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文小说英译对照

中文小说英译对照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属于翻译个案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主要采用相关的文学和翻译理论作为依托,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小说原文本以及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最终落脚到无本回译的理论探讨上。同时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文本细读法、比较研究法、互文法、效果评价法、理论阐释法等,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语译本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互文性理论是本研究的一个理论依托,同时互文法也是本研究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翻译个案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主要采用相关的文学和翻译理论作为依托,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小说原文本以及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最终落脚到无本回译的理论探讨上。同时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例如文本细读法、比较研究法、互文法、效果评价法、理论阐释法等,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语译本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思路

本专著是对林语堂先生的小说Moment in Peking的汉译研究,属于翻译个案研究。既然如此,首先就要分析小说原著的基本特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文类,叙事学、文体学和修辞学理论是研究小说作品的很好的视角,这样可以把着眼于宏观结构的叙事学与从微观语言上着眼的文体学以及宏观和微观兼顾的修辞学结合起来,对该小说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只有全面了解该小说的叙事与语言特征,才能深入探讨三个译本翻译还原的情 况。

由于该小说旨在向海外介绍中国文化,就会涉及中国人和中国事,作者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可避免地渗入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另一方面,小说又以时局动荡的清末民初为背景,涉及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日本的侵华战争,由此作者无法回避对于西方人与日本人等外族人形象的描绘,这些形象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和态度,或者说带有中国人长期以来对这些异族人的态度和情感。鉴于此,探讨异国形象和“他者”视域下的自我形象的比较文学形象学,成为研究这部小说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本文将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探讨小说原著涉及的中国形象、西方人形象和日本人形象,并且在分析原著形象塑造的基础上,结合历史上中国形成的对异族形象的认识和套话,研究三个中文译本中对这些形象的还原情况。

小说Moment in Peking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模仿,无论是从结构、人物设置还是从语言上,均可以看到《红楼梦》的影子,这是林语堂有意为之的结果,其最主要的目的无非是以此体现中国古典小说的面貌,向西方展现中国文学艺术的魅力,实现其介绍中国文化的初衷。鉴于此,Moment in Peking与《红楼梦》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关系。不仅如此,按照互文性理论认为的任何文学文本中都或强或弱地存在着其他文本的痕迹,再加上小说Moment in Peking创作本身的特殊性,即英文创作中国文化内容,其中蕴含的互文性更加明显。因此,互文性理论是一个很好的视角,用来研究林氏小说中存在的大量互文现象。本文主要借鉴费尔克劳的显性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分析原著的互文性及其三个中文译本的体现情况。

通过运用以上理论从不同视角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三个中文译本的分析,是为该小说的汉译所带来的特殊翻译类型——无本回译——的探讨奠定坚实的语料基础,最后要落脚到Moment in Peking翻译的理论问题上,诸如无本回译的界定、普遍性、层级划分、参照因素等,以及新的翻译类型的出现对原有的一些翻译理论的再认识的问题。同时,在本研究的论述过程中,对该个案的特殊创作,即异语写作中的语言能指与文化所指相分离所引起的语言对文化的表现力问题,以及林语堂及其该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定位问题等,均会论及并给出一定的见解。

总之,本书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此类语言与文化内容出现错位的特殊创作现象,其文化内容在回归母语形态时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性认识,以期丰富有关的翻译理论并对翻译批评带来一定启示。

二、研究方法

论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本细读法、比较研究法、互文法、效果评价法、理论阐释法,同时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文本细读法

既然是翻译研究,文本细读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对文本的阅读和鉴赏方法,包括对原文和译文的细读,要把文本作为纯粹的艺术品进行鉴赏阅读。通过对小说原著Moment in Peking的仔细阅读,一方面要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语言细节和作者采用的艺术手法,挖掘作品的深层意义和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以期对原文有较好的把握。对译文的细读,在不考虑与原文对照的前提下,整体上感受译文的效果。在宏观上把握译文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侧重于其语言细节,例如,语言是否自然流畅、是否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规范,对译文风格的感受等。在阅读过程中,把不流畅之处随时记下以备对照原文及其他译本作进一步的研究。

2.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翻译批评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基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原文和译文的比较研究,如果同时有多个译文本,那么可以对多个译文本进行比较,对其存在的异同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评论,继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或普遍性的认识。本研究对小说原著Moment in Peking和三个中文全译本,即郑陀、应元杰合译《京华烟云》、张振玉译《京华烟云》和郁飞译《瞬息京华》,进行原文与译文以及三个译文本之间进行比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比较主要是从语言和整体艺术性的体现或创造上着手,译文本之间的比较主要是偏重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不同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技巧以及译者不同翻译理念的影响等;同时关注译本之间的共同点,例如对古典诗词翻译的相似性,从中探寻对翻译的普遍性认识。此外,从三个译文本存在的异同中,以寻找和发现产生于不同时代的三个译本的前后继承或者影响关系。总之,通过比较发现异同,进行鉴别评价,从而得出对翻译的规律性或普遍性的认识。

3.互文研究法

互文性理论是本研究的一个理论依托,同时互文法也是本研究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Moment in Peking模仿《红楼梦》,本身具有诸多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使得互文法的运用具有很大的优势。由于翻译过程涉及两个客体,即原文本和译文本,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关系,而且远比文学中来得复杂。按照王宏印教授提出的翻译中的三层互文性关系:“共时性互文关系”、“历时性互文关系”和“转换性互文关系”,分别对应原文本和正在生成中的译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原文本或译文本在各自语言文化系统中的互文关系,以及体现在原文本中的互文因素是否有必要或者是否可能全部转移到译文本中(王宏印,2010:127—128)。具体到本研究中,则体现为小说原著中的典故、引语等文化文本和语言资源在译文本中如何复原或者还原的问题,译文本对原著中的互文关系是否出现强化、淡化、省略或者转换等现象。

4.效果评价法

本研究是对文学翻译的个案研究,因此对翻译作品的评价是理所当然的。首先在对原著价值有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三个中文译本对原著价值的体现情况,即译文本是否包含了原著的价值。同时,作为文学翻译作品的译文本又应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即译者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所增加的艺术性价值,例如,张振玉译本回目的添加使译作可读性和艺术性增强。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评价各译文效果的优劣,确认与发现各个译本的特色,对其作出时代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对三个译本作出整体的评价,作为对该小说翻译的整体性认识。

5.理论阐释法

理论阐释法,是在以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的阐发、归纳或总结,以期获得理论的启迪或深化。本研究选定的个案极具典型性,同时又具有相似创作现象的普遍性,通过对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事例的理解进而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概括和说明。也就是说,本研究着眼于重点探讨Moment in Peking创作的特殊性所带来的特殊翻译类型——无本回译,进而对此理论进行阐发并尝试加以丰富。

以上五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融合在一起,同时还会涉及人文社科类研究的其他方法,例如逻辑推演法、例证法等,必要时辅以图表说明,使论述更加清晰、论证说服力更强。总之,本文通过叙述与批评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小说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译进行系统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