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裴慎《风雨集》有感

读裴慎《风雨集》有感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见1992年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省政协原常委、甘肃省中医学会顾问委员会原副主任、甘肃省老年书画协会原副会长裴慎的《风雨集》一书,认为是一个名医的书,有必要浏览一眼。这一语言引发了我仔细读完《风雨集》的念头,希望从中了解裴慎这位生于1917年、逝于1989年的人的人生。《风雨集》是一部旧体诗词集,收编了裴先生的近三百首诗词。从《风雨集》看,裴先生一世行医,而命运颇为坎坷;名高望重,却从不自矜自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的名句,表达的是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以及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决心。这一千古绝唱,经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一传,就成为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格言,成为人们评判别人、评判自己的准则。对于我来说,在青少年时期,已背下了这一被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不断受它的浸透,直至无余;进入不惑之年后,则经常牢记着它,践行着它,以它为取舍人生的标尺。而且,我还坚持一个看法,重于泰山的人生,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对有的人来说,轰轰烈烈地干出了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发展的壮举。对有的人来说,恰好相反,一辈子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群众过上幸福日子做不见经传的小事,甘做孺子牛

受这种思想影响,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乐意与能站在大多数人利益角度思考问题的人相往来,乐意与愿意为大多数人生活给予方便的人打交道,乐意与为大多数人谋幸福提供服务的人交朋友。

见1992年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甘肃省政协原常委、甘肃省中医学会顾问委员会原副主任、甘肃省老年书画协会原副会长裴慎(下文称裴先生)的《风雨集》一书,认为是一个名医的书,有必要浏览一眼。我先是读到王秉祥同志为其做的《序一》,文章最后指出:“纪念裴慎同志,我们应该学习他热爱祖国、人民,关心教育、卫生,竭诚奉献的精神。”这一语言引发了我仔细读完《风雨集》的念头,希望从中了解裴慎这位生于1917年、逝于1989年的人的人生。

《风雨集》是一部旧体诗词集,收编了裴先生的近三百首诗词。最早的是1941年作者24岁时写的《卖水夫歌》,最迟的是1989年作者72岁、去世前十天写的《自拟墓志联》和《自拟灵堂对联》。

古人说,“诗以言志”。在我看来,《风雨集》之所以叫“风雨集”,是因为全书记载的是1941年至1989年48年间,作者所见所闻的中国历史和百姓生活,作者的风雨人生历程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反映作者对人生社会的理性思考和情感升华。屈指数来,这四十八年间,中国经历了日寇的蹂躏和中华儿女的奋起反抗、国民党暗无天日的统治和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人民群众解放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及抗美援朝的胜利,脱离实际的大跃进和十年浩劫式的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及其开启的新时代,有悲有喜,在逆境中奋起,在困难中前进。这四十八年间,裴先生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亲眼目睹和思考国民党统治下广大群众的苦难生活,依然投笔从戎、参加抗日队伍、宣传抗日主张,干出献自家田、筹自家款出资兴办学校教育的壮举。新中国的成立激发出的为人民为党做贡献的无限热情和朝天干劲,经历错划为右派、蒙冤囹圄的悲惨遭遇。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进入人生的新时代,喜悦心情不胜言表,既积极为建设甘肃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弘扬岐黄之业、成一家之言,治病救人、解民疾瘼,还著诗文、写书画,为发展甘肃文化事业做贡献,又广交知识分子,盛赞改革开放的好政策,颂扬祖国民族的新发展。他的人生,可谓是在风雨中探索的人生,在风雨中行进的人生,在风雨中升华的人生。可以说《风雨集》是中华民族风雨史的一个缩影集,也是作者自个儿风雨人生的真实写照。

作为生于新时代的人,我读了一些旧体诗词,总的来说,不甚熟谙旧体诗词,不敢妄加评论《风雨集》的艺术性。但是,有人说,“医为仁术,诗为仁声。必有仁者胸怀,始能尽心竭力,以仁术寿世,以仁声化民。古之良医多能诗,非偶然也”。作为驰誉陇上的一代名医,裴先生的诗文实在是精于仁术者之仁声。他对我国文学遗产有精深的造诣,创作的诗词格律平仄押韵,相当规范,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管是寄景抒怀、乐物言志,还是写亲人写朋友写自己的人生际遇,都能“搁抒心得,自在流出”,“时至心融,浑然天成”,可谓情真意切、自取高格,绝无那些台阁体的语言,让人感到出自大家之手。从《风雨集》看,裴先生一世行医,而命运颇为坎坷;名高望重,却从不自矜自誉。当他自己在病中有人远道前来求诊,妻有难色,“示少开方”时,老先生写道“我活岂因一我活,人忙当为众人忙。请看兰考焦书记,贱恙何须挂齿旁。”这首作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诗,用典故“兰考书记”,用得十分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很是合理和亲切。类似这样的诗词,在《风雨集》中为数不少,皆深得诗要,无不将体裁、内容、思想境界和艺术手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欣赏起来令人感动。“惯于长夜过春时”,是鲁迅先生一首著名的《七律》。裴先生分别于1960年、1970年步其韵作诗六首,为《病中有感》和《来兰州抒怀》,步韵十分严谨、和谐。仅此,我们十分感叹老先生的艺术功力。而“名医未必出良药,小将真该插反旗”,“兰山坐对忘俗虑,管他鸡毛与蒜皮”等诗句,确能予人以深深地思考,堪称佳构。

