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净心,方避境由心生

清净心,方避境由心生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真正做到了清净心,才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才不至于由境生心,更不会有无尽烦恼。这种绝望的心情持续了好长时间,这段时间王阳明一直抱着“俟命”的态度,被动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可谓是他人生的低谷。由于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阳明渐渐改变了忧谗畏讥的消极态度,变到从容自得,完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后来,王阳明发现了一个石洞,当地人称为“东洞”。此外,王阳明还对自己以往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清净心,方避境由心生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

——《传习录》

王阳明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之所以被人们视为圣人,最主要的在于他们内心中没有掺杂任何人欲,他们的内心是十分纯净的,犹如纯金一般,成色足且不含有一丝一毫的铜铅等杂质。

在王阳明看来,平凡之辈与圣人之间的区别便在于“心”是否精纯。只有真正做到了清净心,才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才不至于由境生心,更不会有无尽烦恼。

正是因为王阳明做到了清净心,才在被放逐到贵州龙场之后,没有受到当时困境的影响,而得到极大的体悟。当时王阳明在接到被放逐龙场的命令后,便离开了京城。他先回了浙江绍兴的老家,稍事休整,随即于1507年12月离开家乡,在他的弟子徐爱(也是他的妹夫)的陪同下,前往龙场。

王阳明被贬之地——龙场,地处深山,十分偏僻荒凉,蛇虺毒虫出没,瘴疠流行,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最令王阳明不能忍受的是,与当地人语言不通。

在刚刚到达龙场之际,王阳明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陷入极度绝望之中。这种绝望的心情持续了好长时间,这段时间王阳明一直抱着“俟命”的态度,被动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可谓是他人生的低谷。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之后,王阳明开始借助于以往了解的道家与白沙心学的静坐方法,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平静。在平静下来之后,王阳明对以往掌握的人生理论乃至格物理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经过不断反省与思考,王阳明开始正视眼前的困境,认为即使在逆境之中,也应当坚持自己要做圣贤的远大理想。

由于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阳明渐渐改变了忧谗畏讥的消极态度,变到从容自得,完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刚到龙场之际,王阳明与随行人员住在一座茅草屋内,每当刮风下雨的时候,茅草屋四处漏风漏雨,生活极为艰苦。后来,王阳明发现了一个石洞,当地人称为“东洞”。相对于茅草屋而言,石洞的居住条件要好一些。王阳明便与随行人员搬到“东洞”住下来,他将“东洞”改名为“阳明小洞天”。

在新的居所里,王阳明时常静坐、沉思,他思考的问题是:“圣人若是遭遇吾当下的情况,又当如何?”

经过反复不断地思考,在一天晚上,躺在洞穴石床上的王阳明突然大叫起来:“我想明白了,我终于想明白了。”

王阳明想明白的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说,心是感应万物的根本,良知人人都有。判断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事物。他明白了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在身处逆境时,仍然忠于自己的信念,忠于自己的良知,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那天夜里,在昏暗的洞穴中,王阳明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了自己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通过龙场的磨难,王阳明不仅去除了以往僵硬之“强”,更彻底摆脱了不实之“浮”,深刻认识到自我良知对于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此外,王阳明还对自己以往的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反思,王阳明不仅悟到了一条可以步步高升的为官之道,更为其日后的政治选择做了清晰的思考与筹划。这时的他深刻认识到自己以往在政治上实在太幼稚,而只有支持王道,才能让自己的仕途变得平坦。

七年之后,王阳明对自己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讲述道:“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常,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