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业务范围监管

业务范围监管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营上述三项业务之一而不称银行者,视同为银行。银行非经财政部核准,不得经营信托业务;该法施行前兼营信托业务的银行,不得以银行的资本与法定公积金抵充。抗战爆发后,财政部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监管更为严格和具体。抗战胜利后,相关法规对银行的业务范围作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同时明确,以上业务范围中,第1项至第6项为银行主要业务,第7项至第11项为银行附属业务。

第五节 业务范围监管

一、相关法规对银行业务范围的具体规定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银行通行则例》对银行的定义作了界定。《则例》规定,“凡开设店铺经营左列之事业,无论用何店名、品牌,总称之为银行,皆有遵守本则例之义务”,并具体列举了包括各种期票、汇票的贴现,短期拆息,经理存款,放出款项,买卖生金、生银,兑换银钱,代为收取公司、银行、商家所发票据,发行各种期票、汇票,发行各种市面通用银钱票等共9种具体事业[176]。从另一角度分析,这实际上也明确了银行的业务范围。

北洋政府于1924年起草的《银行通行法》,对银行的定义和业务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银行通行法》规定,“凡开设店铺,经营存款、放款、汇兑、贴现等业务者,无论用何名称,均认为银行”。《银行通行法施行细则》进一步规定,遵照《银行通行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其营业范围除《银行通行法》有规定者外,还可经营下列附属业务:(1)买卖生金银及有价证券;(2)代募公债及公司债;(3)保管贵重物品;(4)代理收付款项等[177]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公布的《银行法》规定,凡经营下列业务之一者为银行:(1)收受存款及放款;(2)票据贴现;(3)汇兑或押汇。经营上述三项业务之一而不称银行者,视同为银行。同时规定,银行得兼营下列附属业务:(1)买卖生金银及有价证券;(2)代募公债及公司债;(3)仓库业;(4)保管贵重物品;(5)代理收付款项。银行非经财政部核准,不得经营信托业务;该法施行前兼营信托业务的银行,不得以银行的资本与法定公积金抵充。银行不得为商店或他银行、他公司之股东;其在本法施行前已经出资入股者,应于本法施行后3年内退出之,逾期不出者,应按入股之数核减其资本总额。银行不得收买本银行股票,并以本银行股票作借款之抵押品。除关于营业上必需之不动产外,不得买入或承受不动产;因清偿债务受领之本银行股票,应于4个月内处分;受领之不动产,应于1年内处分[178]

抗战爆发后,财政部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监管更为严格和具体。1940年8月7日,财政部公布的《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规定,凡经营收受存款及放款、票据贴现、汇兑或押款各项业务之一而不称银行者,视同银行。因此,除银行外,凡钱庄、银号、信托公司等也都包括在内。该办法明确规定,银行不得直接经营商业或囤积货物,并不得以代理部、贸易部或信托部等名义,自行经营或代客买卖货物;禁止银行从业人员经商;官办或官商合办之银行,其服务人员一律视同公务人员,不得直接经营商业[179]。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正后的《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补充规定:银行不得另设商号自行经营商业;非经奉财政部特准,不得买卖外汇;银行服务人员利用行款经营商业,以侵占论[180]

由于信托业在当时环境下性质已发生了“变异”,财政部予以了特别关注。1944年5月1日,财政部渝钱戊字第51076号训令称:值兹严格管理银行业务,并限制私设银行及信托公司之际,为严整金融阵容,并防杜兼营信托业之银行假借信托名义,兼营商业或移用信托存款发生纠纷起见,除业经本部核准兼营信托业之银行,应严格依照信托部章程办理,并由部随时监督外,所有银行钱庄暂时一律限制增设信托部,“以便管理而重银行系统”[181]

抗战胜利后,相关法规对银行的业务范围作了进一步调整和规范。1946年4月17日公布的《财政部管理银行办法》规定,凡经营收受存款及为放款、票据贴现、汇兑或押汇各项者,为银行;收受存款而不称银行者,视同银行。同时明确规定,银行除下列附属业务外,不得兼营他业:(1)买卖有价证券;(2)代募公债或公司债;(3)仓库业;(4)保管贵重物品;(5)代理收付款项。该办法还规定,银行不得为商店或他银行、他公司之股东,但经财政部之核准,得投资于生产建设事业。银行不得直接经营工商事业,并不得囤积货物,或设置代理部、贸易部等机构,或以信托部名义代客买卖货物,或为其他投机买卖之行为。银行不得收买本银行股票及承受本银行股票为质押品,除关于营业上所必需之不动产外,不得买入或承受不动产;因清偿债务受领之本银行股票,应于4个月内处分;受领之不动产,应于1年内处分。银行服务人员不得挪用行款,或以贷放方式利用行款,违者以侵占论罪[182]

