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那个年代

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那个年代

时间:2022-1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城驼铃》出版五年之后,他又拿出了一部新的著作,这就是《漩水湾》。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老三届”知青纷纷以文学的形式将他们当初的生活表现出来,那么相比之下,“老五届”大学生们的生活却鲜有表现。

——评寒江的小说创作

认识寒江已近十年。

大约2006年,有朋友给我拿来一部长篇小说《断云依水》,作者就是寒江。朋友告诉我,寒江是医学院的退休教授,写了一部小说,由于他大半生都从事医学,所以对自己写的小说缺点儿自信,想请人看看。一方面为他提些修改意见,另一方面也使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个比较客观的定位和判断。

我答应了。

公正地说,我没有抱多大希望。原因是平素我接到这一类需要阅读的书稿很多,根据规律,凡请求帮助阅稿的作者,基本上都属于正在写作道路上苦苦探索的业余作者。由于他们一般都没有经历过长期的、甚至是严酷的写作锻炼,所以书稿质量通常都很一般。

再下来,我抽出专门的时间阅读了这部小说。阅读前心里先做好了准备,如果读三十页还品咂不出滋味,就变细读为粗读。如果粗读三十页后仍然品不出滋味,就干脆放弃。带着这样一种随时准备撤退的心理,我翻开了书稿。起初两页,不见滋味。耐着性子继续读,有了些感觉。再往下读,滋味更浓了些,却又总觉得还欠缺些什么。就这样若即若离地阅读着,终于住手时,才发现已经阅读了全书的近五分之一。

这让我大吃一惊。

《断云依水》总长约五十万字,我已经不知不觉地读了近十万字!

如果说我对这部小说很满意,那不是事实,但如果说我对它不满意,我为什么又舍不得放下它?为什么下意识中,我竟埋着头一口气儿读了近十万字呢?

细细地想,终于归纳出原因。等书稿全部读完,这些原因愈发凸显也愈发明确,于是我把它梳理成文字,作为阅读意见郑重地呈送作者。

《断云依水》读后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小说,但是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我更多地认为它是一部自传,或者至少是含有相当自传意味的一部长篇小说。

它有着非常突出的优点。

第一,作者记忆力太好了。几十年中发生的事情能够如此清晰地记忆着,甚至包括许多细节。某年某月某日中央发出了什么指示,当时人们政治学习都是些什么内容,人们的谈话都是些什么语调和方式,包括学习会上对某人进行批判时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语言和对话,等等,十分真实也十分详尽。作者对当年生活,尤其是对政治斗争疯狂地进入到普通人们生活中的一切,留下了至为深刻的印象,读来令人仿佛回到当年那些荒唐的岁月中去了。这非常难得。

第二,作者从本篇男主角周伊波的父亲解放前逃到陕西来谋生开始,详尽而周密地为我们展示了其后几十年生活中的一切。它写道南铁路工人的生活,写河南语言,都非常生活化。以后周伊波考上学校,考入医学院。这中间还有黄山芸的生活,包括黄山芸的姨夫闫泰岭被打成“右派”,以后又被判刑的遭遇;还有姨妈葛茹芝几十年来含辛茹苦的艰难生活,以及许许多多其他人的生活,都写得非常鲜活。对“文化大革命”的波澜也是如实写来。所有人在政治思潮的起伏中,不停地变换着角色。忽而人上人,忽而阶下囚……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文化大革命”甚至更早时期中国政治气候和政治生活极端不正常,以及给广大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的场景。让人读后陷入深深的思索。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价值的书,也是一段中国历史的非常难得的真实记载。应当谢谢作者。

从纯粹艺术的角度来说说这部书的缺点。

最大的缺点是作者不善于剪裁。全篇写得过于琐碎,事无巨细的流水账式的写法极大地损害了这部长篇的可读性。

单纯从字面上看,作者的文笔基本无可挑剔,但严格地说,却不能算是文学语言,尤其是作者不善于写对话,对矛盾冲突产生后也不善于继续深入地进行展开性描写。这就使不少地方令读者失去阅读的愉悦了。全篇有很多政治学习及政治氛围中的对话,完全符合当时的真实,但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小说,它需要提取、剪裁、归纳和梳理,小说中许多极空洞极不着边际的人物对话,我们过来人完全清楚,确实是当初生活的真实状态,彼时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确实就是这样的,但完全如实地照录,反而显得拖赘和冗长,反而形成不了艺术。所以整部作品存在着如何把握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问题。

……

意见送呈了,事情也就过去了。但我却时常想起这部小说。

为什么会时常想起它?

因为这部小说唤醒了我很多的回忆,也引发了我很多的感慨:生活的脚步迈动得多么迅捷,不过短短二十多年,人们就几乎全部忘记了极“左”路线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忘记了极“左”思潮带给中国的巨大灾难,甚至连可怕又可悲的“文革”都忘记了。如果不是读到这本书,那些我亲身经历过,而且给我留下过非常深刻印象的贫穷、愚昧、野蛮、混乱、恐怖、悲惨,都已经被我忘得光光的了!

而忘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将不会再去批评和警惕极“左”,将不会再惧怕和抵制“文革”,进一步忘记的结果,是历史上的大是大非将完全混淆,生活中的阴晴黑白会完全颠倒!

这多么可怕!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寒江完全不是刻意,而只是真诚地在回忆并书写着自己的青春生活,但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无意中,他格外真实地为我们描绘和还原了当初的一切。不仅如此,他是以一种朴素的、浅淡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方式在还原。这就尤为难得,尤为可贵,尤其有力量!

