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饱乎仁义也

言饱乎仁义也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7年暑假,学生毛泽东和学友萧瑜(萧子升)以“游学”方式步行调查,从长沙出发,经过宁乡,到安化,再到益阳、沅江,然后回到长沙,历时一个多月。由于两人打扮成乞丐的身份,进益阳城要见县太爷时,受到门卫和门房的百般刁难与辱骂。

(引用之四十七)

1917年暑假,学生毛泽东和学友萧瑜(萧子升)以“游学”方式步行调查,从长沙出发,经过宁乡,到安化,再到益阳、沅江,然后回到长沙,历时一个多月。

由于两人打扮成乞丐的身份,进益阳城要见县太爷时,受到门卫和门房的百般刁难与辱骂。在离开益阳,去沅江的路上,两人还余怒未消,边走边争议。

毛泽东批评东道主张先生(益阳县长):“那个门房虽然可恶,但是,他的主人张先生更坏。那个门房不过是执行命令罢了,是张先生明确指示他不要让穷人进去。张先生是你说的那种势利小人,这种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权势和金钱,他们的头脑里不可能有高尚一点的思想。至于门房,我见过的许多比他好得多,因人而异罢了。”

“势利小人是句古话,与之相对的是道义君子。凡是小人,都崇拜权力,但这从来为圣贤所耻笑。三四千年以来,中国的学者都信奉这一真理。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也说:‘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汉朝的董仲舒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人类的行为准则正是建立在这些圣贤遗训上,但金钱与政治势力太大,以致破坏这些准则。”萧瑜说。

毛泽东反驳说。“听起来是这么回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坚持这种准则。一个人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不会想到道德修养问题的。至于我自己比较信管仲的话:‘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正好与孔子的说法相反,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黄丽镛:《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饱乎仁义”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第十七章:

孟子曰:“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说的大意是:《诗经》上记载“酒已经喝醉,德已经享尽了”。说的就是已经饱尝了仁义之德,所以也就不羡慕别人的精美食物;好名声已经集于一身了,所以也就不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

“饱乎仁义也”,并不是说那些人真的在吃仁义了,而是说我内心充满了仁义之性,对于那些酒肉应酬毫无兴趣,因为仁义已经使我“饱”了。

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以其为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将它作为道德的总原则。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侧隐之心”,也就是对人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既是天生的,又是超功利的。孟子认为它就是仁的萌芽,或者说它就是仁。

仁既然是“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是内在于人心的,那么,它怎样成为道德规范而进入人们的道德实践呢? 为此,孟子又提出了义。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公孙丑上》)“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义,根源于人们的羞恶之心。于事,感到羞恶有愧则不当为;反之,则当为。将这种羞愧不为之心扩充到所应当为之事上,这就是义。显然,孟子所谓“义”是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个范畴。

孟子喜欢仁义连用,仁义对举。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又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根源于人们内心的感情,是内在的道德,它如同安适的住宅一样,是人们安身立事之本,是为人处世的出发点。义,虽同样发源于人们心灵深处,却是人们依仁而行的道德标准,它如同正确的大道一样,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必由之路。孟子的这两个比喻,生动地展现了仁、义这两个道德范畴的对立统一内涵。所以“仁义”不仅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

萧瑜称赞圣贤君子的言论,如孟子所说“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毛泽东在益阳县受到县长、门卫、门房的冷遇,深感贫富两重天,所以他并不同意萧瑜称赞的圣贤君子的话,当然包括孟子的话。他认为这些道德说教在原则上都是冠冕堂皇的,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坚持这种准则。比如一个人快要饿死,他不可能也不会想到道德修养这一问题。毛泽东反过来则说自己比较相信管仲的话:“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与孔子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说法正好相反。相对来说,人的温饱生存问题解决以后,才能追求和完善道德修养。“不谋食”而去“谋道”总是缺乏前提。

这是早年毛泽东对孟子及别的圣贤君子思想的质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