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论战对手

尊重论战对手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光潜始终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给予论争的对手以应有的尊重。面对当时只有二十几岁但言辞尖锐的毛头小伙,朱光潜不仅不介意,还在给友人的信中认为李泽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一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晚年,有人找到朱光潜,说要拍摄一组学术名家的照片。朱光潜的某些美学观点跟蔡仪先生是针锋相对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对手”应有的尊重。

尊重论战对手

朱光潜先生(1897—1986年),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早年留学英法,获博士学位后回国,曾执教于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西语系(外文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院士),1962年转任北大哲学系教授。朱光潜先生在文艺理论、美学研究、翻译工作等方面卓有建树,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诗论》、《西方美学史》等著作风行于世,还译介了大量的外国哲学、美学名著,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泰斗人物。

1957年,中国美学界开始了长达6年之久的美学大讨论,论争非常激烈。各家各派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谁也不让谁,朱光潜、蔡仪、黄药眠、吕荧、高尔泰、李泽厚等人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多年以后,学术界认为美学大论争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当代四大美学研究流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美学(认为美从本质上讲是主观的)、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相结合派”美学(认为美从本质上讲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美学(认为美从本质上讲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这场论争原本起自于对朱光潜过去美学思想的“批判”,在论争中朱光潜既不隐瞒或不回避自己过去的美学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不正确的批判,而是促进美学问题的深入研究。朱光潜始终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给予论争的对手以应有的尊重。

当时,朱光潜先生已是著作等身的美学权威,而且还翻译了许多西方美学名著,声望很高。但许多新锐批评家还是不管这些,纷纷批评他的美学观点,其中尤其以李泽厚最为激烈。李泽厚当时才二十出头,刚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已发表了几篇文章,相对于朱光潜先生而言,他是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当时的学术根基是无法与朱光潜等大家相提并论的,但李泽厚挑战性地提出侧重实践、高扬“主体性”、“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与朱光潜等名家针锋相对。面对当时只有二十几岁但言辞尖锐的毛头小伙,朱光潜不仅不介意,还在给友人的信中认为李泽厚的文章是所有批评他的文章中最好的一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在“文革”中,朱光潜还偷偷地与李泽厚小聚,把酒畅叙,谈艺论诗,给了李泽厚不小的教益。

朱光潜先生的宽厚大度还体现在对待权威“论敌”身上。晚年,有人找到朱光潜,说要拍摄一组学术名家的照片。朱光潜帮他们敲定拍摄名单,他翻看写在纸上的人名,问:“你应该拍摄美学家蔡仪先生,有他的名字吧?”朱光潜的某些美学观点跟蔡仪先生是针锋相对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对手”应有的尊重。

朱光潜先生就是这样,心旷情真。难怪几十年后,已经写出《美的历程》等名作,提出文明“积淀说”而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思想家的李泽厚在回忆中,还由衷地表达了对朱光潜先生的无比敬佩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