1947年9月1日施行的《银行法》规定,银行业务范围如下:(1)收受各种存款;(2)票据承兑;(3)办理各种放款或票据贴现;(4)国内汇兑;(5)特许经营之国外汇兑;(6)代理收付款项;(7)仓库及保管业务;(8)买卖有价证券及投资;(9)代募或承募公债、公司债及公司股份;(10)特许买卖生金银及外国货币;(11)受托经营财产。同时明确,以上业务范围中,第1项至第6项为银行主要业务,第7项至第11项为银行附属业务。《银行法》将银行分为商业银行、实业银行、储蓄银行、信托公司和钱庄五个类别,并分别规定了各自的业务范围,强调“银行不得经营其所核准登记业务以外之业务”,具体如下。

商业银行得经营下列业务:(1)收受普通活期、定期存款;(2)办理各种放款或贴现;(3)票据承兑;(4)办理国内汇兑;(5)经中央银行特许办理国外汇兑;(6)代理收付款项;(7)买卖公债、库券及公司债;(8)办理与其业务有关之仓库或保管业务;(9)投资于生产、公用或交通事业;(10)代募公债、公司债及公司股份;(11)经中央银行特许收受外国货币或买卖生金银。

实业银行得经营下列业务:(1)收受普通活期、定期存款;(2)对农工矿及其他生产、公用或交通事业,办理各种放款、票据承兑或贴现及汇兑;(3)代工矿业及其他生产、公用或交通事业办理收付款项;(4)代工矿业及其他生产、公用或交通事业募集股份或公司债;(5)买卖公债、库券、公司债及其他债券;(6)办理与其业务有关之金库或保管业务;(7)投资于农工矿业及其他生产、公用或交通事业;(8)办理国家银行指定代理之业务。

储蓄银行得经营下列业务:(1)收受活期储蓄存款及通知储蓄存款;(2)收受整存整付、零存整付、整存零付及分期付息之定期储蓄存款;(3)收受普通活期、定期存款;(4)办理各种放款;(5)办理国内汇兑;(6)代理收付款项;(7)买卖公债、库券及公司债;(8)办理以有价证券为担保之放款;(9)办理与其业务有关之仓库或保管业务;(10)办理生产、公用、交通事业及有确实收益之不动产抵押放款;(11)购入他银行承兑之票据;(12)以本银行定期存款为担保之放款;(13)代募公债、库券及公司债。

信托公司得经营下列业务:(1)管理财产;(2)执行遗嘱;(3)管理遗产;(4)为未成年人或禁治产人之财产监护人;(5)受法院命令管理扣押之财产及受任为破产管理人;(6)收受信托款项及存款;(7)办理信托投资;(8)代理发行或承募公债、库券、公司债及股票;(9)承受抵押及管理公债、库券、公司债及股票;(10)代理公司股票事务及经理公司债及其他债券担保品之基金;(11)代理不动产孳息收付事项;(12)代理保险;(13)管理寿险债权及养老金、抚恤金等分期收付。

对于钱庄的业务,则规定为“依照各地钱业习惯,经营商业银行业务”[183]

根据《银行法》第14条规定,“银行之种类应在其名称中表示之,本法公布施行前已登记之银行名称,与其种类不相符合者得不予更改,但应于一定时期内调整其业务”;第118条规定,“凡经营银公司、银号、票号及其他类似之银钱业者,应于本法施行后一年内,按其业务性质,依本法修正组织,申请中央主管官署为营业登记”[184]。据此,财政部于1947年10月22日以财钱戊字第17442号训令银钱业:“兹规定在《银行法》公布施行前,核准登记之银行,其名称与其种类不相符合者,应于该法公布后一年内调整其业务,或更改其名称;又,银行名称未表示其种类者,应即予以表示,仍呈部变更营业登记。”[185]10月30日,财政部又发布财钱戊字第17818号训令:“所有以前经本部核准营业登记之银公司、银号、票号及其他类似之银钱业者,应即遵照规定,分别按其业务性质,将银公司改为商业银行或实业银行或储蓄银行;银号、票号及其他类似之银钱业,则一律改为钱庄,于一年内呈请本部变更营业登记;至钱庄之资本,如合于本部颁行银行最低资本额之规定时,并得依《银行法》第九十三条之规定,改称为银行。”[186]

但严格区分商业银行和实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事实上是相当困难的。由于健全的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缺乏控制长期资金来源的能力,经营真正意义上的实业银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欲使当时名为“实业”、“工业”、“矿业”、“垦业”、“盐业”等字样的专业银行调整其业务,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财政部训令发布一年后,“多数仅在原名中嵌入了‘商业’二字,藉符规定”,如浙江实业银行即改称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钱庄业为划一名称起见,原名“某某银号”者,统改为“某某钱庄”;然而,“召开股东会修改章程,变更登记,从墙壁上的石字招牌改起,改到内部章戳簿据,不知添了多少麻烦和浪费了多少金钱”[187]

