦之志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913年12月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就曾引用“诲人不倦”一语,称赞日本一位叫福泽谕吉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在庆应大学,以教育为天职,不预款、均利。福氏于学擅众长,有诲人不倦之志。也许毛泽东在此期间读过与福泽谕吉有关的书籍等,有感而发,随手记在《讲堂录》里。谕吉的教学精神,很令人敬佩。谕吉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毛泽东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句名言,不仅非常欣赏,而且积极倡导和多次运用。

早在1913年12月湖南省立第四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就曾引用“诲人不倦”一语,称赞日本一位叫福泽谕吉的教育家。其中写道:

不行架空之事。福泽谕吉在庆应大学,以教育为天职,不预款、均利。福氏于学擅众长,有诲人不倦之志。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不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81页)

大概是上国文课时,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福泽谕吉这位日本教育家,或学习内容涉及福泽谕吉的事迹,所以,才有毛泽东在听课笔记中记录福泽谕吉的这段话。也许毛泽东在此期间读过与福泽谕吉有关的书籍等,有感而发,随手记在《讲堂录》里。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教育家。1834年出生在大坂的藩邸。父亲是一个低级藩士,虽俸禄微薄,但却是一位才学俊秀、德望颇高的汉学者。喜欢收藏中国的古书,恰巧在谕吉诞生那一天,得偿夙愿,购到了中国清代的上谕条例60余册;又逢晚年得子,喜事重重,于是给新生儿子取名“谕吉”。

谕吉少时,不幸父亲早亡,家贫无暇读书识字。直到十多岁,才开始学习中文书籍。21岁时,如愿以偿,到长崎学习兰学(荷兰语文及学术)。25岁那一年,他接受奥平藩的征聘,到江户教授兰学。由于兰学已不能迎合时代的潮流。不久,赴美留学。尔后,又两度赴欧美求学和考察。

福泽谕吉早年学习西学,又三次游历欧美。这前后三次的国外旅行,使谕吉深切体认到日本在国际社会上所处的地位,痛斥当时幕府的压制政策和陈腐的门阀制度。回国之后,他决定致力于从事教学和译著工作,积极倡导西学,教育英才。

1858年谕吉在江户(今东京)设塾(即庆应义塾大学之前身)讲学。定名为庆应义塾。他仿效欧西私立学校的常例,订定塾则,规定学费,确立课程内容,设立财团法人,锐意革新塾务。主张学习对人生实际有用的“实学”。

谕吉的教学精神,很令人敬佩。明治元年五月,上野发生战争,江户顿时陷入混乱的状态之中,市内的一切公共游艺场所,全都收市,居民也纷纷避难。义塾所在地新钱座,距离上野约八公里。谕吉在遥闻炮声而远望硝烟的紧急情况下,依然从容地授课,一时传为佳话。在兵荒马乱当中,唯一能够独立其间,扶持泰西新学的命脉于不坠的,只有庆应义塾。谕吉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谕吉对于塾生品行的陶冶,也很用心。战乱平定后,塾生人数急剧增加,但多数是身历战役刚退伍下来的青年;他们性情暴躁,行为狂妄。为了整顿学塾的风纪,改变他们的气质,谕吉一面要求他们严守塾则,一面自己以身作则,躬行实践。经过一番苦心教诲,学塾才归于井然有序。

故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深为福泽谕吉的教学所钦佩,称赞“福氏于学擅众长,有诲人不倦之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