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与行动

认识与行动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的高度统一。当时一批年仅二三十岁的青年学者,与部长、局长们纵论天下大势,为中国改革的出路和对策争论得面红耳赤,为接下来的改革厘清了思路。懂得肯定、奖励和庆祝别人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能力,而这有可能是组织变革中最易被忽略的激励方式。变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领导者不能失去那些帮助变革成功的富有才华、能力和动力的下属。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处理好“知”与“行”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思想自觉到行动自觉的高度统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行合一”,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而且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到了近代,由于探索真理的艰难,孙中山先生又提出“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的相反的命题。质而言之,这两种不同的说法,都是对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

时至今日,对于深化改革,“该不该改”的认识问题虽然还部分存在,但其已经不成为主要障碍。不过,这里的最关键之处,还在于解决“如何改”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R.科斯(2011)判断说:“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错误的思想很少能侵蚀社会的根基,威胁社会稳定。思想市场的发展,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实践探索每向前推进一步,都会带来更多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就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一度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当时一批年仅二三十岁的青年学者,与部长、局长们纵论天下大势,为中国改革的出路和对策争论得面红耳赤,为接下来的改革厘清了思路。当前,中国的改革大业已进入关键时期,更离不开生产真知灼见的思想者。2014年,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无疑是一个新的里程碑。作为介于政府、社会、学术界之间的第三方,新型智库一方面可以对已确立的改革方向和路径进行理论分析、论证,促进上下改革共识的凝聚和改革方案的执行;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现有改革的不足进行理论剖析,指明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和可能结果。若能从根本上挑战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既有成见,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提供新范式和新理念,那么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更为深远。

对于地方和基层政府来说,除了需要好学深思、多谋善断,还需要有超强的改革行动力。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重要的是人的主动性。改革永远不该有观望者和局外人。但从具体的实践看,“知”与“行”并不必然就是统一的,在现实中至少存在4种情形。一是知之而改之。这是最佳状态,既知道问题所在,又愿意推动改革。二是不知而改之。这就类似“盲人骑瞎马”,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对形势和信息误判,不清楚社会的需求而盲目变革,最终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三是知之而不改。对改革不付诸行动,等到想改革的时候,最佳时机已经错失,被迫启动激进式改革。四是不知而不改。“既不闻楼梯响,更不见人下来”,这种情形当然就更危险、更可怕了。

建议领导者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激励人心。懂得肯定、奖励和庆祝别人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能力,而这有可能是组织变革中最易被忽略的激励方式。变革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领导者不能失去那些帮助变革成功的富有才华、能力和动力的下属。二是高度重视员工素质的提升、变革创新能力的养成,使探索变革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有些领导者在变革初期热情高涨,但稍有成效便忘乎所以,导致变革最终一败涂地。其实,支撑变革成功的往往不是爆发力,而是来自组织上下全体员工的长途跋涉和不懈努力。三是对变革的重心、方向和节奏等进行系统性把握、平衡性驾驭,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协同、变革的稳步推进。四是尽快建立有效的改革进展评估、问责和监督机制,有效防止改革试点的拖延乃至变异,保障既定的改革能够持续向前推进,从根本上扭转某些改革“久攻不破”的困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