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地民俗观音形象与造像

汉地民俗观音形象与造像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音形象世俗化的趋势一再发展,对观音的形象分类也越加细致。杨柳观音是汉地最常见的杨枝观音造像。隋代以后取代莲花手观音而成主要样式,并在中国长期流传。是目前最早以单幅绘画形式呈现的观音造像的拓本。白衣观音因其身着白衣而得名,又名白衣观自在母。白衣观音是最受普遍崇信的、中国化最典型的观音形象之一。但真正中国化的白衣观音由水月观音衍化而成,形象出现较晚。

《观世音普门品》详列观音三十二种显相: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伽身、人身、非人身、执金刚身三十二应身,加上本相,为三十三应身。

对观音菩萨的崇奉反映在民间群众性实践活动中,是深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有求必应的现世利益。观音形象世俗化的趋势一再发展,对观音的形象分类也越加细致。实际上,由于观音菩萨能示现三十三种化身,历代工匠、文人据民间观音显化的故事和中国人的审美与理解塑造了与观音经典无直接关联但又是观音随缘应现的像式,在中国民间流传并逐渐本土化过程中,印度风格的三十三身变成了富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女相“三十三观音”:

①杨柳观音;②龙头观音;③持经观音;④圆光观音;⑤游戏观音;⑥白衣观音;⑦莲卧观音;⑧泷见观音;⑨施药观音;⑩鱼篮观音德王观音水月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阿摩提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多罗尊观音蛤蜊观音六时观音普悲观音马郎妇观音合掌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持莲观音洒水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中,除白衣、青颈、延命、多罗尊、叶衣、阿摩提六观音见诸汉译密教经典外,余皆唐以后民间信奉和传说的观音形象,并无经典依据。如马郎妇观音就是唐朝元和十二年(817)观音在陕右的化身。而且三十三皆为女相,是中土民众对《法华经》观音三十三化身之说的延伸与大胆创新

(1)杨柳观音

杨柳观音是汉地最常见的杨枝观音造像。但佛经之中几乎不用杨柳观音一词,唯一一例是:“……次北门东边,安钺斧观音。次戟鞘观音,次杨柳观音。”[61]

现存最早的杨柳净瓶的观音是539年造像。[62]杨柳观音之杨柳,本为杨枝,故又名杨枝观音。杨枝,梵语本义为“齿木”——净齿之木。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记:“俗嚼齿木,自是恒事,三岁童子,咸即教为,圣教俗流,俱通利益。”东晋竺难提译《请观世音经》中即有“毗舍离人[63]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的记载,观音乃说消伏毒害陀罗尼咒以为毗舍离国救济病苦。

杨枝与净瓶,皆古印度人日常洁具。净瓶,梵语军迟,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由于《请观世音经》的长期流传,人们相信,以杨枝净瓶取代莲花净瓶,让观音执持杨枝和贮净水的净瓶并接受供奉,可以极大地满足除病驱邪的愿望。在现实愿望的驱动下,南北朝晚期出现了杨枝净瓶的观音。隋代以后取代莲花手观音而成主要样式,并在中国长期流传。

唐代智通译《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中有观音以柳枝除病之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被诸恶鬼众邪魑魅之所或乱者,取石榴枝及柳枝,阴诵此咒轻打病人。”“尔时观世音菩萨……此咒能摧伏一切诸恶鬼神,一切诸病,一切恶毒,一切恶人。此咒能摧破三十三天皆令降伏……咒杨枝二十一遍,口中嚼之即得爱敬。”

图5‐26 〔唐〕普陀山杨枝观音

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也说观世音“一手把杨枝”,“一手把澡罐”。何国僧人僧伽来唐,为人治病,“或以柳枝拂者”,“或掷水瓶”,就被人以为是观音菩萨化身。右手上举甘露瓶,左手下垂执杨柳枝,于是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普陀山法雨寺杨枝观音相传为唐代阎立本所绘的观音像(图5‐26)。观音立姿,头戴天冠,身着天衣,袒胸露臂、珠围翠绕,左手轻托净杯,右手舒拂杨枝,雍容华贵。是目前最早以单幅绘画形式呈现的观音造像的拓本。

