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航员和服务员

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航员和服务员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会议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充分表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的决心及信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作为学生工作部门将自身定位为领航员和服务员是贴切的、合适的。五是积极促成本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召开,进一步凝聚共识,合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王林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生工作处(部)

一年一次的全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是学校强化本科教育地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会议的主题也自然成为学校教改的指南针、风向标。本次会议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充分表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的决心及信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作为学生工作部门将自身定位为领航员和服务员是贴切的、合适的。接下来,我从“学”的视角,围绕“引领、服务、保障”3个关键词,谈谈如何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航员和服务员。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打牢思想基础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因此,需要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卓越人才的本质特征,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力量源泉。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要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入手,面向全体、分类引导、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要把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今天的大学生既是当下的人才,也是未来的人才。要向我们的学生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不是要与不要的“选择题”,而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担当与使命。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育。

(二)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是大学生渴望卓越成才的内在需求

广大青年学生为求知求学而来,我们每位地大学子的身后都有一个奋斗求学的精彩故事,也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梦想,那就是渴望健康成长、卓越成才,实现人生抱负和人生出彩的梦想。“有梦,就有未来,就会卓越”,这种良好的愿景是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育的源头活水与根基。思想活跃、求新求异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共性和特点,也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育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准确把握这种需求和特点,遵循规律,正确引导。

(三)引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要纳入“学术卓越计划”整体推动

2014年6月,学校出台了《关于实施学术卓越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把全校师生的兴奋点引导到追求学术卓越上来,着力培养卓越人才。学生工作处(部)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对学生及学生工作的相关要求,从“学”的视角深入推进学术卓越计划的实施,制订了《关于在大学生中深入贯彻学术卓越计划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强调要以促进大学生追求学术卓越、实现卓越成才为主题主线,以校风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通过激发学生自觉追求学术卓越的思想意识,完善促进学生追求学术卓越的制度体系,创新支持学生追求学术卓越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从思想上树立卓越观念到实践中追求卓越成才、从组织上促进卓越到个体上自觉追求卓越的推进机制,形成有利于学生追求学术卓越和卓越成长成才的生态环境,促使广大学生将关注点、兴奋点回归到潜心学习钻研、探求科学真知上,将追求学术卓越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自觉行为,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型人才。《办法》将引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纳入其中,形成整体,系统推进。

(四)引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

要按照“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按照“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智慧启迪、品格塑造”相统一的要求,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工作向以学为主转变;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凝聚全体师生力量关照学生发展,建立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倡导课堂、实验室、实习实践、科研项目、社团活动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空间拓展,超越传统课堂,综合利用教室、校园、国内、国际以及网络和成长社区;强化咨询指导,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格发展、学业发展和职业发展一体化咨询服务平台;强化政策导向,建立以成效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努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提高,努力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让南望山下的校园成为创新的活水、创业的热土。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内涵建设,服务学生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多年来,广大教职员工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和创业团队。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于2014年4月29日发文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心挂靠学生工作处(部),中心的建立为汇聚力量、整合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前期工作回顾

中心成立后,重点推进了五项工作。一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起草并发布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规划(2014—2020年)》(地大发〔2014〕48),为学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谋划了顶层设计。二是与东湖高新管委会和武汉市科技局共同主办了“光谷青桐汇”地大专场,既创造了“青桐汇”历史上的最大规模,也创造了“青桐汇”历史上学生创业项目获得融资的最快速度,受到了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的高度评价。三是积极推动学校建设“大学生创业特区”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平台。目前,创业特区的申报已经完成。同时,与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协议场地2.6万平方米左右,从创业苗圃到创业孵化器的链条已经初步搭建。四是在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2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首批支持了16支创业团队。五是积极促成本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召开,进一步凝聚共识,合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此外,在课程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创业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加大课程培训力度。开设大学生KAB创新创业导论+SYB课程,围绕学校专业特点,组织设计SYB课程模块,明确具体培训对象,建立培训师资队伍,探索基于“专业+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试点改革与实践,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在创业实践中开展素质教育。二是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本学期末,开办第二期KAB创业师资培训班,再培训师资40人左右;建立校友企业家导师团,邀请50人左右校友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招募校内产学研合作创业导师10人左右。三是积极推进创业实践活动。依托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科创工厂共同开展市场嘉年华、训练营、讲座、论坛、沙龙、达人秀、MINI创业竞赛、咨询、辅导、“青桐汇”微路演、资源环境珠宝专场“青桐汇”等活动。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活动、每天能咨询,将创业实践活动融入光谷,融入宝谷,融入资本谷。四是加快推进(孵化)基地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以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为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地好借、楼好进、网好用、账好报、人好聚;积极申报创业特区和专业孵化器,争取政府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五是加强创业服务指导。编写“创业通”“创业帮”“科技创新创业与金融资本市场”等辅导资料;完成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建设,组织开发大学生创业管理与服务系统软件;与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商议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辅导站和科技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中心。

三、加强创新创业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长效开展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各地各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模式,我校也在不断摸索之中。刘延东副总理明确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去贯穿,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措施加以保障。

(一)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培育兴趣→学好专业→实践创新→成功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路径;二是建立涵盖意识培养、能力提升、环境认知、实践模拟等维度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训体系、实践体系和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涵盖开放实验室、特色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的四级链接物理空间支撑平台;四是建立以学校教育资金投入为牵引、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五是建立便于成果转让交易,以社会知名企业、校友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为组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努力培育一批优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优秀创新型企业。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措施

一是完善配套文件。在已颁发的《中国地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制订我校的实施方案,同时,制订《创业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创业学分管理办法》《休学创业管理办法》《学院试点改革意见》等,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二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5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20万元)、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资金(20万元)为基础,积极利用孵化基地建设,争取省、市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100万元)等。同时,通过扶持一批创业项目,争取银行和风投机构等社会化资金(1000万元)。三是完善组织机构。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学院、班级三级链接、上下贯通、分工协作的组织体系和联络员队伍。四是完善外联合作机制。加强与教育、科技、人社、共青团、妇联、创投机构、孵化器的联系和合作,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节选自201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教学工作会议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