读裴先生的诗作,不仅仅是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更能得到思想上的启迪。诗作中逢逆境而不折,行顺风而铭根的表现,显示了人生极为可贵的风骨,令人敬佩。1958年至1961年,裴先生受冤坐牢狱期间写了《狱中望月五首》,最后一首的末尾两句说:“恢恢埂作艮,咄咄蝇为寅。琢玉终成器,忠贞永不眠。”足见为人十分正派、刚直,鄙视哪些硬要把小昆虫当老虎打的人,鄙视哪些把反右扩大化的人;足见他对党对人民十分忠诚,时时想着为党为人民做贡献。1968年,他在天水市北一个叫罗峪沟的“牛鬼”劳改场地劳动改造时,尚能不坠青云之志,写了《罗峪沟杂诗五首》,其三写道:“一生图报国,垂老生存难;伏枥生梦想,夜夜到延安。”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乐观向上,时刻想着为国为民做事。

裴先生渊博的知识也足使人叹服。读他的诗词,让人感到他能信手拈来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并且自如巧妙地将其写入诗中,使诗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很强。熟识中国医学的裴先生,不但在诗文中多次写到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这些我们熟悉的大医学家,而且使我们通过他的诗文,还知道了甄权、太仓等我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名医,真是得益匪浅。“体是相如唯恐渴,身非廉颇不愁饥”,司马相如的词赋以及他和卓文君相爱的故事,一直是我们乐道的千古佳话,读了裴老先生的诗词,头次知道这位文辞富丽的西汉大文学家,原来长期受着糖尿病的折磨。如此等等,也算是品老先生诗艺术之外的小小收获。

读《风雨集》,还给我留下一个特殊的收获,那就是裴先生一生将岐黄之业,全部从父亲手中承接而来,竭力发展,再下传给儿孙。裴先生的先父裴绍俭,一生悬壶济世、创办教育。裴先生自20世纪30年代肄业于中央大学文科后,就子承父业,辗转行医,并积临床经验,著《本草骈比》《伤寒力证式》《裴慎医案》等。裴先生不但上承父业,而且教育儿女喜欢杏林职业。1974年6月18日,他写下《诫儿女自勉二首》,其一是:“三世岐黄不足奇,学医自应当良医。甘为孺子牵来去,莫步骄兵伏败机。岂以阿谀称挚友,须将诋毁当良师。要知声誉远扬处,正是谦恭养晦时。”其二是:“杏林橘井有何奇?有志人人可作医。子病曹瞒思元化,眉存王粲笑张机。诚能活虎堪为友,妄说屠龙莫去师。赤脚郎中天地广,面向农村须及时。”在他的谆谆教诲下,儿女又继承医学,女儿裴晓春、小儿子裴正学均为名医。我熟识的裴正学教授,早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曾为甘肃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现为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现任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裴正学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国内提出“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在全国中西医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当前中西医领域的重要学派。裴正学教授先后编著出版了《血证论评释》等15部医学论著,在中外医学刊物发表医学论文八十余篇。由裴正学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第一部中西医结合内科巨著———《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在1996年4月美国召开的世界第三届传统医学大会上获“突出贡献国际金奖”,教授本人荣获“世界百名民族医药之星”殊荣。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裴正学教授为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先后被香港中医药大学等四所国内中医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裴正学教授也如同他父亲一样,擅长诗文,工于书法,有《大风曲》《春风曲》《裴正学小说散文集》《裴正学书法集》《中医入门行草帖》等作品正式出版。裴正学教授由于学业有成,医技精湛,救死扶伤,贡献突出,人品端正,多才多艺,联系广泛,是甘肃省政府聘的现任省文史馆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从我与裴正学教授的多次往来和交流感受而言,他虽与我年龄相差较大,学业截然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他忘年与我相交,总是通过多方面的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我,引导教育我,激励提高我,从不因业不同而不相谋,也从不因我才疏学浅而相齿。他除了给我赠送他的著作,还特别购赠了他心爱的别人的著作《陇上名医学裴正学》和《论语新编》等,这让我不胜感激。裴慎老先生的孙子辈也继承医学,新燕、新海均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在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现定居美国,在医学领域均有不同造诣。孙子裴新悟为中国农科院遗传基因研究所教授,孙女裴新凤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小孙女裴新华为中央电视台气象节目主持人,既可谓是四代岐黄名家,有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陇上四代名门。

《风雨集》的最后,是裴老先生临终前十天自拟的一副墓志联:“野草闲花医士墓,清风明月诗人魂。”一代医师,一代诗人,裴老先生确实当之无愧!读完《风雨集》,我感受着他的心灵之路、人生之路,使我更为珍爱这本薄薄的诗集。裴慎老先生虽然已经离世二十余年,但他虽逝犹生,他的一生重于泰山,他活在人们心中,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也许是种种原因吧,《风雨集》未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这是十分可惜的。但欣慰的是裴慎老先生的后人“江山代有人才出,陇原人杰看裴门”。兹至遥望蓝天,真诚地寄托我对裴慎老先生的无比敬仰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