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用裴正学教授胆胰合症方治愈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一例

应用裴正学教授胆胰合症方治愈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一例

时间:2022-12-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结1例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以中药为主,应用裴正学教授胆胰合症方加味,患儿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血红蛋白上升,黄疸明显减轻,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与溶血性家族史、感染、药物、输血史等有关,伴有贫血、黄疸和脾肿大。现病史:新生儿足月分娩,体重3.0kg。复查肝功、血象均恢复正常。裴正学教授之胆胰合症方疏肝利胆,活血化瘀。

【摘要】总结1例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以中药为主,应用裴正学教授胆胰合症方加味,患儿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血红蛋白上升,黄疸明显减轻,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胆胰合症方;中医辨证;裴正学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机体造血代偿功能所致的一类贫血。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与溶血性家族史、感染、药物、输血史等有关,伴有贫血、黄疸和脾肿大。化验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加,红细胞形态异常,血清总胆红素、乳酸脱氢酶升高等。

1.典型病例

何某,男,50天。家属代诉:出生后黄疸一月余。现病史:新生儿足月分娩,体重3.0kg。出生后3天起出现全身黄染,小便黄,医院给予抗感染、利胆退黄治疗,黄疸减轻,家属要求出院。出院时化验结果: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7.1×109/L,淋巴细胞5.7×109/L,红细胞3.62×1012/L,血红蛋白109.0g/L,红细胞压积32.9%,红细胞分布宽度-SD55.3%,血小板531.0×109/L。尿胆原+-,HBV-DNA(阴性),肝功能:总蛋白48.5g/L,白蛋白32.3g/L,球蛋白16.2g/L,总胆红素103.3umol/L,直接胆红素61.5umol/L,间接胆红素41.8umol/L,谷氨酰转肽酶158.6U/L,碱性磷酸酶488U/L,乳酸脱氢酶317.9U/L。查体:患儿哭闹,吸吮力弱,心率130次/分,肝脏未触及,脾脏肋缘下一指,腹软无压痛,巩膜中度黄染,面部皮肤中度黄染,四肢躯干无畸形,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蕴遏脾胃。治则: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方药:胆胰合症方加茵陈蒿汤。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川芎6g,香附6g,丹参20g,木香6g,草寇6g,大黄6g,黄连6g,元胡10g,川楝子20g,制乳没各6g,蒲公英15g,艾叶10g,藏茵陈10g,山栀子10g,金钱草10g。水煎服,三日一剂,每剂煎400ml,每次饮15ml,分次服完。二诊,婴儿服完3剂,面部皮肤黄疸已消退,巩膜黄染减轻,精神好转,藏茵陈减为6克,加白术、茯苓各10g继服三剂。三诊,服药后全身黄疸消退,精神食纳俱佳,舌红苔白,脉缓。复查肝功、血象均恢复正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配制散剂常服,益气健脾,缓慢收功。

2.体会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临床表现为头晕、心慌、气短、乏力,面色发黄,小便深黄,巩膜黄染,脾大等。西医治疗有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大多治疗效果不理想

裴正学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之“黄疸”、“急黄”、“虚劳”、“积聚”等范畴。本病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感染邪毒、湿热熏蒸而引起。本病位在肝、胆、脾、胃,病因主要为肝胆湿热,蕴遏脾胃所致。治疗以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基本法则。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禀赋虚弱,脾常不足,脾阳不振,湿从寒化,湿郁化热,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肝胆疏泄失常。清代《临证指南医案》云:“阴黄之作,湿从寒化,脾阳不能化湿,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故小儿黄疸还需健脾除湿以退黄。裴正学教授之胆胰合症方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方中柴胡、枳实、白芍、甘草为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川芎活血行气,香附理气止痛;大黄、黄芩、黄连为泻心汤,泻火燥湿;丹参、木香、草寇为小丹参饮,行气止痛;元胡、川楝子,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茵陈、山栀子、大黄清热利胆退黄。病至后期用香砂六君子汤、平胃散益气健脾,培植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