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造运动与盆地形成

构造运动与盆地形成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壳运动宁静期是盆地的主要沉积期。河南省北北东向深断裂系就是在强大的拉张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拉张作用的影响,使北西西向断裂重新活动,进而与北北东向断裂联合,控制河南省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发生和发展。至此,以整个盆地形式下沉接受沉积的历史基本结束,秦岭山脉仍继续整体上升,原来的这些山间盆地内的地形产生分化,逐步出现现代大、中型河流的雏形。
构造运动与盆地形成_河南省新生代沉积

总的说来,区内从印支运动褶皱成山以来,一直在不断活动着,地壳运动时强时弱。主要的大活动期为古新世—早始新世晚期间的喜马拉雅运动Ⅰ期,古近纪早—晚期、新近纪间的喜马拉雅运动Ⅱ期及以后的新构造运动。该区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活动主要是小规模的断裂和整体抬升。地壳运动宁静期是盆地的主要沉积期。

与构造活动期对应,新生代盆地的发育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①古新世时受晚期燕山运动的影响,原有盆地的范围因区域构造运动使地壳伸展拉张而明显扩大,并产生了不少新盆地,其中的一些盆地可能彼此连通,发育了大套褐红色粗细不等的碎屑岩、不纯的泥质岩;②始新世为盆地稳定下沉期,该期地壳运动及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沉积了艳、暗色调相间以细粒为主的地层;③渐新世明显抬升期,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灰棕色碎屑岩;④上新世盆地消亡期,强烈的第Ⅳ期喜马拉雅地壳运动使秦岭明显的抬升,遭受剥蚀夷平;到中新世晚期才又开始接受沉积,原有的盆地已缩小并被分割成小而分散的小盆地,沉积了成岩作用较差的泥岩及砂砾岩;新近纪后红色盆地消失,主要受地形影响,在不同的地貌位置发育不同类型的第四系

1.始新世盆地的稳定沉积

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河南省地质构造表现为东西向分异显著,东部活动强烈,西部相对比较稳定,从而改变了南北汇聚为主的构造运动形式。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及河南省深部构造格局背景,华北地区沿沈阳—渤中—利津乃至河南省北部,产生强大的张应力,形成一系列正断裂。河南省北北东向深断裂系就是在强大的拉张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拉张作用的影响,使北西西向断裂重新活动,进而与北北东向断裂联合,控制河南省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发生和发展。

2.渐新世盆地的逐步抬升

渐新世的沉积反映了秦岭东段在始新世后期明显抬升,剥蚀快,堆积也快,风化剥蚀产物随水冲进盆地,形成了较厚的洪积-冲积相地层。这些地层仍然受主断裂的控制,和其下伏地层有着相同的产状,并沿盆地长轴呈带状分布。总体上看,秦岭东段渐新世时的气候也应是比较温热的,气温可能比始新世的要高,而雨量相当充沛。

3.中新世的块体抬升及盆地消亡

上述渐新世沉积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晚期喜马拉雅运动,它使整个秦岭东段已形成的地层受到挤压、抬升。渐新统及其以下的地层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一般说来,上白垩统及新生界都只呈现宽缓的褶皱,或仅为单斜层(向主断层所在一边倾斜),直到中新世晚期,原来的盆地已基本不复存在,而是缩小或分隔成一些小的水盆。

值得注意的是,本区的上中新统除岩性特征外,其产状和分布都与盆地中较之要老的地层不同。它们分布零星,厚度都不太大,除在边坡地带的外,产状都是水平的。喜马拉雅运动在秦岭是剧烈而明显的,它的作用在许多方面造成深刻的影响,使古近系、新近系能够被很好地划分开。

这些古近系的零星分布和水平产状已显示出本区晚新生代地层的发育和分布不受或越来越少受老构造格局的控制,而受地形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

至此,以整个盆地形式下沉接受沉积的历史基本结束,秦岭山脉仍继续整体上升,原来的这些山间盆地内的地形产生分化,逐步出现现代大、中型河流的雏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