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德宗萧复励节

相德宗萧复励节

时间:2022-1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萧复,字履初,是萧华的侄儿,父萧衡,母新昌公主。从他们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萧氏和皇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州境内有京畿观察使所设的粮仓,萧复擅自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救活无数,民颂其德。朝廷有关部门弹劾,因而被停职,时到任仅年余。统军长史,旧日称行军长史,德宗为避萧复父亲“衡”之名讳而特诏令改之。未及出师,内乱又起,拟定的军事举动因此而流产。朝廷便任命朱泚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时年仅31岁。

萧复,字履初,是萧华的侄儿,父萧衡,母新昌公主。所以,萧复是唐玄宗的外孙,唐肃宗的外甥,唐德宗的姑表弟。其弟萧升之妻,是肃宗的小女儿郜国公主。萧升和郜国公主所生的一个女儿,是唐顺宗李诵为太子时的太子妃。

从他们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萧氏和皇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曾给萧家带来过荣耀,但这种荣耀是微小的,也将给萧家带来耻辱,而耻辱是巨大的。

萧复生于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安史之乱玄宗逃难成都时,他已25岁,似乎并没有随玄宗赴蜀。萧复虽然生为皇亲国戚,家道显贵,可他“少秉清操”。当时,其族家、姻亲少年子弟,多以服饰、舆马竞相豪华,相互攀比奢侈游乐。可是萧复却不以此为重,常穿旧衣,也很少与那些子弟相交往,在府中独居一室,苦学不倦,非文人名士绝不与之交往。其伯父萧华常赞叹说: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振兴我们萧家的祖业!”

受其母亲新昌公主的荫恩,萧复以宫门郎的官职进入仕途,经过几次升迁至太子仆。

家在长安城东北郊的昭应县(今陕西临潼)境内的运河边有一座别墅,这是当年萧复外祖父唐玄宗李隆基为萧复的母亲建造的。建造极其精美,环境优雅。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时,萧复父母已经逝世。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家道开始中落。由于连年歉收,家人上百口,入不敷出。作为一家之长的萧复,与几位弟弟商议后决定卖掉昭应别墅,以此度过难关。

当朝宰相王缙,为人贪鄙,闻知昭应别墅的林、泉皆美,就想无偿占有,便让自己的弟弟王纮去见萧复,诱导他把别墅献给王缙。王纮对萧复说:

“以您的才能和学识,完全可以承担要职,获厚禄足以养家。何不把别墅奉给宰相,以换高官厚禄呢?”

萧复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答道:“今天卖先人的别墅以备家用,上可供养年老,下可抚养孤幼,如果用来为我一人换得美官和荣耀,会使阖家老小冻饿,我虽然卑下也不敢有这样的想法。”

王缙本以为可以轻易得到萧家的别墅,没想到萧复如此不识抬举。他既为美梦落空而深深遗憾,更为萧复不知好歹而怨恨。不几天,王缙就找借口把萧复免职,赶回家去。有人劝萧复上表代宗,为自己辩白,可他坚持不肯。因此被废滞于家,可他仍泰然自若。后得起用,累官至尚书郎。约在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前后,出为刺史,历歙州、池州、常州,每任皆严守为官之道。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朝廷考察天下刺史政绩官声,萧复与润州刺史萧定、濠州刺史张镒为第一,三人均被升迁:

萧复,晋升为潭州刺史兼湖南团练观察使。

张镒,寿州刺史兼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

萧定,户部侍郎。

萧定是萧瑀之曾孙,萧嵩之族弟,萧复应称其爷爷,中唐初之良吏,官至太子少师。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卒,享年77岁。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四月,萧复再迁为同州(治今陕西大荔)刺史。这年天旱歉收。第二年春天,饥民饿死多人。同州境内有京畿观察使所设的粮仓,萧复擅自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救活无数,民颂其德。朝廷有关部门弹劾,因而被停职,时到任仅年余。同州百姓闻其去,拦路叩拜,感恩流泪。入京后朋友为之叹息,萧复笑道:

“如果有利于百姓,受怎样的处罚也在所不辞。以一人获罪,能救活多人,有什么值得后悔呢?”

