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针对问题的几点构想

针对问题的几点构想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新媒体以其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也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最佳选择之一。构建大众喜闻乐见、传神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是大众化传播获得实效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构成,受到党中央和理论界的重视。

在当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新媒体以其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也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最佳选择之一。笔者在分析新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理性看待新媒体的大众化传播作用

新媒体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交互传播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交互平台。它不仅给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传播手段,而且能够促进人们的平等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能够激发人们形成无限的主体创造欲望和实现的可能,为人的交流交往、发展分享创造成果提供无限的可能性空间,这些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取向具有一致性,使其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和大众化实现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其给人带来各种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成为利益争夺的战场、思想交锋的战场;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厮杀中,也给人带来诸多的虚拟陷阱和不良信息,蕴藏着诸多的风险和危机。需要辩证地看待,理性地分析。既需要辩证地反思其运用可能会给社会大众带来的更多机会和风险,也要理性地看待其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而言,如前所述,既要充分重视新媒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也要对新媒体产生的各种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高度的警惕,积极应对各种负面信息的挑战,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主流文化的传播效果,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和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二)壮大人才队伍,拓展网络阵地

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人才队伍,既包括专业的理论人才、新媒体运用人才队伍,也包括社会公共职能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广大公务人员队伍,也包括各行各业热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媒体”人才队伍。这三个层面的人才队伍,虽然其职业角色不同,岗位任务有别,社会身份甚至会有较大差异,但在新媒体、互联网时空中,这些人才之间的身份壁垒很容易被打破。也只有这三个层面的人才队伍互联互通、交相辉映,才能够形成新媒体交互传播的“合力”,拓展网络传播阵地,更好地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

当然,这三个层面的人才队伍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主流社会相应的政策机制的引导鼓励与培养,自觉努力营造适合这些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大众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要得以很好的传播和发展,需要有与民族的自身特征、文化特色、表达习惯等相适应的话语系统。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其语言风格是符合欧洲文化背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被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掌握,就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风格,从而增强心理认同感和亲近感。我们党十分重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重视将民众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的经验启示上升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风格与特色。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媒体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言语表达方式上更符合大众的心意,构建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因为大众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不仅是原汁原味的德国风格、世界水准,或某个领袖、某位专家的特定语气,还应该是源自中国社会实践和大众生活,能够贴近、反思、关照当下现实的;既是科学准确、严谨规范的,又是通俗易懂的、形象生动的,能够同大众思想进行碰撞互动、引起共鸣的;既是关乎天下、关乎人类命运的,也是同现实大众的思想需要、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是人们既能听得明白也能受到启发激励的话语。这都需要理论工作者不仅要精通理论,具有世界文明发展视野和人文关怀情怀,也要懂得眼下中国大众的人生苦乐、思想需要。构建大众喜闻乐见、传神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是大众化传播获得实效的重要方面。

在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话语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已经成为吸引民众的重要法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中,要善于学习运用大众创造的、深刻传神的、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克服传统哲学大众宣传语言的单一刻板和机械空泛,充分彰显哲学理论的大众智慧性、鲜活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效果。这些方面,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马克思主义伟大哲人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们从传统文化中,从人民大众的生活中,提炼出的诸多机智深刻、鲜活生动,又不失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观点方法的话语,值得理论工作者发扬光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构成,受到党中央和理论界的重视。相关机构组织构建中国话语、大众话语的研讨会,主流媒体加快了“走转改”的实际步伐,传播风格的大众化转向十分明显。事实证明,主流文化表述的“亲民化”,不仅没有丧失其原来的本意和权威性,反而增强了大众对其的关注度,拉近了大众与主流文化的距离,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和理论水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丰富独特的哲学底蕴和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播务必要注重汲取传统哲学的精华,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注重从中国大众的实践观念和思想方法中发现鲜活的智慧和思想的火花,提高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和传播能力,改进和转变思维习惯,丰富语言内涵,改进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如毛泽东哲学文本和讲演中,善于使用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大众熟悉的流行俗话,包括常见的身边事物、戏剧人物等等,来说明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更是擅长引经据典,借古说今,开创中国风格大众话语的新气象;实践中更加擅长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民意,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攻坚克难,为中国的发展强大、人民的幸福安康,殚精竭虑,开拓前进。既延续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和物质追求,表达着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盼,也符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规律。这些能够成功传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深切关照老百姓的需要,发扬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语言阐述和实践谋划,赢得了人民大众的衷心拥戴和世界人民的高度认可,不断取得显著的成效。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同建设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相关的一个环节,也是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重要环节。

(四)完善新媒体管理制度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呼唤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营造规范有序、自由民主、绿色健康的传播环境和氛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制度规范。

