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富是怎样产生

财富是怎样产生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人们依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把衡量事物过程的标准从地球运动速度提高到光速时,开创了微观财富创造和价值计量的新时代,即微观经济时代。只有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的提出和应用后,在光速时代,人们才对高速运动着的事物有了新的深刻认识,财富的范畴急剧扩大,人们的财富观念随之改变,财富创造方式也随之变化。采用光速时间标准,突出了人的劳动作用,使人类社会化进程加快。劳动是人的本能。

四、光速时间标准与财富和价值创造及价值实现

传统时间是地球运动过程的均等化抽象,是衡量宏观、低速事物运动过程的标准。当人们依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把衡量事物过程的标准从地球运动速度提高到光速时,开创了微观财富创造和价值计量的新时代,即微观经济时代。

1.光速时间标准与财富创造。

(1)采用光速时间标准,可以加深人们对高速运动事物的认识,重视微观财富的创造。例如,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天然的野果和猎取天然动物维持生存,人们只把天然的野果和天然的动物视为财富。农业经济时期,人们依靠自身的能量,使天然物质在人的劳动作用下,质量提高,数量增加。这时,财富虽然大大增加,但人们还主要是把自然的宏观有形物质视为财富。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在于人们利用天然能量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代替人力,使财富创造的过程大大加速,但这时人们的财富观念仍然是有形的、物质的、宏观的。只有在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的提出和应用后,在光速时代,人们才对高速运动着的事物有了新的深刻认识,财富的范畴急剧扩大,人们的财富观念随之改变,财富创造方式也随之变化。例如,信息工程把人类看不到摸不着的电子、电磁波、电磁场作为财富的新形态。这时,人们不仅仅认为有形的、宏观的物质是财富,而且把微观的粒子、无形的知识、地球之外的太空,都视为财富。

(2)采用光速时间标准,突出了人的劳动作用,使人类社会化进程加快。在原始采猎经济时代,财富就是以自然状态存在的有用物,人类完全是适应自然。到了农业经济时代,虽然自然状态的财富受到人们劳动的影响、自然过程受到人的活动的影响,但人的劳动仅仅是影响了自然生产率。在现实中,人们把自然生产率并入劳动生产率这个问题将在第八章论述)。例如,人们把采集到的麦、稻的种子种到适宜于它们生长的地方,适时浇水、施肥,中耕、除草,麦、稻的产量提高。到了工业经济时代,人们把自然界的动力并于人的劳动力,利用前人的财富积累和知识积累,转变财富的形态,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使财富的自然过程时间或缩短,或延长,财富的自然形成过程与人的劳动创造过程结合得更加紧密。到了光速量子时代,财富的自然形成过程如农作物一年收获一次(一季)或收获两次(两季)的自然生长过程,与在人工控制下(如在温棚里)一年收获数次的人工创造财富过程不可比拟。人们还利用电子制造出了计算机,利用电磁波普及了新型通信手段,发明了互联网,使人们的交流速度加快。再比如,基因工程的实施,使人类从自然界获取有用事物的数量进一步增加,速度进一步加快。基因工程被应用于农业生产后,则农业生产会在更大程度上摆脱自然过程的影响,人的劳动过程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劳动价值显得更为重要。有位经济学家说:“从获取天然的果实和猎物,到依赖地球表层的物种繁殖,到直接从地球矿物资源中获取效用,再到微观、高速世界以及海洋、空间、人类思维等领域的高级运动形式和能量来源方式的把握——人类历史的一个最伟大的侧面就是财富拓展的历史。”(18)

随着财富形态的转化速度加快,范围扩大,财富满足人的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不仅满足人的生命过程的需要,而且逐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命是人活动的前提。人若没有了生命,人就不可能进行活动,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发明。人是物质的,人若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必须时时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这种交换是以质量和能量相互转换的方式进行的。食物是可与人进行质量、能量相互转化的物质,追求吃饱是人类的生物性需要,这是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的需要。满足人的吃的需要的财富,是满足人的生命需要的财富。因此,人把食物当成人类第一需要的财富。

劳动是人的本能。为了适应环境,人们动手制作衣服,建造房屋,制造出行工具,人们的这些劳动创造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人的衣、住、行需要的财富,构成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财富。

人会进行知识积累和劳动积累。后人在前人知识积累和劳动积累的基础上,转换自然物质财富的能力大大增加。人们认识到,这是人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于是,人类把在社会化中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财富,视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财富。