确实值得钦佩他,也确实应当感谢他!

只是,书稿还不成熟。他能够改好它吗?

以我个人的经验,写作水平是长期形成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因此,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克服掉自身的写作弱点,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让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寒江硬是把书稿改好了!当再次捧读寒江修改完成的书稿时,无论是事件的剪裁、情节的构造,还是人物的塑造和语言的洗练,他都明显地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这让我太惊讶了!

再后来,小说很快付印,顺利出版。

如果说对这部小说的出版我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么遗憾有两点:一是出版时书名由《断云依水》改成了《古城驼铃》。《断云依水》未必好,改掉它我内心赞同,但是《古城驼铃》似乎更缺少了耐人咀嚼的韵意。而更大的遗憾在于:当今这个时代,出版的书籍过多过滥,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是没有精力也没有可能去分辨优劣的。他的这部作品在狂轰滥炸的喧嚣氛围中,很难不被淹没。

我为作者不平,也为这部小说不平!

这种不平的感觉寒江本人有没有,我不知道。能够知道的是,不管有没有,它都没有影响寒江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行走。《古城驼铃》出版五年之后,他又拿出了一部新的著作,这就是《漩水湾》。

和《古城驼铃》一样,《漩水湾》仍然是寒江在写自己的同代人,在写自己的青春岁月。不同在于:《古城驼铃》主要是写大学和大学之前的生活,而《漩水湾》则写的是大学毕业之后的生活。两部小说加在一起,八十余万字,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长篇大作。更重要的是:两部小说一前一后,筋脉相连;既相互映衬,又相得益彰;更加全面地描绘了“老五届”(20世纪60年代入学、1966年至1970年毕业并分配)大学生的生活,也更加深刻和更加精彩地刻画出了他们磕磕绊绊走过来的那个时代。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老三届”知青纷纷以文学的形式将他们当初的生活表现出来,那么相比之下,“老五届”大学生们的生活却鲜有表现。而寒江用自己笔耕不辍的辛劳,也用自己含而不露的才气和厚积薄发的生活,终于为我们填补了中国文学在这个角落和位置里的空白。

要感谢寒江的是,当《漩水湾》书稿写成以后,我又一次成为这部书稿的首批读者。只是这一次我是抱着期待的心情在渴望着阅读它。值得一说的是,书稿拿到家后,我的妻子首先抢读了它。她已经读过了《古城驼铃》,非常喜欢。她读书的习惯是读得很慢,很认真,是一种真正的、一字一句的阅读。读《漩水湾》时,她中断了正在看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每天晚上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一伏案就是几个小时。这期间我到铜川出差,给她打电话,问她看完了没有?感觉怎么样?她赞叹说:“太真实了,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那个年代!”

当我全部阅读了《漩水湾》后,我认同了她的赞叹,也发出了和她一样的赞叹。

认真细想,《漩水湾》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几位大学生,被分配到陕南贫困的山区就业。按理说,县城医院的设备是那样的简陋,医生更是出奇的稀缺,但是这批学医的大学生却没有被分配进医院,去为焦渴地等着就医的病人看病,而是被分配到远距县城七十里外的农场去劳动锻炼和接受考验。他们不解、无奈,面对着诸多现实的生活难题无法解决,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朝农场走。就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流淌着汗水也夹杂着泪水,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基层,走近了百姓,开始了酸甜苦辣的生活,也开始了五味杂陈的工作……

掩卷长思,整部小说中没有任何刻意的构思,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事件,连那些活生生的、原本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作者也都是淡淡地写,朴素地写。但了不起的就在于:就是这样一种近乎散漫的散淡,却不仅吸引着我往下读,而且一边读一边感慨。

这种艺术力量从哪里来?

来自于真实!

来自于生活!

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艺术之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脑子里本能地涌出的是这两句话。

寒江是那样一种人:心地善良,性格纯朴,为人忠厚,做事低调,具有知识分子所应当具有的优秀品质。至少我亲眼看到,无论是在《古城驼铃》的创作中,还是在《漩水湾》的创作中,他从来都是谦虚地听取,勤奋地思考,淡泊宁静地坚持笔耕。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为我们捧出了《漩水湾》这样的好作品!

《漩水湾》写的是“老五届”的一段生活,也写的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一段历史。他从一个作家的视点出发,不仅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撷取,而且在亲历的沟沟坎坎中发掘。那些我们曾经多么熟悉却又早已被遗忘的环境、氛围和生活,经过他的勾勒和渲染,被表现得那么细琐又那么真实,那么平俗又那么鲜丽。细想想,这当然和他长期锻炼所形成的文学素养分不开,但是更应当归功的,恐怕还在于他确实拥有这样一段扎实的生活,应当归功于他对这段生活不弃不离的思索和记忆。

岁月悠悠,往事难追。寒江却始终执着地在写,也始终执着地在追。作为比我年长几岁的兄长,我对他这种悠然自得却又锲而不舍的精神感触颇深。他是在追忆和书写往事,也是在追求和充实今天。我始终认为:对生活保持记忆和对历史坚持思索太重要了!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正确地看清自己所走过的历史,也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今天,更不会充满自觉和自信地走向明天。在这个意义上,我给寒江“点赞”,并热情地向读者推荐《漩水湾》!

莫伸

2015年6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