文献中杨柳观音出现较晚,直到中唐于邵《观世音菩萨画像赞并序》:“然则菩萨者利益,故观音者观世……相好已具,大圆既照。天衣若飞,杨柳疑拂。[64]”画中的观音应当手持杨柳。晚唐韩偓《咏柳》有“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之句,手中持柳,当即杨柳观音。

(2)白衣观音

白衣观音因其身着白衣而得名,又名白衣观自在母。因常坐白莲中,也叫白处观音、白处尊观音。源自密教的经典:597年翻译的《陀罗尼杂集》已有身着白衣的观音,善无畏翻译的《大毗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已提到“发冠袭白帛”的“白处尊”观音。因左手持开敷莲花,处在白莲花中,被认为是莲花部主[65]。不空所译《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也提及白衣观音的形象。一行《大日经疏》卷五:“半拏啰缚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华中,故以为名。白者,即菩提之心。住此菩提之心,即白住处也。”

图5‐27 男相白衣观音

白衣观音是最受普遍崇信的、中国化最典型的观音形象之一。唐代《白乐天集》中记白行简妻绣观音像,观音白衣飘忽,神采奕奕。《宣和画谱》中记曹仲元、王齐翰等人曾画过白衣观音,五代时已有白衣观音画。但真正中国化的白衣观音由水月观音衍化而成,形象出现较晚。自宋代开始流行,流传至今。起初为有蝌蚪胡须的男性(图5‐27),明清以女身出现。

造型上,白衣观音既有水月观音自在的身姿,又有白衣观音的标志性服饰——覆着全身的白色法衣和风帽。

白衣观音有陀罗尼《白衣大士神咒》,又名《白衣观音灵感真言》。本出自《观世音说随愿陀罗尼》[66],唐代以后国人在其后加入“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67]之句而成此咒。据释觉新《别尊杂记》称:“若众生念诵此经(《九耀息灾大白衣观音陀罗尼》),一切日月星宿皆大欢喜,可保家人平安。”因简短易于成诵,广为持诵,且为僧尼居士的日课。凡求愈病、消灾、解危、求福、求职、求子、求延寿等,均有奇验。伪经《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咒经》还特别记载白衣观音保佑孕产与赐予子嗣的能力[68],求子、求安产的人家多供奉白衣观音。

简便的修持法门、相对全面的功能,加上明清两代《观音金鉴》《白衣宝卷》《销释白衣观音菩萨送婴儿下生宝卷》等观音宝卷的流行,推动白衣观音成了民间普遍供养的观音类型。

(3)鱼篮观音

图5‐28 鱼篮观音

鱼篮观音出自民间传说,《鱼篮宝卷》言之甚详:宋代江苏海门县金沙滩,有数千户,以渔猎、屠宰与偷盗为生,杀生害命,不孝父母,做尽恶事。一日村里来了一卖鱼女,极美,自言发愿嫁与能熟诵《法华经》、吃素行善之人。为得佳人,村中男子竞相学经。马郎熟颂如流,卖鱼女许婚。婚礼当日,卖鱼女暴病而亡。死前,自陈观音身份,劝告村民继续持诵佛经,茹素为善。马郎请人画了女子像奉祀家中,改过自新。因马郎的热心传法,三年后村民尽皆向善。此时一僧人来村中寻卖鱼女。知已亡故,便请验看尸体。开棺即见女尸身色金黄,卖鱼女死而复生,手提鱼篮升天。僧人也冉冉升空,二人融合为一而成为观音。马郎请人据原画像雕檀木像,并加雕鱼篮(图5‐28),此为鱼篮观音来历。

由于明清时期与鱼篮观音相关的《鱼篮宝卷》和戏剧《观音菩萨鱼篮记》等民间曲艺的流传,鱼篮观音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样式。

(4)马郎妇观音

马郎妇观音也出自民间传说,据中唐时期李复言《续玄怪录》“延州妇人”条载:唐大历年间,延州有一纵淫女子,人尽夫之。死葬荒径。后一胡僧至墓前,焚香敬礼赞叹,告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众人开墓验看,果然。遂为设斋建塔。此后书多记载,如北宋叶廷圭的《海录碎事》载:“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吾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延州女子成了“马郎妇”。此记载又促成了后来鱼篮观音的民间传说。