1.完善新媒体立法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从法律开始诞生的那刻起,它就是规范社会各种行为的必要途径。新媒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中影响重大,在传播思想文化信息、科学技术信息、商品服务信息,以及各种生产生活、教育娱乐等信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其正常有序、安全的运行,对全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安全,以及对大众的思想情绪稳定等,关系都十分密切。对于这样一个正在蓬勃兴起、快速发展、关联万千的新生事物,更需要完善必要的法律法规,使其规范有效地为大众所用,服务于各方面利益、满足多种需求。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新媒体纳入法治管理的重要性。一直在探索认识从法律制度上管理新媒体的实际可行的做法,已经陆续出台了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安全等方面的十多部法律法规。但法律法规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中,依然面临不断出现的许多始料未及的各种新问题。在相关法律尚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就会给不法分子留下“钻空”的机会。因此,完善新媒体立法是我国法律跟上发展形势的需要。为了改善新媒体环境,给新媒体的发展提供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细化和完善法律法规。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建立我国权威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细化法律法规,让民众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作为保护伞。二是制定严格的制裁规范制度,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媒需要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严格规范,我国必须遵循依法治国的要求,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加快立法步伐,创造绿色的虚拟空间环境。[33]比如,进一步完善实名登记等网络备案制度,在虚拟网络世界明确责任人、明确相关处罚措施,迫使信息制造和传播者担当责任。这一做法,能够从源头上有效规制信息传播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如果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就可以实行监控进行调查追踪,让犯罪嫌疑人无处可逃。在完善新媒体立法的基础上,加强法律政策的宣传,让民众认识到,尽管网络是虚拟空间,但是一旦违法犯罪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特别是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要加强法律政策的宣传,让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从开始就远离网络违法犯罪。

2.完善网络安全技术与规范

近年来,网络犯罪案件越来越频繁,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犯罪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让人防不胜防。网络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防范速度跟不上有害社会信息蔓延的速度。在我国已经发生过不少因为网络防范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社会危机事件。网络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蓄意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还有一部分犯罪分子在网上教唆暴力犯罪、传播淫秽色情和暴力恐怖袭击等不良信息,严重危害到国家安全和民众切身利益。为此,努力加强对不良信息的防范措施,阻止不良信息的进入,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迫在眉睫。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加大改进技术的投入,运用先进技术对信息及时监控和预警,一旦发现有异常及时处理,防止其在网络上大范围流传,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二是引导网络信息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扩大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信息影响力,让民众受到良好的熏陶。总之,处于我国法律还不够健全的大环境下,要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提高网络防范技术,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3.完善网络道德规范

社会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另一种利器,道德是人们内心衡量真善美、假丑恶的一杆秤,这杆秤有时候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大作用。在我国法律还未完善,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的背景下,单纯依靠网络防范技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用社会道德来约束民众的行为。倡导网络道德建设,一方面大力倡导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中对道德情操的要求,将其纳入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中,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加强网络道德宣传,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网络道德建设,培养民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崇尚道德的网络风气。另一方面提高网民的信息辨别能力,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时,民众容易在不法分子的引导下迷失方向,因此要提高信息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有害信息,自觉遵守媒体规范和道德规范,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的反思,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新媒体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手段与平台,必须充分运用,积极占领这一新的传播高地。二是运用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应对其存在的风险,传统传媒的运用不可偏废。三是运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需要改进和创新传播观念、做法,提高传播效果。四是需不断加强对新媒体规范管理,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注释】

[1]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20719/657146.htm l.

[2]唐晓燕.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90年:历程、经验与规律[J].社科纵横,2011(09).

[3]徐荣梅.传播视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2).

[4]杨晓苏.新时期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作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

[5]郝儒杰.大众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03).

[6]王磊,王仕勇.新闻传媒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J].新闻界,2010(05).

[7]冯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J].高校理论战线,2011(03).

[8]周小华.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9]杨文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代传媒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1(03).

[10]曹泳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1).

[11]张治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5]徐京跃,邹伟,吴晶.中国梦,人民的梦——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侧记[N].人民日报,2013-03-18(04).

[16]李克强总理等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N].人民日报,2013-03-18(01).

[17]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9(02).

[18]任阿娟,张仲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必然及其着力点[J].理论建设,2012(04).

[1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9.

[20]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J].中国记者,2003(05).

[2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3.

[22]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4(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3]“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中国物联网,2015-07-01.

[24]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25]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55.

[26]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9-20.

[27]杨洋,任阿娟.新媒体之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作用[J].学术探索,2011(04).

[28]杨洋,任阿娟.新媒体之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作用[J].学术探索,2011(04).

[29]白亚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17.

[30]白亚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26.

[31]王玲.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06).

[32]习近平.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33]杨洋,任阿娟.新媒体之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作用[J].学术探索,201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