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世界的改变

生活世界的改变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个陌生的词开始,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这个先于科学世界、哲学世界的本原性视域,思维规定或反思建构的科学世界、哲学世界早已受到生活世界的先验定向。就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这场哲学变革表达了生活世界的改变。即便它有几分真实,也意味着生活世界的重大改变,意味着哲学的性质和理论形态的重大改变。这是我们以“体验的时代”揣测21世纪哲学的生活世界基础。

(三)生活世界的改变

自20世纪20年代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这个陌生的词开始,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这个先于科学世界、哲学世界的本原性视域,思维规定或反思建构的科学世界、哲学世界早已受到生活世界的先验定向。如前文所说,后期维特根斯坦改变了早期从逻辑的观点看世界的先验视域,转而从生活形式的观点去揭示生活方式、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密切关联,并指出每一生活方式作为不同的“语言游戏”不可归约和还原的独特性质及其包含的先验因素。人们参与其中也可部分地改变其规则的诸多生活形式是一切人类理解、认识和思考的前提。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则以语言的约定性、区分性破解思维规定的僵死性和凝固性,任何理性反思确立的“中心”都被颠覆和消解。奔腾不息的语言之流既是生命过程、意识过程,也是社会历史过程,在其中的历史的幽灵、无意识的结构、权力的话语颠覆了一切客观知识的虚假的统一性,理性主义哲学濒临崩溃。

刚刚发生不久的这场哲学叛乱究竟意味着什么?21世纪的哲学究竟将会是什么样子?就第一个问题我们认为,这场哲学变革表达了生活世界的改变。近年来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一些著作对此有较为充分的讨论,这里我们仅就他使用的两个概念作简要的分析。在《第三条道路》一书中,吉登斯引用了“后物质主义”的概念来分析发达国家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引证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哈特的看法说:随着社会的日趋繁荣,经济成就和经济增长的价值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光彩照人了。自我表现和对有意义的工作的渴望已经取代了经济收入的最大化。选民们在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之后,开始不太关心经济问题而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5]吉登斯并未以此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解放政治”在今天发达国家的意义,但“富裕的大多数”果真已临近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的门槛了吗?他们真的开始超越现代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元叙事”了吗?即便它有几分真实,也意味着生活世界的重大改变,意味着哲学的性质和理论形态的重大改变。

吉登斯更多地谈到“生活政治”的概念,在他看来,发达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变化是生活政治的兴起,这可能与“富裕的大多数”价值观念的变化互为因果。因为人们已不太关心经济问题,转而关心生活质量的问题,所以,政治因素的基础就不再是利益的共同体,而是价值观念的共同体,政治要求和政治表达也不再是经济利益,而是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生态组织、女权组织乃至同性恋组织等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活跃的群体,传统的正规组织,如政府、政党、企业等都必须对这些群体的呼声做出恰当的反应。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关注,一方面使思维规定的知识体系难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理论回答,使理性主义的权威受到了怀疑和挑战;另一方面,因为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更多地以个人感受为基础,使私人化的经验或体验成为价值判断和政治表达的核心内容。这是我们以“体验的时代”揣测21世纪哲学的生活世界基础。

随着生活世界的变化,哲学的理论性质、理论形态乃至表达方式等也要发生重大的改变。我们以体验之思区别于思维规定的理性主义哲学,如果这种体验之思仍勉强称为哲学,它将是什么样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哲学形态。

体验之思的哲学仍然要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体验,或者说它要拓展和深化日常生活体验。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在后期海德格尔的思之探索中,形而上的道或使一切思维规定得以显现的无,仍是思的根本指向。这种形上之思拓展了人类精神和生活的可能空间,丰富了人类精神和生活的维度,加厚了人类精神和生活的根基,它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但由于这种形上之思是非规定性的思,它不再具有客观知识的理论形态,因而它也不再有学科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不再有操作、控制的工具理性功能。形上之思是对生活体验的自然延展,由于形上之道的不可名、不可说,所以,它只能内在于个体的体验世界之中,哲学已成为纯粹的个人的精神事务。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体验的形上之思成为每个人全面的自由发展的基本方面,每个人有了从自己生活体验中领悟到的形上之思,才有了自己精神生活的自由。总之,在体验的时代,哲学的性质和功能都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随着哲学性质和功能的改变,哲学的理论形态和表达方式也必然发生改变。虽然形上之道难以言传,人们仍可能要把对它的领悟用隐喻、象征、类比等方式加以传达,哲学的对话、交流和阅读仍是可能的。但哲学的理论形态已不再是系统的理论论证,如果需要理论论证,也可能是否定性的、消解性的,或者是通过可规定的肯定性论证去显示不可规定的边缘和界限,如维特根斯坦所做的那样。体验之思或形上之思可能更多地用直觉的概念、格言式的句子,类比式的、联想式的段落来表达,就像古代东方哲学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形上之思是生活体验的拓展和升华,因而其表达也必然以鲜活的生活体验的形式。孔子所谓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不离日用常行的形上体验,将以更平实、庸常的形态说出极其高明的智慧。总之,哲学可能更像诗。思与诗的界限或许在于思仍是人类探求真理的努力,当然这已不是知识论所探求的真理,而是本真生活的真理、存在的真理。

【注释】

[1][德]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页。

[2][英]科恩著,邱仁宗译:《理性的对话:分析哲学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页。

[4][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下),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810页。

[5][英]吉登斯著,郑戈译:《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