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好大学生村官的要害是什么

当好大学生村官的要害是什么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大学生村官这段经历的要害是“村”字,什么意思?一要有“村情”。二要有“村性”。三要有“村朴”。四要会“村言”。
当好大学生村官的要害是什么_“村”_不系领带的领导科学

问题点击:大学生村官不在“村”现象比较严重。是他们真的没事干吗?恐怕不能这么说。这里有领导机关和个人双重责任。不管是谁的责任,这都是一种机会、机遇、资源的浪费,是成长资源的浪费。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央组织部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做了这样的定位:一是培养了解国情、熟悉基层、心贴群众、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但大学生村官这项工作也遇到了挑战,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行为呈现出了严重的功利性,部分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当“村官”,仅仅是在严峻的现实就业环境下采取的权宜之计,不少人报考村官就是为了积累将来报考公务员的资本。这样的村官在工作中缺少热情,仅仅把自己当作农村的匆匆过客,很少能真正融入到农村中去。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是人才的浪费、资源的浪费、机会的浪费。为什么这样讲呢?大学生村官如果仅仅是村中的匆匆过客,他便丧失了了解国情、熟悉基层的机会,他失去了成为党政后备人才的必备的实践历练,这不是人才、资源、机会的浪费是什么?我想说,如果大学生村官真有志向,那么,一定要把这段经历当作人生的机遇去珍惜、去对待。

大学生村官这段经历的要害是“村”字,什么意思?它的意思就是,你要“在”村里,不要不“在”,不要经常不去,不要被借调。村是聚落的名称,你不“在”叫什么村官?你还要被村有所“驯化”,要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几年前,我们市接收了一批大学毕业生的村官,市委组织部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集中培训,培训由我做动员讲话。讲什么呢?我与他们有着30年左右的年龄差距,这是“天堑”啊!思来想去,我觉得应该讲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走进农民这个群体中去,你走入不进去,融入不进去,同农民依旧是“两个世界”的人,仍然是“二元结构”,那就不会收到有意义的效果。今天再来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要解决这个“二元结构”问题。怎么解决呢?我把它具体化为“四要”。

一要有“村情”。村情连着国情。了解了村情,就了解了中国社会的基层,了解了中国社会基层,才能了解整个中国社会。一个不了解中国行政村的人,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社会。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总是强调干部要接地气,不接地气,你就脱离了中国社会最基础的部分,成为了所谓精英式领导,这样的领导干部将一事无成。大家可以看一下,十年之后,甚至五年之后,真正的村官同没有村官这段经历的人去比较,那时,什么叫成熟,什么叫理智,什么叫客观,什么叫总揽全局,一下子就比较出来了,一目了然,截然不同。

40年前,中国曾有一次涉及全社会长达八九年的运动,这个运动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时,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初中以上的学生离开城市,离开父母,来到了农村。当时为什么要搞上山下乡运动呢?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当时全国学校都停课了,大学停了,高中停了,初中也停了,这些学生不能总在学校闹革命,也不能滞留在社会,他们需要工作。而当时全国很多企业已经不能正常生产了,也就是说,从就业角度,城市已经容纳不了这么多学生了,于是上山下乡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农村广阔,有近乎无限的容纳能力。第二个原因,是政治上的,那时有一句最能标明主题的话,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走过40年的历史,再回过头去看,当时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悲情的一代。悲在哪里?悲在他们虽被称为知识青年,但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太多的知识,一个初中生怎么可以叫作知识青年?他们正是在应该学习知识的时候,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悲情还在于他们接受的是一种中国最落后的生产方式的经营主体——农民的再教育,这种教育决定了他们难以成为掌握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群体。农民有好的品质,他们纯朴、善良,但是,这些东西是形成不了先进生产力的。这种再教育的经历使知识青年无法成为一支先进的改造社会的力量。但是,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广大知识青年通过上山下乡真正了解了中国,了解了社会,他们和中国社会融为了一体。不仅是融为了一体,他们绝大多数本身就成了工人,成了农民。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领导干部,就这些领导干部而言,他们常常是非常优秀的,比从一般学校里走出来的干部还要优秀,他们能踏动一块地,能顶实一片天,为什么?因为他们了解工人,了解农民,了解中国最基本的人群,他们同这些人血脉相通。

二要有“村性”。这个“村性”不是野性之意,我指的是要学到农民那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种精神和品格是领导干部最珍贵的精神要素,是精神的骨骼。而要学到这些,农村是最好的学校。习近平在谈到7年的知青生活对他的影响时说,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

三要有“村朴”。朴素的感情、朴实的品格,永远是世界的珍品。我在2007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苍生大政》,主人公是位市长。他在带着女儿回到当年他下乡的地方时,对女儿发了一番感慨:“我常想,这些年,城市发展了,变化了,灯红酒绿了,有钱的人多了,追求钱的人也多了,但是人们渐渐开始少了一些东西,这就是情。农民可爱可敬啊!为什么?他们生长在黑土地上,黑土地是长‘情’的地方,他们多淳朴啊!我总想,这种淳朴之情永远不丢该多好啊!这是不是一种两难选择?是不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种对立?可文明把情丢了,算什么文明?”村可以给予我们这种人类最弥足珍贵的感情,而这种情是和我们党的人民情、群众情承接的,你没有这种原始的善良之情,也不会走到情为民所系的这种更高的境界上去。

四要会“村言”。要学会说老百姓的话,学会用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去说话。这是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练这个基本功,“村”是最好的师傅。

有两句谚语我们都应该领会和深记:贴着地面的小草,大风也刮不起来;最丰满的稻谷,最贴近地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