人通过劳动转变自然事物,使之能够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在劳动中,人们逐渐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人的力量逐步聚合、结合起来控制、改变自然使之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获得财富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是人们相互联合的最主要目的,是人类社会化的动力。人有社会化的意识和实现社会化的能力。比如人会用抽象思维认识世界,会以这种认识指导行动,制造劳动工具进行劳动,会把抽象的知识以文字的形式传给后人,把劳动的成果以物化的形式传给后人,人们不但可以与现实的人联合,而且也可以与前人联合。随着人类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财富积累增加和知识积累传承,人的社会化进程加速。

人们在相互联合中追逐财富,又在对财富的追逐中加大联合的力度。人的劳动改变着社会,也改变着人自身。人类社会化是在知识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积累和传承中进展的。一方面,人类社会化进程随着财富的增多而加快,程度加深,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人类的社会化进程改变着人类的思维,使人类思维的内容增多,程度加深,人们的相互依存度增加,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体。难怪有人说,现在世界变为平的了。(19)

许多有道德的人,了解社会化对人类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致力于人类的社会化事业,为人类的共同进步不遗余力。但也有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对别人进行掠夺。战争就是国家规模的集体掠夺。战争是破坏人类社会化进程的自私行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反动。

2.光速时间标准与价值创造。

(1)当财富包括了宏观的、微观的、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关系的、规律的等等事物时,这些事物不仅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如果没有光速标准,人们对高速运动事物和微观事物的价值难以衡量,无法确定它们的价值,它们似乎生来就没有价值。在有了光速标准之后,高速运动的事物、微观事物、无形的事物的价值都可以被确定、被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道德这种人们对个人行为与社会规律和谐性认识的精神存在的价值,良心这种人们对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一致性认识的精神存在的价值都将被精确计量。道德、良心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在高尚道德支配下的行为过程产生正价值,在不良道德支配下的行为过程产生负价值,有良心的人的行为过程产生正价值,没良心的人的行为过程产生负价值。

人们在不满足中创造,在创造中获得满足。后人生活于前人创造的环境中,他们的起点是前人的终点,前人的满足是他们的不满足,于是他们又会在不满足中创造,直至达到他们的满足。这样,随着一代代人知识和物化劳动的积累,人的活动范围增大,认识范围扩展,人的需要增加。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把需要的视野扩大为一切自然存在,不断地发现着一切自然事物的有用性。随着事物有用性不断被发现,事物的价值也不断被发现。因此,从确切的意义上说,价值不是人所创造的,而是被人发现的,是在人利用事物的有用性时实现的。

(2)光速时间标准不但影响了人们财富和价值创造的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私有制的影响更为深刻。因为价值交换普遍化是由人类的社会化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引发的,普遍化的价值交换必将加速人的社会化,消除这个矛盾。人类的社会化,不仅使人更多地使用天然事物,而且使人更快地改造天然事物,经过人工改造的事物被称为人工自然。天然事物和人工自然都是财富,人们把人工自然称为人工创造的财富。人们为了更多地获得财富或创造财富,进行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人类获得更多财富的方法之一。在存在着社会分工的情况下,人类相互交换有用事物顺理成章。但是,由于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原因和每个人在人类社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清,特别是对权力认识不清,于是有人从利己的动机出发,利用权力占有社会剩余财富,并编造出种种谎言欺骗人们,说什么君权神授、压迫有理。恩格斯说:“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都是从一部分劳动可以不再用于单纯消费资料的生产,而是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的时候开始的。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中,这种基金都是一个特权阶级的财产,而政治上的统治权和精神上的指导权也和这种财产一起落到这个特权阶级的手里。”(20)在权力保护下的私有制,分割了人们相互的联系,使人的社会化进程受阻。一方面,人的需要在增加;另一方面,人们创造的财富归个人所有,其他人要想得到自己所需的财富,必须与别人进行交换。人类社会原始的物物交换纯粹是为了自己使用的方便,后来有人专门为别人生产有用物品,商品生产出现了。商品生产是人们为解决社会化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所使用的一种方法。只有这样,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个人需求也才能从社会方面得到满足。由于商品所有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商品的交换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等价交换体现着人的平等,只有在交换以外利用权力占有才是不平等的。

