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搭配

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搭配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特定的状况下,外部均衡目标的设定有可能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限定了范围。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始终在于经济的开放性。具体来讲,内外部均衡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和相互冲突的矛盾关系。因此需要政策搭配进行调控。在米德的分析中,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在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下,用一种政策工具同时解决两个目标,会使决策者面临两难的处境。

13.2 内外均衡冲突与政策搭配

13.2.1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与失衡

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本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一般被概括为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内部均衡要求促进国内经济良性增长、物价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外部均衡要求保证国际收支平衡、维持本币稳定、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由此看出,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多元化的,这些多元目标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这使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问题异常复杂。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目标最初是在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开放经济的均衡与瓦尔拉均衡又有所不同,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具有一种自动运转和操作的内部机制,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由于目标的多元化和多元目标之间有着两者不可兼得的对换关系,市场力量不能自动达到多变量和多目标的综合均衡,必须引入经济政策的因素。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目标可以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立足点,但随着经济体的日益开放,外部均衡目标将逐渐显现其重要性。在特定的状况下,外部均衡目标的设定有可能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实施效果限定了范围。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实现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合理搭配,兼顾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目标,使本国宏观经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下运行,就成为决策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同时处于内外均衡区间的情况是很少的,各种变量带来的冲击都会使经济偏离最佳区间,于是决策者必须运用可控制的变量也就是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合理开放。当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可能会同时带来开放经济条件下另一均衡目标问题的改善,这体现为内外均衡的一致;但也可能因此对另一均衡目标问题造成破坏,这体现为内外均衡的冲突。内外均衡冲突的根源始终在于经济的开放性。当一国经济面临突然冲击时,这一冲击在开放经济中将通过收入机制、利率机制和相对价格机制进行国际传递。同时,由于这些机制的存在而使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生溢出效应,进而使得一个国家国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制约,因此,各国必须考虑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来实现本国经济的内部均衡。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体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使得一国若要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就必须要进行政策的国际协调,以避免由于决策的分散而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如果对两国政府的决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那么最终结果将比缺乏协调时更有效率。而当国际政策协调方案从货币金融角度对各国实现内外均衡中的一些基本问题都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时,如果方案一旦成为现实就会构成国际货币制度。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实现内外部经济的同时均衡。然而,为了内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政策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往往为了实现外部均衡目标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内部均衡,或者为了实现内部均衡而牺牲一定程度的外部均衡。具体来讲,内外部均衡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和相互冲突的矛盾关系。

①相互协调。至少存在两种经济状态使得政府在实现内外部均衡时所采取的政策行为是协调的,例如,当一国同时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和失业时,政府在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实现国内充分就业的同时,可能会增加进口,减小国际收支顺差,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②相互冲突。至少存在两种经济状态使得政府在追求内外经济同时均衡时会遇到两难。例如,当一国存在国际收支顺差和通货膨胀时,政府采取紧缩型的财政货币政策、紧缩国内总需求以抑制通货膨胀,在国内总需求降低的同时,国际收支会进一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实现经济内外均衡目标时存在着行动上的冲突。

13.2.2 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开放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而且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经济外部一旦出现失衡,它会通过经济系统本身的自动调节机制,对内部平衡产生影响,然后再反过来影响外部,使之趋向平衡;反之亦然。因此需要政策搭配进行调控。开放经济条件下政策搭配是指政府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达到内外均衡。

1.米德冲突

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看,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詹姆士·米德(J.Meade)最早提出了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思想。米德认为,开放经济下内外平衡的矛盾经常出现,其中内部平衡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外部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要解决内外矛盾平衡,必须运用政策搭配的方法。为了同时实现内外平衡,政府可以使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调整政策和汇率政策。但是在固定汇率制的背景下,政府无法运用汇率政策,只有依靠单一的金融政策寻求内外平衡的同时出现,但这将导致内外目标的冲突,即“米德冲突”(Mead’s Conflict)。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可能面临不同的经济状态,有些经济状态使得政府在采取政策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时常常顾此失彼。在米德的分析中,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在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下,用一种政策工具同时解决两个目标,会使决策者面临两难的处境。

2.丁伯根法则

针对米德冲突,一些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丁伯根法则(Tinbergen’s Rule)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关系的法则,基本内容是: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这一结论对于经济政策理论具有深远意义。丁伯根法则对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目标的实现。这两个特点是不尽与实际情况符合的或者不能满足实际调控的需要。

3.斯旺模型

1955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revor Swan)通过图形简洁地概括了米德的思想,建立了“斯旺模型”,如图13-13所示。

图13-13中横轴代表国内总支出A,表示国内总吸收的增减变化;纵轴代表汇率e,为直接标价法,e的提高为本币贬值,e的下跌为本币升值;YY′曲线表示内部均衡,向右下方倾斜。EE′曲线表示外部均衡,斜率为正,向右上方倾斜;EE′的曲线形态由方程X=M表示,X为出口,M为进口。在斯旺模型中,外部均衡的内涵是经常项目的平衡,两条曲线的相交点G为同时实现了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对于图中的任何一个不均衡点,要想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双重目标,必须同时使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

img122

图13-13 斯旺模型

4.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和马库斯·弗莱明扩展了斯旺模型,并建立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ming Model),目的是要证明固定汇率制度下的“米德冲突”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在该模型中,经常项目净差额是实际收入(Y)和汇率(E)的函数;资本项目净差额是本国与外国利差(R)的函数;实际收入(Y)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函数,它随政府支出(G)的增加而增加,随利率的提高而减少。

img123

图13-14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经典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稳定政策的影响,证明了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有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才能实现对外均衡,而财政政策则可以有效解决内部问题,实现充分就业;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两个政策的效果恰好相反,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具体如图13-15和图13-16所示。

img124

图13-15 固定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的货币扩张

img125

图13-16 浮动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的货币扩张

5.克鲁格曼“三元悖论”

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基础上,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了“三元悖论”。克鲁格曼形象地将“三元悖论”表述为一个“永恒三角形”,也称为“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图13-17)。在这个三角形中,三个顶点各代表一个目标,每一条边代表一种由两个目标构成的目标组合,每个经济体可选择其中的一条边。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一是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二是汇率的稳定性;三是资本自由流动。根据三元悖论,在以上三个目标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一是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二是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三是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img126

图13-17 三元悖论

奥波斯特菲尔德(Obstfeld)在2001年发展出一个随机模型,指出如果一国能调整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以补偿外来冲击对本国和外国资本的影响,则该国能提高产出。这一结论无疑是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巨大支持,也增加了货币政策自主的吸引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