(5)持莲观音

持莲观音由莲花手观音发展而来。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有一尊隋代持莲观音。观音神情慈善,笑容安详,冠饰化佛。眉目秀美,体态曲折婉转,含胸腆腹,左手持四莲蓬。梁思成《中国雕塑史》评价:“观音立莲花上,四狮子蹲坐四隅拱卫。菩萨左手执莲蓬,右手下垂……衣褶流畅,全身环珮极多。肩上袈裟,自两旁下垂,飘及于地。宝冠亦以珠环作饰,顶有小佛像。且立姿态颇自然,首微向前伸,腰微侧转。秀媚之中,隐有刚毅。”[69]

图5‐29 四川广元千佛崖持莲观音

而宋代四川广元千佛崖第806号龛的“持莲观音”(图5‐29)则一似人间的美丽少女。此像身材丰满,脸部丰润,修眉长目、嘴角含笑,跣脚立于莲台上,双手持握着两支莲茎,姿态蜿蜒曲折、娉婷优雅,仪态拘谨端庄。造型别致,雕工精湛,形神兼备,

持莲观音造型颇受人喜爱,因而民间造像多有此样式。

(6)送子观音

由于《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德福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像之女。宿值德本,众生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观音送子功能由此衍生。隋唐开始出现观音赐子、送男送妇画像。宋代送子观音崇拜普遍流行,笔记小说和有关观音的灵验记中信奉观音得子的故事明显增多,送子观音的图像随之应运而生。自元代出现观音抱婴像后,明清更是涌现出了大量观音抱婴雕像。此观音因之名为送子观音。16—18世纪时,西班牙传教士携带包括圣母子在内的圣像来到中国,在漳州、福州、广州等地请本土工匠为其雕造圣像,可能受到基督教圣母子图像的影响,送子观音塑像数量明显增加。在16、17世纪日本禁教时期,德化白瓷送子观音像被基督徒当作圣母像进行崇拜,以逃避宗教镇压和检查,命名为“玛丽亚观音”。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还说观音具有安产的能力:“若有妇人生产难者临当命终,三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并诵持此咒即得解脱。”[70]送子观音出现后,理所当然继承了这一能力,成为孕产妇的救难观音。

此外,中国各地还有大量迥异于三十三观音的观音造像,如四川大足石刻中就有数珠观音、掌印观音、持瓶观音、媚态观音等多种造像形式。

数珠观音又作数珠手观音。源自唐代来华的印度人阿地瞿多译《佛说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经中观世音菩萨向佛说,祂有十一面心咒,修行者诵咒时,须置掐数珠印的观音像于面前。中国工匠据此,依常态观音造成数珠观音,其主要特点就是手掐数珠印。

至于不肯去观音、鳌头观音、自在观音、渡海观音、长带观音、披发观音、空身观音、地利尼观音、铁索观音、三面观音等数量众多的中国观音造像也广有信众。

大多民俗化的观音常梳髻如夫人头,或着佛式宽衣,或着凤冠霞帔,有些仍然盘腿趺坐莲座,有些则莲座已不明显,如一般神像坐像。手中所持物虽多,仍以净瓶,或柳枝,或经书,或作手印为多。比起正统佛教观音双眼半闭、以大尊金色雕刻的形象呈现,民俗化的观音通常是粉红面或金面,眼睛也稍大。

图5‐30 《观音菩萨慈容五十三现》洋装观音

民俗观音在题材样式的选择、情节的处理、形象的塑造上都深受民间趣味的影响,追求戏剧化的效果。如渡海观音、骑狮观音、童子拜观音以及一些传说中的观音故事等场面喧闹、情节曲折的题材样式深受欢迎,在塑造上也追求细节的真实和气氛的渲染。造型上,与正统佛教庄严肃穆、注重宗教教化功能的观音像迥异,这些民俗观音多为民间美女的形貌、状态和气质,描绘的是世俗理想的女性形象,体现着时代的审美理想和世俗的视觉品味,不复神性的庄严与神圣的美感,而更多的是世俗的审美愉悦感。面对似已脱去了神性、作为审美对象的观音像,人们已很难再虔心膜拜、敬之畏之了。

而文人画像中观音更是多种多样,仅从1938年出版的《历朝名画观音宝相》画册中可得印证:吴道子画白衣跣足妇人像,钱选绘披发跣足晏坐松下的男道像,宋赵孟頫画披发袒胸男道像,管道昇画提篮妇人像……明清以来,擅长绘制观音像的文人更是不在少数:明蒋子成画踏波仕女像,明姜贞吉画披发抱婴妇人像,明丁云鹏画戴冠着天服男士像,明阙名画披发袒胸男道图……男女老少,胖瘦高低,无不尽现。

