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过程之中。也就是说,无物不在运动,无时不在运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精神的活动。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引入案例

小强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一直不断地跳槽。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在这些公司工作,不是人际关系复杂,就是不受领导重用,在这些地方工作太没前途了。但是渐渐地,不断跳槽的经历使他在求职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因为别人都把他看成一个没有耐心、急于求成的人。当他好不容易又被一家公司录用的时候,新领导对他说,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应是跳槽,而是想办法解决它,行动起来,问题才能解决。小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那些公司有问题,而是自己有问题。从此以后,小强在遇到困难时积极面对,在这家公司打开了自己职业生涯的新局面,成为一名优秀员工。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任何人都是在行动中成长,在行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请谈谈为什么人离开了行动就一事无成。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共同、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认识物质的运动而认识物质本身。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一切运动的载体。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过程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也就是说,世界上的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

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也就是说,无物不在运动,无时不在运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把存在的东西喻为一条河,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恩格斯高度地评价了他的这一思想:“这个原始而素朴但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地加以表述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

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是世界上一切发展过程的基础。

任何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或“脱离运动的物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会陷入唯心主义;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的观点,会陷入形而上学。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总是想方设法抽掉运动的物质主体,把运动归结为精神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自己的思想、表象和感觉等主观意识的运动,认为“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化,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我之外什么也没有,仅此而已”。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绝对精神”、“天命”、“理”、“道”之类的所谓客观精神的运动。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运动可以离开物质,运动是纯粹精神的活动。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牛顿就认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而要改变这种物质状态,就需要外力的推动。“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由于顽固地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牛顿在探讨天体运动的原因时不得不求助于“神的第一次推动”,最终陷入宗教神学的泥潭。恩格斯指出“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可见,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别的什么地方,而在于物质世界本身,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形而上学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总之,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的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小阅读

中国古代的惠施讲过这样一句话:“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他的意思是说,太阳一升到空中,就是偏西下落了;事物刚产生出来也就是死亡。这里,惠施虽然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但是由于他否认了事物发展过程中质的相对稳定性,所以导致了相对主义。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他把生与死、可与不可之间的过渡和转换绝对化,完全抹杀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质的区别,得出了“万物齐一”的错误结论。庄子就是利用事物的变动性,否认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和它们之间的差别性。他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由于万物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过程中,所以大小、寿夭、同异这些差别的确具有相对性,但它们又毕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转化的可能性,其区别又是绝对的,不能说大就是小,寿等于夭,异即是同。庄子的错误就在于他虽然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差别的相对性,却否认了它们的客观性,因而用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些差别,似乎只要他在头脑中把这些差别想象为同一的,客观事物也就自然而然地“齐一”了。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强加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例如,牛顿揭示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它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引力的相互作用,引力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都毫无例外。又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背后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即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价格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既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化,也有从高级到低级的转化。

小感悟

一只小鸡在蛋壳中苦苦挣扎,想要破壳而出,可是它努力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未能成功。这时一个不懂事的儿童,用手把蛋壳剥开,让小鸡轻松地出了蛋壳,但是小鸡晃晃悠悠的,怎么也站不起来,过了不久就气竭而亡了。原来破壳而出的痛苦是小鸡必须经受的痛苦,只有这样它的骨骼发育和心肺功能才能完善。提前让它破壳而出,小鸡就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死亡。这是无法因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样,人的成长过程也有规律,我们也需要在一次次的痛苦和挫折中渐渐地成熟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

★你能根据生活中的事例说说事物运动还遵循什么规律吗?

二、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就无能为力。人能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也就是说,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能够改造客观世界。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人作为行动的主体,既适应着自然界,也改变着自然界,在自然界印上自己的劳动和智慧的痕迹。动物是以它们本能的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如老鼠钻洞、蜜蜂造巢。马克思说过,即使最差的建筑师也胜过最巧妙的蜜蜂。建筑师所以比蜜蜂高明,就因为他的工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就是人所独具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在观念中预先确定自己劳动的目的,并通过实践来实现预定的目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体现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即人的行动中。无论人生理想多么远大,如果不落实在行动中就只能是“看上去很美”的“空中楼阁”。

小阅读

有一个落魄的年轻人,每隔两天就要到教堂祈祷,他的祷告词每次几乎相同。第一次到教堂时,他跪在圣殿内,虔诚低语:“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敬畏您的份上,让我中一次彩票吧!”几天后,他垂头丧气地来到教堂,同样跪下祈祷:“上帝啊,为何不让我中彩票?我愿意更谦卑地服从您。”就这样,他每隔几天就到教堂来做着同样的祈祷,如此周而复始。到了最后一次,他跪着说:“我的上帝,为何您不听我的祷告呢?让我中彩吧,哪怕就一次,我愿意终身信奉您。”这时,圣殿上空传来一阵庄严的声音:“我一直在听你的祷告,可是——最起码,你也该先去买一张彩票吧!”