大约被停职年余,到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七月,才复被起用任命为兵部侍郎。

且说史思明在相州杀死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立其子史朝义为怀王,时在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四月间。过二年,即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间,史朝义又杀其父史思明,即皇帝位。代宗广德(公元763年)正月,安、史旧部相继归降朝廷,史朝义被迫自缢身亡。至此,“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方得平息。降归朝廷的安、史旧部在河北、山东就地安置,或授为节度使,或授团练观察使等,局面相对稳定了近20年。

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二月,安、史旧部被朝廷任命为卢龙节度使的朱滔、恒冀都团练观察使的王武俊、魏博节度使的田悦、淄青节度使的李正己之子李纳等四镇相继反叛,并结盟称王:

朱滔:冀王,盟主,自称“孤”;

田悦:魏王,自称“寡人”;

王武俊:赵王,自称“寡人”;

李纳:齐王,自称“寡人”。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朝廷才起用了萧复为兵部侍郎。

到了十二月间,朝廷的淮宁兼平卢等节度使李希烈,也与四王结盟而反,在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朝廷为之震动。德宗急诏令诸道兵马共讨之,然未设统帅。次年(即建中四年)八月间,李希烈,战多不利围攻襄城(在洛阳东南200里许),肃宗方任命普王李谊为荆、襄、江西、沔、鄂节度使,诸军行营兵马元帅,以萧复为户部尚书兼统军长史。统军长史,旧日称行军长史,德宗为避萧复父亲“衡”之名讳而特诏令改之。未及出师,内乱又起,拟定的军事举动因此而流产。唐帝也再一次弃京出逃。

这次内乱的核心人物就是卢龙节度使朱滔的哥哥朱泚。

朱泚,幽州昌平人。其父朱怀珪,曾为河北军将,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在安、史部下为将。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随伪范阳(后改为(卢龙)节度使李怀仙归降朝廷,授为蓟州刺史、平卢军留后、柳城军使。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卒。朱泚生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早年因父亲的资本而从军,也在幽州(治今北京)卢龙节度使李怀仙军中当兵。其身材壮伟,外表宽和而内心残忍,轻财好施,每次征战所得到的赏赐,皆分给部下将士,因此颇为部众推重,不到10年而官至幽州经略副使。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杀李怀仙,自为留后,朝廷更以其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朱希彩以同姓,对朱泚、朱滔兄弟格外信任和重用,以朱泚统兵驻防幽州外城,以朱滔统亲兵防守城内节度府衙。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十月,朱希彩被部下所杀,众推朱泚为留后。朝廷便任命朱泚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时年仅31岁。不久又封为怀宁郡王。大历九年(公元774年),上表自请入京朝拜。幽州及河北诸镇自天宝末为逆乱之地,凡20年没有入朝。故而代宗对此极为重视,在京城长安为其特筑上乘府第以待。九月,朱泚率3000精兵到京,代宗厚加赏赐朱泚又自请留在京城,于是以其弟朱滔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留后。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加拜朱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禁兵屯守奉天

(在京城西北百余里,今陕西乾县),后又以其为陇右节度使等职。唐德宗即位后的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以其兼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县)尹,于是移治凤翔。不久又加泾原节度使,与诸军共讨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县北)之乱,乱平而未杀一人。因此,泾原将士甚感其恩德,而朝廷加其为中书令,再拜为太尉,仍还镇凤翔。及其弟朱滔反叛,遣使送书信给朱泚,中途被官兵劫获。德宗召朱泚还朝,出示朱滔的书信,朱泚惶惧请罪,德宗安慰他说:

“千里之外,并不同谋,爱卿何罪之有?”