与此同时,明末传入中国的天主教圣母相在潜移默化中也对一些观音造像予以一定的影响。明末丁云鹏绘纸本墨色观音大士像,形象类似圣母,披发露额,大眼小口,怀抱婴儿,坐于垫有兽皮状蒲团的石上,阖目作沉思状,有鹦鹉自半空飞来。明代观音版画中,以丁云鹏所绘的《观音三十二相》和胡应麟助印的《观音大士慈容五十三现》最为流行,而《观音菩萨慈容五十三现》中,就出现了披发着西洋装的洋人男相观音像[71](图5‐30)。

从十六国到明清,无论绘与塑,观音形象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年龄表现次第增长。从北魏到北周大多以纯洁、稚嫩的童女来表现菩萨的天真无邪;至隋唐逐渐成熟,丰满圆润,亭亭玉立,顾盼多姿,以致出现“女大十八变,变作观音面”的俗语,“观音”成为妙龄少女的代称;宋元时则是沉着练达的妇女形象,尤其是披帽观音的出现,令观音渐趋老境;明清以降,民间甚至以“观音老母”称呼。观音从莲座走向广大人间,真正成为佛教的亲善使者、芸芸众生的救世主。

【注释】

[1]出自《增一阿含经·苦乐品第二·一九》,另在《十诵律》中亦有“佛身像小应作”的说法。

[2]见于《增一阿含经》等早期经典。

[3]〔宋〕施护:《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大正藏》第21册,第933页上。

[4]〔唐〕善导:《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大正藏》第47册,第25页上。

[5]同上,第25页上。

[6]黄心川:《从印度到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之路》,《世界宗教文化》2001年第2期,第19—20页。

[7][日]塚本善隆:《从释迦、弥勒到阿弥陀,从无量寿到阿弥陀——北魏至唐的变化》,施萍婷,赵声良译,《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

[8][日]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铭考》,《史学杂志》第86编第10号,1977年。

[9]据炳灵寺第169窟中西秦建弘元年(420)墨书题记,西方三圣像当塑造于十六国时。

[10]〔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7页。

[11]塚本善隆(1898—1980),日本佛教学者,主要研究中国佛教史。

[12]李静杰编著:《石佛选粹》,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13]〔宋〕道诚:《释氏要览》,《大正藏》第54册,第88页中。

[14]李映瑾:《敦煌绢画供养人愿文初探》,《敦煌学》第28辑,2010年,第1—18页。

[15]幡本是供具,在佛教仪式中常被用来写上亡者的姓名,在超度时为灵魂指明方向。

[16]该图像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馆藏编号MG.17662。

[17]该图像藏于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SP.46。

[18]该图像来源于2011年11月北京翰海秋拍,第3879号。

[19]《华严经》,《大正藏》卷十,第307页。

[20]刘整:《历代名画记》卷十,载:“任秘书省正字,善山水,有气象。”

[21]蒋凝是唐代咸通(860—874)时进士。从这个故事里可知,在晚唐时,水月观音像已广泛流传,家喻户晓了。

[22]王惠民:《敦煌水月观音像》,《敦煌研究》1987年第1期。

[23]四川省博物馆编著:《中国博物馆丛书》第12卷《四川省博物馆》第119图,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24]指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

[25][日]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1年版,第83—84页。

[26]空海:《御清来目缘》卷一,《大正藏》第5册,第1065页中。

[27]〔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载《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28]《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大正藏》第20册,第87页中、93页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大正藏》第20册,第101页中。

[29]《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正藏》第20册,第121页中、下。

[30]《补陀落海会轨》,《大正藏》第20册,第130页上、中。

[31]《世尊圣者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观自在菩提萨埵怛缚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正藏》第20册,第114页中。