利用价值进行交换是人们利用事物的同一性进行的平等交换,当等价交换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人们的平等观念增强。从事商品交换的资产阶级在感受到了人人生而平等之后,联合一切被压迫阶级,向不平等的封建特权宣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取得统治权后,资产阶级把价值生产发展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但是,资产阶级由于利己的动机,顽固地坚持私有制,在交换领域实现着公平原则,在生产领域行使不平等价特权。为了利己的动机,他们可以出卖良心,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他们也可以不顾道德的起码底线。资产阶级没有解决人类社会化与私有制的矛盾。资本主义不公平的自留地——私有制,随着价值光速标准的采用,将在价值交换更广泛的基础上被铲除。因此,科学技术的进步,消灭着资本主义。

价格是价值的市场货币表现,价格的表现形式非常复杂,它受到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供求关系、权力垄断、科学技术、权力协调、价值积累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它的基础仍然是价值。道德、良心既然有价值,也就有价格。道德、良心的价值,用传统的时间价值标准是无法衡量的,但它们可以用微观的、高速运动的光速标准来衡量。

3.光速时间标准与价值实现。

伴随着价值概念的扩大,价值计量标准的变化,价值形态和价值创造方式的改变,价值实现的范围必然扩大,速度加快。

(1)更多的价值存在实现为价值。价值实现从劳动事物扩大到自然事物,从有形事物扩大到无形事物。例如,在以前看来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也要付出一定的货币额才能取得使用权。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电磁波,也必须付出以货币为代表的价值物才能被使用。随着人们对价值概念内涵了解的深入,哲学价值蕴涵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面目越来越清晰,二者的分离不可避免。例如,原来归于道德范畴的信用,被当作遵守经济等价交换规则的行为时,就具有了经济意义。原来被认为是道德范畴的良心、荣誉等等也是如此。哲学价值不再是虚幻的,某些原来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现在如同经济价值一样,具有可交换性、可实现性和可计量性。正因为如此,有些产业才有可能成为实实在在用价值计量的产业,如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等等。有些被认为与人的劳动毫不相干的客观存在,其价值也被实现为价格。例如,利用自然风景卖钱。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风景有价值,其价值是自然存在;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人利用权力对自然风景进行垄断;更重要的是,美的风景与人的身体产生和谐共振,可使人的身心愉悦,提高人的生存质量。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人的另一层次的生存需要。但是,在我们谈论哲学价值时,要注意人们有时对哲学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还没有完全分清,有人所说的哲学价值,可能是指其使用价值。例如说某事物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能指的就是某事物在历史研究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是价值。如果出于对历史研究的动机购买某事物,那么,付出的与某事物等价的货币就是在它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获得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效用价值预期。

(2)价值实现的速度加快。价值标准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价值量,影响着价值的创造速度,也影响着价值实现的速度。宏观物质时代,价值的实现速度是以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速度为标准的,多以分钟、小时、天、年来计算。例如在欧洲生产一只钟表,不说从下料到成品的生产时间,只说经过装船海运,或装马车陆运这种方式流通到中国消费者手中,过去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现在若经飞机运输只需十几个小时。过去如果在某地发生了一件事,要使处于很远地方的人知道这件事的信息,人步行或骑马送信或用别的方法送信,需要几天、十几天、几十天时间,而现在采用现代通信技术或互联网技术,可以在几秒钟内让处于几千米、几万千米、几十万千米外的人知道,效率提高了几倍、十几倍、几十万倍甚至更多,价值实现的速度极大地提高了。

4.光速时间标准与事物的效用。

人类之所以创造财富,是由于人需要财富中蕴涵的使用价值,需要使用价值的使用效用。劳动之所以可以创造价值,是因为劳动可以改变事物形态,使自然事物适合人的需要,劳动可以创造新形态的使用价值。劳动产品是形态变化了的适合人的需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统一,虽然以使用价值的效用为前提。

