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爱看《科学时报》

我爱看《科学时报》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时报》2007年4月11日A4版刊登了一篇报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21世纪需要“关联文化”》。《科学时报》有不少这类文章与资料,很是珍贵。这仅仅是就我手边所收藏的《科学时报》中挑选出的几份而已。1994年,《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时,我填了一首《蝶恋花》的词表达我的祝贺之情。

我爱看《科学时报》

我爱看《科学时报》,不仅仅因为我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而《科学时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办的,我爱看《科学时报》还因为我是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是我肩上的第一重任、心中的第一大事、工作中的第一要务、生活中的第一乐事,而《科学时报》有不少涉及这方面的发人深省的文章、论述与资料,后来还和我所在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起,共办了《大学周刊》。

远的不讲了,讲几个近期的例子吧!《科学时报》2001年11月1日B2版上登了一篇评述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文章,在介绍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的丰富经验以及存在的重要问题后,文章指出,美国研究生教育下一步如何发展不很明朗,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美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好一个必然趋势!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大力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而其核心正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应该讲,广而言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时报》2007年4月11日A4版刊登了一篇报导——《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21世纪需要“关联文化”》。野依良治认为:“现代社会包含基本矛盾,一方面认识到基于科学的技术价值;另一方面,又必须否认它。”“如果我们的价值观不改变,我们将面临灾难。”正是认识到“基于科学的技术是把双刃剑”,认识到科技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因此,他极力主张“科学与人文以及社会科学应该成为统一体系”这种“关联文化”。这表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科学时报》2004年11月4日头版头条报导了“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开幕”,最令人感动的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布鲁斯爵士的论述:“我们需要对历史、社会、文学都有造诣的工程师,做任何工程决定都深思熟虑、以史为鉴。工程师不能成为沉浸在术语中的‘文盲’。”

科学技术极为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及生产力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点。但是,科学技术为人所创,科学的发现靠人,技术的发明靠人,科技的创新靠人,而且科技为人所掌握、所应用。问题在于如何创,如何握,如何用,丢失了人,丢失了“如何”,丢失了“以人为本”,弄错了方向,迷乱了道路,则科学技术有可能成为负生产力,甚至是第一破坏力。因此,胡锦涛同志讲得十分深刻,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不是空洞的,司马光讲得好,“才者,德之资也”,要用才,要用科学技术来体现德;然而,“德者,才之帅也”,才,科学技术,也要用德来统率。归根结底,一个人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科学时报》有不少这类文章与资料,很是珍贵。

《科学时报》不仅刊登了论述人文文化同责任感、做人有关的文章与资料,而且刊登了论述人文文化同思维能力、做事有关的文章与资料,刊登了我国传统文化同现代科学技术关系的有关文章与资料,例如,2004年4月21日头版《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2004年5月17日3版《音乐中的科学》、2004年12月13日4版《尊重传统,创造未来》、2005年10月11日B1版《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要顺其自然》、2007年7月3日B4版《理智主义与中国大学的兴起》以及2007年9月7日B1版《道法自然,东方科学精神所在》等。这仅仅是就我手边所收藏的《科学时报》中挑选出的几份而已。

1994年,《中国科学报》(现称《科学时报》)创刊35周年时,我填了一首《蝶恋花》的词表达我的祝贺之情。今年,《科学时报》创刊50周年了,“五十而知天命”了,我仍用原词牌原词韵填词一首以表达我祝贺之情于万一:“日日心开容笑绽,改革春风,吹得乾坤换。民富国强青史灿,长征长记途长漫。  满纸华章交口赞,天命而知,倍觉精神焕。科学人文融共盼,创新呼唤英雄汉。”

(原载《科学时报》,2008年10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