[32]《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大正藏》第20册,第120页中、下。

[3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第111页上、中。

[34]图片来源:王惠民。

[35]“达”是藏语“马”的意思,“木林”是蒙古语“马”的意思。

[36]该图像来源于2010年12月北京翰海秋拍,第2755号。

[37]耶舍崛多译:《佛说十一面观音神咒经》,《大正藏》第20册,第150页下。

[38]该图像来源于湖南省博物馆网数字展厅

[39]俱胝,梵文意为“千万”,七俱胝但指数量众多,密宗认为此菩萨是过无量诸佛之母,故称为“七俱胝佛母”。

[40]《遍行堂集》,收在《禅门逸书》续编5册,(台北)汉声出版社1987年版,第267页。

[41]该图像来源于2010年6月北京翰海春拍,第2674号。

[42]该图像来源于慧海佛教资源库。

[43]羂索是一种绊取野兽的绳索,“不空羂索”即用此羂索去捕获从不落空。

[44]又名《不空羂索教法密言》。

[4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46]五世达赖喇嘛著:《白水晶宝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47]亦译作《画法论》《画论》《绘画量度经》《梵天定书》《梵天尺度》等,为古印度梵语学者阿斋布著。是一部以转轮王为例、讲述天神以及各类世俗人物画像的理论著作。

[48]全译《佛像如尼构卢树纵广相称十卡度量》,又译《佛身影像量相》《造像度量经》《舍利佛问经》等。

[49]全译《开示佛像纵广平等如无节树相制名称经》,又译《佛像如尼构卢树纵广相称十拃度量经》。

[50]“擦擦”是梵语音译,是一种民间造像艺术形式,意为善业模具造像,又称拓模泥佛像、模制泥佛像、模印泥佛像等。

[51]“利玛”,一词为藏语,“利”指铜或响铜,“玛”在藏语里面指人、像等,两字在一起就泛指用铜或合金制作的佛像。

[52]“梵铜利玛”,是流行于西藏萨迦王朝核心寺院群内一种造像风格,其代表作主要分布在萨迦南寺、夏鲁寺、纳塘寺、俄尔寺等萨迦派核心寺院里,同时也延伸到拉萨等地。

[53]徐进:《藏传佛教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艺术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2页。

[54]今天中国西藏境内的阿里地区和印度的拉达克地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之一。

[55]〔唐〕义净译:《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一卷,《大正藏》第20册,No.1157。

[56]该图像来源于2010年6月北京翰海春拍,第2699号。

[57]该图像来源于2008年12月北京翰海秋拍,第1876号。

[58]八难是:救狮难、象难、火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等八种苦难。

[59]该图像来源于2008年11月北京翰海秋拍,第0341号。

[60]圣地亚哥艺术馆的阿嵯耶观音裙裾后面有一段铭文:“皇帝瞟信段正兴资为太子段易长生/段易长兴等造记/愿禄筭尘沙为喻保庆千春孙嗣/天地标帜/相丞万世”,段正兴在位时间是西元1147—1171年。

[61]《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卷一),旧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126页。

[62]韩国学者姜熺静认为杨柳观音最初见于北周。

[63]毗舍离人,即月盖长者,曾入维摩方丈,听不二法门,又请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西方三圣,救除国内六大恶疫,观世音菩萨乃宣说消伏毒害陀罗尼咒。

[64]《全唐文》卷四二九(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65]胎藏界九尊中西北为白色观音,系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白色自在菩萨,浅黄色,左手持莲。

[66]《观世音说随愿陀罗尼》,《大正藏》第21册,密教部四之《陀罗尼杂集》卷九。全咒为:“南无观世音菩萨,但提咃,呿罗婆多,呿罗婆多,伽呵婆多,伽婆多,伽伐多,莎呵。”《法苑珠林》卷第60咒术篇,第68杂咒部第7中亦有记载。

[67]〔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三“观音心咒”记载:“宋朝王巩《闻见近录》云:全州推母王氏,日诵十句观音心咒。年四十九,疾笃,恍然见青衣人曰:‘尔平生诵观世音心咒少十九字。’乃曰:‘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王疾寻愈,后至七十九。按此十九字,至今犹有持诵之者。”

[68]《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咒经》康熙癸亥四月经折本。

[69]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70]〔东晋〕竺难提、法喜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大正藏》“密部”No.1043。

[71]《观音菩萨慈容五十三现》画谱目前所知最早的刻本当是上海图书馆藏刘洁敖先生捐赠本。其中的洋人观音像极似西班牙Prado美术馆藏的法王路易十三肖像画,可能存在传摹临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