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哲保身也是一种坚守

明哲保身也是一种坚守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哲保身,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知道要把生命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任安自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不久就要行刑了,他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请他设法援救。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判,绝无平反的可能。最终,司马迁选择了偷生,选择了《史记》,任安被判腰斩。当然,明哲保身并不一定要如司马迁一般有深重巨大的使命,依孔子本义,当事件本身丧失道义时,及时抽身,不参与不义之事就足够了。

原 典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 译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显露才华,当国家政治混乱甚至失国时就装傻。他的智慧是谁都可以做到的,但他的装傻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处 世 智 慧

民间有句俗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可谓是人民摸索出的生活智慧。明哲保身,不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是知道要把生命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司马迁就曾面临过这样的两难抉择。

司马迁的朋友任安,字少卿,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后来霍去病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并凌驾于卫青之上,卫青的故人、门下大多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获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卫青。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汉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汉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起兵反抗不果,相继自杀。

在巫蛊之祸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握有兵权,太子起兵时曾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要求发兵助战,他受了节,但仍闭城门,不肯接应太子。

事件平息后,汉武帝赏赐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随太子和为太子助战的人都治以重罪。关于任安,汉武帝对他的做法认为还可以,没有责怪他。可是后来有人进言,说太子在“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盗父兵”,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于是,先前所做的处置,又重新检讨,变成了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而当汉武帝心理转变的时候,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他怪任安不帮太子,却坐持两端,准备看谁胜了就依附谁,于是就判他腰斩。

任安自认为自己是冤枉的,不久就要行刑了,他写信给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司马迁,请他设法援救。司马迁接到这封信,心里相当为难。他了解汉武帝,自己就曾尝过汉武帝暴怒之下的痛苦,他实在不愿意再遭到第二个“李陵之祸”。司马迁也非常明白汉武帝一心为太子报仇,任安的死判,绝无平反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史记》,以司马迁的性格肯定会帮朋友进言的,但在遭受腐刑,且已将余生托付给《史记》的时候,该如何行动,司马迁就不得不三思了。最终,司马迁选择了偷生,选择了《史记》,任安被判腰斩。

临刑前,任安收到了司马迁的一封信,信里讲了自己的飞来横祸,受刑、忍辱的经过和体验,以及苟活的原因。司马迁解释到,人或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当时就去死,则他的死,“若九牛亡一毛”,而且还会被认为“智穷罪极”、死有应得。此外,当时就死,他无法对父亲的遗命有所交代。而且,父亲的遗命,深以“天下之史文”废而感到忧惧,这是文化的使命,不只是私人的遗命。

既不能死,那要干什么呢?就不能只是偷生,他要完成《史记》,以完成《史记》来完成父亲的遗命,并且要因《史记》而扬名天下,因扬名天下而洗刷受腐刑的耻辱,也符合父亲遗命中引述《孝经》的话:“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想来,任安是理解司马迁的,但司马迁肯定又把任安的死背负在了自己身上,更加沉重地继续自己的事业。死有时真的很简单,有坚守有背负地活着才更难。

当然,明哲保身并不一定要如司马迁一般有深重巨大的使命,依孔子本义,当事件本身丧失道义时,及时抽身,不参与不义之事就足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