为防万一,留朱泚在京,所授幽州卢龙节度使、中书令、太尉如故。德宗以朱泚从幽州带来的3000将士仍屯镇凤翔,于是命宰相张镒出镇凤翔,欲以重臣威慑之,以防其变。

再且说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九月二十六日,朝廷以普王李谊为荆襄诸道元帅,以萧复为统军长史,又征调泾原等兵马去救援襄阳,保卫洛阳。十月初二,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将士5000到达京城,驻扎在城西。将士们冒雨前来,辛苦寒冷,很多人还带着子弟同来,想得到朝廷的赏赐后让他们的子弟带回去养家,可到达京城后什么赏赐都没有,心里非常恼怒。初三,皇帝命京兆尹王翃去犒劳泾原将士,然王翃所送都是些粗饭、素菜、淡酒,将士们掀翻饭菜,有人煽动说:

“我们去沙场送死,却连点像样的饭菜都吃不上,还要舍命抵抗吗?据说京城内库满是金银财宝,我们何不去抢他娘的!”

于是,将士们全副武装前往京城。德宗闻讯,急忙命令赏赐每人锦缎二匹,这更激起了众怒,杀死皇帝的使者。德宗又命令拿出20车金银绸缎去赏赐给将士,但叛军已经从通化门(长安东城墙三城门中的北门)冲入城内,进到皇宫前门,不能遏制。围观百姓数以万计。

当初,自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相继掌管禁军20余年,危害朝廷。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唐代宗驾崩,德宗即位后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之权,以白志贞为神策军使,主持招募禁军事宜。可白志贞对死亡的兵士一概隐瞒不报,以空其饷。白志贞又一味地接受富家子弟的贿赂,将他们补为禁军,这些人既有军籍得以光耀家门,人却在商市做买卖。有识之士曾上奏说:禁兵不精而且缺额也多,一旦发生祸变可怎么办呢?德宗不以为然。现在果然遇到了泾原军兵反叛,德宗召令禁军抵御叛军,可禁军竟然不能发一兵一卒,使叛军顺利入城,冲到皇宫门前,很快就攻破宫门。德宗与宫中诸妃、太子、诸亲王及大臣在宦官侍从百余人的保护下,从皇宫后门狼狈出逃,救援襄州之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叛军冲入皇宫,抢夺宫中金银财物,直到拿不动为止。百姓也乘机入宫盗窃财物,不能入宫者便在街上拦路抢劫,整整一夜未停。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为众叛将献计说:“你等事起突然,现在群龙无首,岂能维持长久?太尉朱泚困居家中,诸位何不拥戴他为主呢!”

众叛将怀念前时恩德,便连夜迎朱泚入宫,布兵严密警卫。朱泚自称“暂统六军”,次日(即初四)清晨,朱泚在皇宫门外张榜公告,其公告云:

没原将士久驻西疆,不知朝廷礼仪,擅闯禁宫,惊动圣驾西幸巡行。朱太尉现已暂时统领六军,凡在籍神策军士及当朝的文武百官,皆应前往皇上的行宫报到,不能前去的应到朱太尉处报到。超过三天,查出两处都没有具名者,一律处斩。

当时,唐德宗从京城逃出后经咸阳到了奉天,即今陕西长安西北的乾县。奉天只是个小县城,唐德宗觉得其城太窄狭,想往凤翔投奔张镒。萧复闻知后立刻去见德宗,问道:

“臣闻陛下欲幸凤翔,不知确有此事否?”

“朕正有此意。奉天城池过于狭小,朝中大臣相继到来,城里难于安顿。凤翔节度使张镒乃国之忠臣,故欲前往暂避一时。爱卿以为如何?”

萧复劝谏道:“臣以为万万不可!凤翔驻扎的军兵多是当年朱泚从幽州带出的旧部,其中肯定有与朱泚同谋造反者。臣现在尚且担心张镒在凤翔能否自安,陛下万乘之尊怎可前往难测之深渊呢?”

德宗沉思良久,方开口道:“朕去凤翔之意已定,今有你的这番话,就暂且多留一天,看你的话是否应验!”