事物的效用虽然被人们广泛关注,但由于有人把使用价值等同于效用,找不到效用的同一性,对效用无法进行价值衡量,只好求助于主观,所以使效用价值论走入歧途。

我们说效用价值就是使用价值被使用时发挥作用的时间,其实说的就是消费过程。劳动力被消费的过程所产生的效用,使劳动对象的形态发生变化,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产生价值,也产生效果,效果与劳动时间即劳动价值的比值就是劳动效率。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过程都如劳动力的使用过程一样产生效用和效果,都如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一样持续一定的时间产生效用价值,都产生效果与效用价值的比值即效率。在只把宏观物质视为财富的时代,人们虽然无法计量微观物质效用过程的价值,但微观的物质变化特别是质能转化与价值的关系已经被注意。例如,马克思曾谈到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原料可以构成产品的主要实体,也可以作为辅助材料参加产品的形成:“辅助材料或者被劳动资料消费,例如煤被蒸汽机消费,机油被轮子消费,干草被挽马消费;或者加在原料上,使原料发生物质变化,例如氯加在未经漂白的麻布上,煤加在铁上,染料加在羊毛上;或者帮助劳动本身的进行,例如用于劳动场所的照明和取暖的材料”(21)。实际上马克思说的就是在生产时宏观有形物质转变为微观无形物质的过程及这种转变过程对价值形成的影响。

物质是不灭的。只要物质不灭,事物的使用价值就会存在。事物的价值是随使用价值的存在而存在的,也随使用价值状态的转变而变化。蕴涵使用价值的财富形态多种多样,在使用价值使用过程中,它们的状态有的是从有形事物转化为有形事物,有的是从有形事物转化为无形事物,有的是从动态转化为静态,有的是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有形事物到有形事物的变化,我们都很熟悉,我们现在的物质商品生产大都是这样的变化过程。而从有形事物到无形事物的变化,只有在质能变化日益被人们了解时才被人们所熟悉,也只有在光速时间标准提出后才能被人们所精确计量,因而效用发挥作用过程的价值随着人们对质能转化规律的认识加深而被肯定。例如,吃一顿精美的大餐与看一场高水平的足球赛哪个更有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当然离不开效用,离不开效用效果和效用价值,但这要用微观事物的价值计量方法来计量。个人消费最基本的是食物消费,用食物的能量补充自身的能量,这是人把有形事物转化为无形事物的最常见方式,是质能转化的最基本形式。个人消费食物是对食物使用价值的利用过程,这个过程持续一定的时间,食物以逐渐耗损的形式使自身从宏观有形物质转变为微观物质或无形能量。比如红烧肉经过人的消化过程转化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胆固醇等物质被人体吸收,从而为人体提供能量或转化为身体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微观过程。看足球比赛也可使身体的细胞与环境产生和谐,活性增强,使人的生存质量提高,也是一个微观过程。虽然看足球比赛不能与吃红烧肉这种直接的质能转化相提并论,但二者的价值计量都应以它们对人体微观物质的影响为前提。至于红烧肉和足球赛本身的价值,与它们的效用价值不是一回事,效用价值也不是使用价值。所以,它们价值的比较,应该以精美大餐与足球赛对人体作用过程的时间长短来认定。是采用传统时间标准还是采用光速时间标准来计量它们的价值,要依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而定。

很多服务之类的劳动价值计量,需要采用光速时间标准。比如,有的服务劳动创造的产品被别的劳动力直接消费,或者劳动的产品本身可能就是无形的,或者创造产品的过程时间很短,既是生产过程又是消费过程,如唱歌这样的服务性劳动过程,都需要采用光速时间标准来计量。在只把有形事物看作使用价值的年代,在价值只用传统时间标准衡量的年代,似乎这种劳动不创造价值。在进入微观光速经济时代,服务劳动的价值凸显,这是因为人们的财富观念的转变和对价值创造、实现、计量、效用都有了新认识的结果。这种认识是在人们对其他自然规律认识和人的联合认识的基础上提高的。虽然目前对有些微观事物价值的计量可能还有些困难,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们最终精确计量它们。

【注释】

(1)《资本论》,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一卷,第51页。

(2)《时间概念史研究》自序,杨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3)同上。

(4)《时间概念史研究》,杨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第1页。

(5)《报刊文摘》,2006年12月25日第2版。

(6)《说文解字》,许慎著,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12月第1版,第137页。

(7)《信仰字中寻》,萧启宏著,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11页。

(8)《图说相对论》,林为民编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3页。

(9)《图说相对论》,林为民编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4页、第18—19页。

(10)《图说相对论》,林为民编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4页、第18—19页。

(11)《从闰秒说时间》,杨进明,《宁夏党校通讯》,2006年1月15日第4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第1版,第二十六卷ⅠⅠⅠ,第14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三卷,第35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三卷,第63页。

(15)同上。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11月第1版,第十三卷,第18页。

(17)《资本论》,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一卷,第235页。

(18)《新财富论》,滕泰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7页。

(19)《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美]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等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三卷,第233页。

(21)《资本论》,马克思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第一卷,第2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