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谢灵运一辈子矛盾着

谢灵运一辈子矛盾着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分析了此人的悲剧病根。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但刘裕对谢氏家族仍然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以谢灵运为太尉参军。是年,刘裕北伐后秦,谢灵运奉使至彭城慰劳。《古诗源》收谢灵运诗24首,毛泽东作了圈画的就有22首。谢灵运也不例外。是谢灵运兴兵叛逆时写的一首诗,毛泽东称它为“造反的檄文”。谢灵运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在诗歌创作上是成功的。

谢灵运一辈子矛盾着

论才学是大诗人,山水诗别具一格,为山水诗派开山之祖;论政治却仕途不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终生矛盾,至4 8岁被杀。悲剧人物。毛泽东分析了此人的悲剧病根。

毛泽东评点原文

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

此人(指谢灵运——编者注)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1]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385~433),东晋与南朝宋武帝、文帝时著名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名将谢玄的孙子,袭爵封康乐公,后世习惯称他为谢康乐。

谢灵运在青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其才学很早就受到族叔谢混的赏识,和谢瞻、谢晦等从兄弟齐足并驰,成为谢氏家族中的一时之秀。晋安帝义熙元年(405),谢灵运出仕为琅邪王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次年,豫州刺史刘毅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以谢灵运为记室参军。刘毅与刘裕同属北府兵将领,刘毅名位略次于刘裕,后来势力扩大,渐至对峙抗衡。在二刘对抗的过程中,谢混支持刘毅。义熙八年,谢混为刘裕所杀。九年,刘毅兵败自杀。但刘裕对谢氏家族仍然采取优容拉拢的态度,以谢灵运为太尉参军。义熙十二年,谢灵运又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是年,刘裕北伐后秦,谢灵运奉使至彭城慰劳。两年以后,再次到彭城慰劳刘裕。不久,因为杀死门人,被免官。永初元年(420),刘裕代晋自立,国号宋,降谢灵运的封爵为康乐侯,又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

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兼负才华,自以为“宜参权要”,但刘宋王朝始终对他怀有疑忌。永初三年(422),他出为永嘉太守,在郡不理政务,纵情山水,遍历诸县,每次耗时十天半月。一年后,称疾辞官。

谢灵运既不见重于刘裕,就和刘裕的次子,有可能继承帝位的庐陵王义真往来密切。刘裕死,义真被徐羡之等杀害。宋文帝义隆即位,又杀徐羡之等。元嘉二年(425),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入京,不久,谢灵运又辞官归始宁,和谢惠连、何长瑜等往来吟咏。这一时期,他还像在永嘉一样,时时出入于深山幽谷之间,探奇觅胜,出游时从者曾多达数百。元嘉八年,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元嘉十年,在广州被杀。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在刘宋时代,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试析

谢灵运因创作大量山水诗,并拓展其意境而在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被视为山水诗传统的开山之祖。毛泽东爱读谢灵运的诗,关心谢灵运其人。在一部清代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南史·谢灵运列传》中,他仔细阅读并圈点了有关谢灵运及其家族的记载。在《古诗源》、《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选》、《昭明文选》等诗文集中,对谢灵运的诗,他都有许多圈点,多次阅读。《古诗源》收谢灵运诗24首,毛泽东作了圈画的就有22首。对谢灵运那些刻画自然风物的清丽诗句,如《邻里相送至方山》中的“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过始宁墅》中的“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山行穷登顿,水涉尽洄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等等,毛泽东都在句旁画着直线、曲线或曲线加直线,在句下还连画着两三个圈。该书编者注释中,评论谢灵运诗歌“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以及“别绪低徊”、“触景自得”等处,毛泽东都画着曲线和圈。其中《登池上楼》这首诗,几乎逐句句末都画着圈或双圈,句旁画满着重线和曲线。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句末连画两个圈后,在天头、行间批注了100多字,指出他“通篇矛盾”,“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

池上楼在永嘉境内,《登池上楼》一诗是谢灵运由京城建康外放任永嘉太守时所作。谢灵运原在京城任世子中军咨议(王府内咨谋军务的官员)、黄门侍郎(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的官员)等官职。他恃才傲物,雄心勃勃,“自谓才能宜参权要”,而当权者却认为他“多愆礼度”,不给他军国要职。封他个闲官员外散骑侍郎,他不干;任世子的左卫率(主管门卫的官员)时,又犯有错误;宋少帝少年即位,大臣掌权,他纠集一批人非议朝政;等等。于是,当权者将他逐出京城,调任永嘉太守。在当太守期间,他仍感不得志,整天不理政务,“肆意遨游”,不久称病辞职。少帝死后,文帝即位,再次起用他。他“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而文帝“唯以文义见接”,让他任秘书监,令他撰写晋书,也没写成。谢灵运总认为一些才能名望远不及他的人都身居要职,而自己始终不被重用,因而愤愤不平,经常“称病不朝”。不久又被免官,出任临川内史,从此更加放纵,多次征地修筑园林亭台,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游山玩水,饮酒赋诗,随从的门生仆役数百人,以致“惊动县邑”,以为是“山贼”。谢灵运的骄横狂妄为世所不容,得罪了地方官员,上书告他“谋反”。先是文帝知道这是诬告,没有治罪,后来他真的“兴兵叛逸,遂有逆志”,招致被捕被杀,结束了他48岁悲剧的一生。

自古道:“诗言志。”谢灵运也不例外。《登池上楼》一诗于写景中抒情,反映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态。毛泽东通过“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这两句诗,结合诗人的身世经历,深刻地剖析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实质,指出他的矛盾是“想做大官而不能”,“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而且这一矛盾支配了诗人的一生,最后导致诗人的自我毁灭。

“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谢灵运兴兵叛逆时写的一首诗,毛泽东称它为“造反的檄文”。子房即帮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被封为留侯的张良。张良五世为战国时韩国大臣,秦灭韩后,他力图恢复韩国;鲁连即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他周游各国,为赵、燕等国出谋划策,反对秦的暴虐吞并。而谢灵运的谋反却是由于自己的权力欲望得不到满足,铤而走险,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与倾轧,他以张良、鲁仲连自喻,不过是自我粉饰而已。毛泽东对他的政治作为并非持同情态度,对他的思想品德也不是肯定的。

谢灵运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在诗歌创作上是成功的。毛泽东结合他的身世,解说他的诗词,作出评价,对他的前者持批评态度,并分析了造成悲剧的原因。毛泽东对谢灵运的诗词则是欣赏的。

【注释】

[1]毛泽东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