物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都处在不断运动发展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有意识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物质运动过程。人是自然世界和社会历史共同的产物。当然社会历史归根结底也是自然史,所以人作为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不仅服从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更能运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改造世界,有着不同于其他自然事物的运动形式。总而言之,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和改造周围的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不断发展的。所以,作为个体的人,我们也应当在行动中完善我们的人生。

人生行动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中运用自身的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人生的过程。人生行动必须服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时时刻刻受到客观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制约。人类作为自然产物,具有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作为个体的人,体力和智力都千差万别。同样,人类也是社会和历史的产物,这说明人类的活动受到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个体的人,成长背景的差别也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个性和特点。在这些前提下,人生行动必须从具体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状况出发,服从自然和历史规律。

人生哲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当然,人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存在物,不是从自然本能出发去行动。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属性。人不仅服从自然规律,也能够自觉地利用规律;不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更为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生的行动既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包括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的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客观现实性。也就是说,人生行动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人生行动包括行动的主体、行动的对象以及行动的工具和手段。人生行动的主体是人自身,人生行动的客体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这个人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这三者都是客观实在的,而人生行动的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动态结构就是人生行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物质互相作用的过程。

小感悟

20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一个叫法兰克的年轻人,由于家境贫困,他去了芝加哥寻求出路。在繁华的芝加哥转了几圈后,法兰克没有找到能够容身的处所,于是便买了把鞋刷给别人擦皮鞋。半年后,他用微薄的积蓄租了一间小店,边卖雪糕边擦鞋。谁知道雪糕的生意越做越好,后来他干脆不擦皮鞋了,专门卖雪糕。如今,法兰克的“天使冰王”雪糕已经拥有全美70%以上的市场,在全球6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000多家的专卖店。巧的是,有一个叫斯特福的年轻人,与法兰克几乎同时到达芝加哥。斯特福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农场主,斯特福上了大学,还读了研究生。就在法兰克给别人擦皮鞋的时候,斯特福住在芝加哥最豪华的酒店里进行市场调查,耗资数十万。经过一年的调查,斯特福得出的结论是:卖雪糕一定很有市场。当斯特福把结果告诉父亲时,遭到了强烈反对而没有付诸行动。一年后,他终于说服了父亲,准备打造雪糕店。而此时,法兰克的雪糕店已经遍布全美,斯特福最终无功而返。

★为什么法兰克成功了而斯特福失败了?

★请结合身边的事例,谈谈行动对于人生的意义。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人生就像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出来。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学着怎样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踏实、走得稳健。在生命之初,我们有亲人的庇护;进入学校之后,我们有老师的引导。但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自己才是行动的主体,我们要学会自己去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我们都是主角,需要演绎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人生哲理

智慧只是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犹如一朵重瓣的玫瑰,虽然花色艳丽,香味馥郁,凋谢了却没有种子。

——叔本华

小感悟

一个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带到公园的广场前,遇到十几个台阶。小男孩想自己爬上去。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感到台阶很高,妈妈没有伸手去抱他,但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努力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衣服和小手都脏了,但他最终爬了上去。身旁的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家境极为贫穷,他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林肯从小就养成了不畏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马克思称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

★人生的道路充满了“台阶”,我们面对这些“台阶”应该怎么办?

当然,我们的行动不能是盲目的行动。随着我们的成长,自我意识会渐渐萌发,一些青少年甚至会表现得非常叛逆。但是,作为成熟的个体,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行动,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以正确的意识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的行动才能促进人生的发展。反之,受错误的意识支配、不遵循客观规律的盲目行动会使我们的人生遭遇挫折和失败。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人说,错误是成长的代价。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行动中,我们才能明白什么行动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什么行动是能够帮助我们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的。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行动都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不管是从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还是理想的实现,都需要我们行动起来。只有在不断的行动中,我们才能积累经验。经验就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虽然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最终是需要落实在行动中的,也就是说,学习的意义在于行动。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应当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行动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体味快乐。

小感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故事“纸上谈兵”。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滔滔不绝,连父亲都不如他。赵括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不仅从未赞扬过儿子,反而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必将是赵括。”

过了几年,赵奢去世了。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老将廉颇率军迎敌。开始时,赵军连连失利,廉颇便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从而拖垮秦军。秦军十分恐慌,于是施展计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的流言,便撤掉廉颇,派赵括为大将来统率军队。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在一天深夜,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赵括不知实情,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拦腰截断,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一时间军心大乱。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

★思考赵括失败的原因,并谈谈“纸上谈兵”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

四、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敢于行动,因为万事开头难,只有踏出了第一步,才会有后来的成功。敢于行动依靠的是勇气。勇气,是在未知的道路中行走的坚定,是在落入困境后的坚持。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勇气过少是怯懦,勇气过多则是鲁莽。”

我们不仅要敢于行动,而且要善于行动,也就是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行动。盲目的行动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只有正确认识和掌握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可能成功;而违背客观规律,则会处处碰壁。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善于行动呢?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去行动。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必然性,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指一切物体在排除空气的阻力等条件下,都是以该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向地面下落,这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又如,当具备一定的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肥料等条件时,遗传规律就决定了麦种撒到田里,必定长成麦苗并结出麦穗,绝不会结出西瓜或豆子来,这也是确定不移的,具有必然性。总之,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的联系;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事物固有的联系,即本质的联系;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

小感悟

有一天,小花猫看见老黄牛在耕地。小花猫问:“黄牛伯伯,你这是在干什么?”老黄牛告诉小花猫说:“我在耕地种庄稼,要吃大豆就种大豆,要吃南瓜就种南瓜。”小花猫急忙回家,拿来锄头挖了许多坑,把钓来的鱼种在坑里。从此,小花猫每天守在坑旁边。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鱼还是不发芽。小花猫气得胡子直翘,可是它还是不知道错在哪里。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背它、藐视它,就会遭到惩罚。小花猫的种鱼行为违背了生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获得成功。

★小花猫犯了什么错误呢?

★请结合实际谈谈应当如何避免犯小花猫这样的错误。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这是我们善于行动的可能性条件。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客观规律,并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即应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人们要想在活动中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就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小阅读

《庄子·养生主》中记叙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当他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至极。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唉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这么高超呢?”庖丁听闻,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喜欢探究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庞大的牛。等到有了三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件。我宰牛多了以后,就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下刀。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这样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席话,连连点头:“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啊!”

不仅仅是“庖丁解牛”,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探求事物的规律,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行动中,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