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净空法师:佛教中的须菩提是什么意思?

净空法师:佛教中的须菩提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人之肉眼,以此可分明照见色境。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又称心法、心事。三世之一,又作过去世,略称过。此第十八分,佛要须菩提去认识佛的境界。此分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简称“三心不可得”,常被佛教修行用作破除心的执著。周金刚满口答应。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1〕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2〕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3〕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4〕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5〕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6〕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7〕,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8〕心不可得,现在〔9〕心不可得,未来〔10〕心不可得〔11〕。”

【注释】

〔1〕肉眼:五眼之一。指人之肉眼,以此可分明照见色境。〔2〕天眼:五眼之一。指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 〔3〕慧眼:五眼之一。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 〔4〕法眼: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5〕佛眼: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系五眼之一。谓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之用,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6〕国土:指土地、领域或众生之住所。有净土、秽土等区别。 〔7〕心:指具有缘虑作用的心王、心所等。又称心法、心事。在佛典中,依派别或经论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指谓。 〔8〕过去: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三世之一,又作过去世,略称过。 〔9〕现在:其事物正呈作用之位也。现今存在之义。 〔10〕未来:指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11〕得:一切法造作成就而不失,称为得。即可以执著。

【译文】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如来有肉眼吗?”

“有啊,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如来有天眼吗?”

“有啊,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如来有慧眼吗?”

“有啊,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如来有法眼吗?”

“有啊,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如何理解呢?如来有佛眼吗?”

“有啊,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是如何理解呢?恒河中所有的沙子,佛说是不是沙子?”

“是啊,世尊!如来说是沙子。”

“须菩提!你是如何理解呢?如果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子,像这些沙子一样多的恒河,所有这些恒河里所有的沙的数量一样多的佛世界,多不多吗?”

“很多啊,世尊!”

佛对须菩提说:“这么多的佛世界里,所有的众生,不同的心,如来全部明了。为什么呢?如来说这些心,都不是执著的心,而是称为心。为什么呢?须菩提!过去的心不可执著,现在的心不可执著,未来的心不可执著。”

【解析】

此第十八分,佛要须菩提去认识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不是没有,而是不执著。比如他有五眼,但他不会对五眼有执著。佛说那是沙子,但佛不会去执著沙子。佛不执著一切,故具足一切;佛亦因具足一切,故不执著一切。譬如众生之心,如来能以一心而知此众多心,就在于不执著,即其一心“无所住”,故能知众生之心。中国禅宗对于此心亦有相同说法,如六祖慧能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六祖坛经》)即心性里本来具有的佛性,能够认识一切佛、一切法。可是因为众生由于烦恼执著,而污染蒙蔽了如此佛性。能与佛性相应,就是“无所住”的佛境界,也是成佛的方法。

此分中所谓“五眼”,是佛教分析人们在认识上的差别。“眼”,是指由观点不同而决定的认识。“肉眼”和“天眼”属于世俗的认识。其中“肉眼”主要指我们通过肉体感官得到的认识。“天眼”是想象中所谓色界诸天的认识,由修习四禅所谓的“天眼通”所得,据说能看到肉眼在空间所不能见的远处,在时间不能见的长处以及物体不能再分的细处等。“慧眼”就是视一切皆空的认识,或者说是视世间唯有空无,才是实在的一种智慧,这也是整个般若学的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法眼”指不停留在“慧眼”阶段,必须运用分析具体事物,去拯救痛苦迷惘的众生。因为众生千差万别,他们的迫切需要以及对待佛教的态度,都各不相同。因此,不但对各类众生要有广泛而深透的了解,而且要通晓如何适应他们的不同状况而导入解脱。达到这样的高级认识,就接近“佛眼”了。因为“佛眼”就是“无法不见、不闻、不知、不识”,亦即“全知”。以上“五眼”,并非一定分属于五类人所有,同一主体的认识过程,也可以具备:低一阶段的认识,可以发展到高一阶段的认识,高一阶段的认识,能够包含低一阶段的认识。

此分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简称“三心不可得”,常被佛教修行用作破除心的执著。据说曾有四川居士,人称“周金刚”,因其精通《金刚经》,他听闻湖南江西一带盛行“不立文字”的禅宗,该宗不强调研究经论,而宣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于是背着自己的《金刚经注疏》跑来辩论,路上口干饥饿,见一老太婆在卖饼子,就去买。老太婆听闻他的来意后,就说:“你既然精通《金刚经》,我请教其中一个问题,你解答了,我就送你饼子,解答不了,对不起,你别处化缘去。”周金刚满口答应。老太婆就问:“《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买饼子的心是什么心?”周金刚哑口无言,悻悻走开,越想越气,躲在一边烧掉了全部的经书,老老实实地找禅师去参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