且说凤翔节度使、同平章事张镒,性情儒雅,为官清正,忠心报国,可他不懂军事,行事迟缓,当其闻知朱泚反于京城、皇上弃城来到奉天时,想去奉天迎驾,于是准备了各种衣服、用具、金钱、食物,欲呈献行宫,为此忙了几天。凤翔后营将领李楚琳,为人剽悍凶狠,军中将士人人畏惧。他是朱泚旧部,朱泚待之极为优厚。在张镒正为前往奉天迎接圣驾而忙碌之时,李楚琳与同党在夜晚乘机作乱,杀入节度使府,张镒用绳子逃出城墙,被李楚琳的同党追上斩杀。消息第二天一早就由从凤翔逃出的朝士带到奉天。

凤翔反讯传到,德宗大惊,心中对萧复颇为信重。十月十三日,即德宗逃离京城后的第十天,在奉天诏任户部尚书萧复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这样,萧复在皇帝流亡的奉天行宫中,被任命为宰相。

时朱泚已于十月初八在长安皇宫自称大秦皇帝,封相拜将,册立远在幽州的弟弟朱滔为皇太弟,杀死李唐皇室的郡王、王子王孙77人。又亲率部下围攻奉天,在奉天城外挖了一道又深又宽的战壕,将城团团围住,连续攻城月余。城池虽未被攻破,可奉天城里的粮食、物资完全用尽,德宗每天仅有粗粮两斛,大臣们乘战争间隙用绳子把人吊送城外,挖一点野菜进献给德宗为食。德宗召集大臣们说:

“朕一人无德行,陷入危险境地,本属应得。可卿等无罪,最好及早出降,可救家中老幼。”

群臣跪倒,痛哭流涕。就在这形势极为危急之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四方援军相继到来。朱泚恐长安有失,于十一月二十日急忙率部退去。李怀光曾多次声称:

“天下之所以弄成这样,都是卢杞等奸臣所致,待我拜见皇帝时,一定请命杀了他们!”

当奉天解围后,李怀光自以功高,认为皇帝一定会破常礼来召见他。卢杞闻知李怀光有杀己之意,便乘机向德宗献言,不让李怀光入奉天城,直接率部去攻取长安。李怀光没想到自己有救驾之功,与皇帝只咫尺之遥,都得不到皇帝的召见,心中怀着极大的怨愤率部离开奉天,向长安缓缓而进。

卢杞是何许人也?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0年)二月由御史大夫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体貌极丑陋,然有口才,善伪装,人多未识破,颇有名望。既为相得志,奸险之态渐露,忤其意,必置嫉能妒贤,朝臣稍死地而后快。任相仅二年余,朝中忠贤骨鲠之士尽去之,终使德宗蒙尘,忠正之士恨之入骨。可德宗仍不悟,人莫敢言。萧复即得为相,屡上言道:

“自安史之乱以来,宦官往往都出任各军监军,他们依恃皇帝的恩典而飞横跋扈。这帮人本应只在内宫侍奉,不应该委用监管军队,更不能委以参预国家大政的权力。”

德宗听了这话后很不高兴。萧复又进言道:“陛下即位之初,恩德四溢,照耀天下。但自从杨炎、卢杞为相以来,扰乱朝纲国政,才有今天这样的局面。陛下若能尽去奸邪之徒而用忠正之士,臣等怎敢不竭力报国呢?假如让我凡事顺从,缺乏主见,虽能免去获罪,可臣万难做到!臣不敢做这样的宰相。”

萧复曾与卢杞一同在德宗面前奏言朝政,卢杞媚主取悦,只是顺从皇上的意思说话,不能稍进直言。萧复在旁忍无可忍,突然打断卢杞的话严厉地斥道:

“卢杞语言不正!”

德宗颇为吃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萧复太轻视朕了!太不把朕放在眼里了!”

