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韻書和等韻圖

韻書和等韻圖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後來爲適應考試的需要,就韻書的“同用、通用”加以併合,頒布了《禮部韻略》。而這些都是《切韻》這一系統的韻書。這些韻圖主要是用等韻方法解釋韻書反切方法。我們研究韻書反切和中古音,宋元等韻圖是很重要的資料;研究現代漢語語音源流,明清等韻圖是不可忽略的。

隋代陸法言《切韻》序説:“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則須輕重有異。”這句話是説,韻書有兩個用處,一是爲文學作品的協韻用(廣文路),一是爲考究語音的實際現象用(賞知音)。前者要求韻部寬,後者要求韻類密,過去的韻書,也不出於這兩者。

陸法言的《切韻》以前,有魏代李登《聲類》、晉代吕静《韻集》這些韻書,現在已經失傳了。《切韻》現在也只有些殘卷或增字、補缺的本子,原本已經不可考見了[6]。所能看到的,只是從《切韻》和孫愐《唐韻》增改而成的宋代韻書——《廣韻》、《集韻》。

《廣韻》和《集韻》的體式相同,都分平、上、去、入四聲(平聲韻部多,分爲上、下卷。上平、下平在音韻區别上並没有意義),都别爲二百零六部。每部都用第一個字爲部名(如:一東、二冬),都用反切的方法注音(如:東,德紅切)。不過,《集韻》的字數增加得很多,而且反切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良。

這兩部韻書,當時並不是爲作詩協韻而用的,韻部很窄,有的一部只有幾個字(如上聲四十二拯,只有六個字),不適合於作詩協韻。爲了作詩的便利,就有好幾部“同用”的例子。後來爲適應考試的需要,就韻書的“同用、通用”加以併合,頒布了《禮部韻略》。逐步併合,從宋代的《禮部韻略》到清初的《佩文韻》,成爲後來通行的一百零六部詩韻,用處跟《廣韻》、《集韻》不同了。而這些都是《切韻》這一系統的韻書。從唐、宋到近代,做舊體詩的人都用差不多相同的韻,就是因爲都遵用同一系統的韻書,跟每一時代的實際語音不能没有差别。

元代的雜曲、散曲都用北方音,用韻也必須配合這種文學體裁的感情、形式和音樂上的特點。當時周德清曾爲曲的用韻作了一部《中原音韻》,定十九部,分平聲爲陰陽兩類,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都跟現代北京語音很相近。不過《中原音韻》有收唇的韻,跟現代閩、廣方言大體相同,而現代北京音已經没有了,可見北方音從元代到現代也有顯著的變化。

詞的用韻跟詩、曲都不相同。詞韻的出現,尚在《中原音韻》之後[7],實際上,宋代以來的填詞家並没有通用的詞韻,有的人依憑鄉土方言音,有的人把詩韻放寬,上去聲通協,合於詞的音樂特色。即使有些人制定了幾本詞韻,也没有被採用。清代戈載作《詞林正韻》,從音理和韻部、詞的節律、前人作品的用韻實際來歸納研究,成爲較爲適用的詞韻,爲近代填詞家所採用。

明、清兩代北方音通行了,就應該有根據北方音制定的韻書。明代的《洪武正韻》是一部“官韻”,想用中原的“雅音”來代替舊韻書,但這部韻書對舊韻書不敢作徹底的改革,對北方語音的調查研究又不够周密,就成爲十分糅雜的韻本子,在音韻學史上不值得重視。清初的《音韻闡微》是朝廷修撰的官書,不論在韻書形式上、反切方法上,都作了很大的改革,在體制上,繼承了唐、宋韻書和“等韻圖”的形式,更便於檢查利用,在反切上,規定了上下字,求其能直接拼音,這對後來進一步改良的“注音字母”有很大的影響。《洪武正韻》曾經規定爲考試時協韻的書,而其實不適用(文士所承用的,仍然是宋代以來的韻書);《音韻闡微》則是一部較精密的審音之書。

用等韻方法制定的“韻圖”,由於方法上的演變,可分爲宋元的一系和明清的一系。宋元的一系,以《切韻指掌圖》(相傳是司馬光所作的,不可信)、《韻鏡》、《七音略》(宋·鄭樵)、《經史正音切韻指南》(元·劉鑒)爲代表,都用字母爲經,韻攝爲緯,分開、合八等,列成方表。這些韻圖主要是用等韻方法解釋韻書反切方法。明清的一系,以《字匯·韻法横直圖》(明·梅膺祚)、《韻略易通》(明·藍廷秀)、《類音》(清·潘耒)等書爲代表。他們根據實際語言,制定字母和韻攝,以“開齊合撮”四呼列表。我們研究韻書反切和中古音,宋元等韻圖是很重要的資料;研究現代漢語語音源流,明清等韻圖是不可忽略的。

現代語音和現代詩歌的韻書,也有人試編過,但還只能看做是記録的,還不能算做整理的。在推廣普通話和漢語規範化的號召下,將會出現精密而合用的現代韻書。

[1]見陳澧《切韻考》(東塾叢書)、黄侃《音論》。

[2]見陳澧《切韻考》(東塾叢書)。

[3]見《切韻指掌圖》。

[4]《字母切字要法》(《康熙字典》卷首)十二攝和漢語拼音字母韻母對照表:

[5]參看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方言調查字表》。

[6]見《廣韻》卷首。

[7]清代有些人(如厲鶚)以爲《菉斐軒詞林韻釋》是宋朝的詞韻,其實《菉斐軒》是明代的書,而且也不是爲詞韻而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