李怀光心怀怨恨,也屡次上表指责卢杞的种种罪恶,一时间朝野舆论哗然。德宗迫不得已,于十二月十九日把卢杞贬为新州司马,可心中对萧复也颇为不满,在20多天后,即次年(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十四日,先进萧复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六日便以其充山南、荆湖、淮南、江西、鄂岳、浙江、浙江西道、福建、岭南等道的宣慰、安抚使,代皇上去巡视南方战场,实际上是把他从自己的身边推开,以此来疏远他。此诏一下,朝中正直的大臣无不惊诧,纷纷上奏,就连最怕事的宰相刘从一也请求将萧复留在奉天行宫,辅佐朝政。德宗当时最信重翰林学士陆贽,便对陆贽说:

“朕自到奉天城以来,与江淮一带隔绝,对那里的情况不甚了解,有些传闻言过其实,故而想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那里宣达朕的旨意,安抚将士。就这件事朕曾与几位宰相和大臣们商议,他们也都同意这样做。但现在朕派萧复前往,大臣们却又不停地反对,如此反复无常,朕连日一直为之烦恼。朕猜想,是否萧复不愿出行而暗中让大臣们出面阻止呢?爱卿知道萧复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他不想离朝,意欲何为?”

陆贽是德宗朝最有德行和见识的大臣,见德宗如此猜疑萧复,便进言道:“萧复多年来一直苦修自励,严守节操,立志做一个清正廉洁的社稷之臣,处理事情虽然有许多不够周详之处,但他的品行绝无异议。至于就像陛下猜疑的那种微小的诡计,萧复也一定不肯去做。假如萧复想留在朝中,让他人为之奏请,那么陛下最亲近而又最怕事的宰相刘从一也绝不肯为他隐瞒,更不会为他出头的。陛下既认为所选之人德高望重,又猜疑他诡诈,似乎自相矛盾。愿陛下认真查询,不难辨明实情,何必为之烦恼呢?查明则无惑,辩白则无冤;疑惑莫甚于既怀疑被欺诈而又不愿去查明,冤枉莫苦于明知被怀疑而又无机会辩白;如此真伪混杂,忠奸难辨!此乃人君驾御臣下之首要,请陛下格外用心。”

可惜德宗对陆赞的这番金玉良言,虽然点头,却不肯召萧复、刘从一等前来,把此事辨别清楚,而让这种疑惑埋在心里。萧复则带着自己并不知道的冤屈踏上了南行的漫漫长途。

萧复此行历尽千辛万苦,跋涉近万里,约在十月间还朝,时唐军已收复长安,德宗也从奉天回到皇宫。萧复回到京城长安后,李勉、卢翰、刘从一、萧复这四位宰相一同入宫觐见皇帝。礼毕之后,李勉等三相被请到外间等候,德宗独留萧复详询问南巡之事。萧复面奏道:

“陛下还宫以来,有功的文臣武将都已晋官封爵,只是善恶未加区别。淮南节度使、加同平章事陈少游,封将拜相,官位崇极,可他却首先向李希烈称臣,背叛朝廷;凤翔节度使张镒的判官韦皋,不过是小小的幕府下僚,可张镒被害,韦皋却能举兵抗战,不应叛贼,独建忠义。如能以韦皋代陈少游,则天下了然可知叛逆、忠义之理。”

德宗深以为是。萧复出宫后,李勉、卢翰、刘从一与萧复一起回中书门下。不大一会儿,德宗又派宦官马钦绪到中书门下去见刘从一,马宦在刘从一的耳朵上小声嘀咕了一阵后就走了。各位宰相已回到中书门下自己办公的阁室,刘从一来到萧复的阁室,对他说:

“马钦绪刚才来传达皇上的圣意,让我们俩先商量您早上对皇上的建议,然后再去见皇上,不让李勉、卢翰知道。请问您早上对皇上做了什么建议,说来商议一下。”

萧复冷冷地望着刘从一,半天才开口缓缓地说道:“唐尧、虞舜任免官员,辅臣都要签名。既然授人官爵于朝,就应与之共议朝政。假如觉得李勉、卢翰不堪为宰相,便罢免他们。既然任之为相,朝廷政事岂可不与之商议,反而还要对他们隐瞒呢?此乃朝政之大弊,萧某早上已对皇上说过这样做不行,不想皇上仍然如此!不是我不想和阁下商议,然后再去奏明皇上,只是担心如此下去会逐渐形成一种不好的定式。所以,不敢把早上的建议告诉您。”

无论刘从一怎样说,萧复就是闭口不言,刘从一最终也不知萧复对皇上的建议。刘从一很生气,将此事原原本本地对德宗奏明,德宗对萧复愈加不满,对他更加疏远。

先在十月间,德宗再度任命宦官掌管禁兵,以窦文场监神策军左厢兵马使,以王希迁监神策军右厢兵马使。自此以后,宦官掌握兵权而不能复夺,为害朝纲,祸乱社稷,成为一大祸患,直到晚唐末期。此事已使萧复颇感失望,再经刘从一事,萧复彻底绝望。早在春天离京南巡的路上,萧复已有激流勇退之意,现在他已下定决心不再留恋权位,于是在第二天就上表称病,不堪大政,自请罢相。德宗自然同意,十一月二十八日,诏罢萧复宰相之职,改任太子左庶子。

萧复自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十三日任相,次年(闰十月)十一月二十八日罢相,在相位不足15个月,而绝大部分时间又奉诏南巡,实际在朝执政尚不足6个月。

萧复有一兄二弟:兄萧戡,弟萧巽、萧升。这萧升之妻就是唐肃宗之女、当朝皇帝唐德宗的姑母,爵封郜国公主。

郜国公主,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先嫁于集六宫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姐姐魏国夫人之子裴徽。天宝十五年的(公元756年)的马嵬驿之变,随唐玄宗的六军将士杀杨贵妃及杨国忠,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及其儿子裴徽皆被诛杀。肃宗即帝位还居长安后,复将此女嫁于萧升。公主与裴徽生有一子名裴液,与萧升又生有四子:萧位、萧佩、萧儒、萧偲。后裴液娶代宗之女晋阳公主为妻。萧升中年早亡,郜国公主不守妇道,与彭州司马李万通奸数年,而肃州别驾萧鼎、澧阳令韦恽、太子詹事李升皆与公主私下往来。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八月,公主淫乱之事被德宗闻知,顿时恼羞成怒,下令将公主就府中幽禁,将李万处死,萧鼎、韦恽、李升皆被流放岭南。公主自有府第,与萧复分府另住。此事本与萧复无关,德宗却在小人怂恿下妒恨萧复,更迁怒于萧复,将其贬为检校左庶子,迁到饶州

(治今江西波阳)安置。所谓安置就是被流贬到那里,没有职任,只是以相当于左庶子的官阶在那里居住。次年(公元788年)五月,萧复在忧怨中死去,享年仅57岁。

在其死前,其弟媳郜国公主又被告发,说她私下写表文向上天诅咒德宗,其子萧位撰写厌祷文,于是公主被废,五子皆被流放远地;其女为太子妃,德宗欲废太子而杀公主,不久,太子患重病,于是杀太子妃以为太子免灾。

一个以忠孝传家的名门世家,就这样因皇家公主的淫乱而深受苦难和忧患,使这个清廉的家族蒙受了巨大的耻辱。萧复在朝居相位仅半年,虽无显功,可也颇重名节。

在其死后,唐宣宗李忱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七月,宣宗颁诏,寻求自唐开国以来因种种缘故被诬陷的功臣将相37人的画像“续图凌烟阁”,萧复与其伯父萧华同在37人之列。时萧复逝世已60年。

萧复虽无高功显绩,亦无点滴失节损名之事,才足兴国。可时事不容其久居朝堂,虽有自知之明,而不能免身外之祸。憾焉!悲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