二、对普通商号经营银行业务的取缔

企业商号吸收社会储蓄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20世纪20年代后发生了演变,成为企业商号发展壮大的重要资金来源[188]。需要指出的是,在加强对银行业务范围监管的同时,监管当局对普通商号经营银行业务也进行了控制和取缔。

1927年12月,根据市民向金融管理局举报,位于上海法租界大马路66号上海惠利商业储蓄银公司私自发行奖券,“一月之中开奖数次,使租界开破坏法权之端,使官厅失法令执行之效,实触犯刑律妨害公务之罪”,该奖券名曰上海惠利商业储蓄银公司定期有奖储蓄证券,每号分为10联,每联1元。财政部认为“发行奖券未据呈请本部核准,私行售卖,殊属不合”;并提出,“查商人开办奖券,易滋生流弊,迭经严禁在案,该惠利公司现在发行奖券,显违部令,自应严行禁止”[189]

1930年初,“各省市地方,每多普通商店,亦假借名义,擅营储蓄,尤以上海一地为最甚,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上海银行公会认为,沪市各商号,竞以兼营储蓄为招揽营业之揭橥,宣传广告,触目皆是,一时相习成风,其实际保障如何,殊难臆断,社会不察内容,投入存款,动逾巨万,倘有疏虞,贻害平民生计,为祸至酷,特呈财部对于储蓄事业,请求限制冒滥。为此,财政部提出,凡各银行专办或兼办该项业务,非呈经核准,不得营业,盖所以保障储户安全,巩固平民生计也;既未经呈准有案,其资金之多少,与夫储金如何运用,概不得知,吸收者尽是人民之膏血,设一旦有亏倒情事,则受害者何可胜计,实于社会安全、人民生计关系至巨,职责所在,自应切实查禁。为此,咨请上海特别市政府查照,并转函租界当局暨特区地方法院等,切实查禁[190]

1931年1月24日,实业部电令上海市社会局:迩来各地商民,往往有未经核准,擅营储蓄事业,并利用社会弱点,以厚利及有奖办法吸收平民零星储款者,而各地银行又复有未经呈准公司注册,擅用有限公司名义,冀图避免无限责任等情事,尤以上海为最多。该局以后对此等非法储蓄,务须严加取缔,其银行未经呈准注册,擅用公司名义者,并应严令即日呈请注册,否则函请法院依法严办,事关社会金融,毋稍姑宽[191]

1931年2月,根据财政部的咨请,上海市社会局发出训令:“查商号兼营储蓄,系属违章经营,流弊滋多,本局正在分别取缔,设立公司,尤宜恪遵公司注册暂行规则,呈请主管官厅注册,俾资稽考。”上海市社会局同时要求,“仰迅将所办储蓄部克日停止收款,限一个月内将各户储金逐一清还,所有办理结束情形,限于文到十日内先行呈报核准,其公司之未经遵章注册者,并应迅即呈请注册,事关奉令取缔,毋得视为具文,致干未便,切切。此令”[192]

1935年7月31日,重庆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呈报财政部:“查兼办储蓄各银行遵令交存储款保证准备,原系谋一般存户之保障,而按之事实,各地普通商号,仍多自由吸收类似之储蓄存款,揆之情理,似嫌未洽,应恳钧部重申前令,切实取缔,或亦令其照缴保证准备,用期公溥而资保障。”[193]为此,财政部于8月19日批复重庆市银行业同业公会:“所请取缔各地普通商号自由吸收类似储蓄存款一节,核与本部通案相符,业已咨请四川省政府,并令四川省财政特派员切实查禁矣。”[194]同日,财政部令四川财政特派员:“查储蓄业务,关系社会金融、平民生计甚巨,本部对于各银行办理该项业务,非呈经核准,不得营业,限制綦严。至普通商号假借名义吸收存款,不独有违法令,且其资金之多寡与夫储金之如何营运,概不得知,设一旦有亏倒情事,则受害者何可胜计,曾经本部于民国十九年四月间通咨各省市政府饬属查禁在案。兹据前情,自应重申前令,以防流弊而安市面”,要求“切实查禁,并将遵办情形具报备查”[195]。财政部同日还咨请四川省政府“迅予通饬所属切实查禁”[196]。9月12日,四川财政特派员公署呈财政部,将“从严查明切实禁止具报”[197]。9月30日,四川省政府也咨复财政部,表示已“通令各区行政督查专员及各市县政府遵照,切实查禁”[198]

但此后,普通商号吸收储蓄存款的情况并未真正得到有效遏止,“各地普通商号仍有自由吸收类似储蓄存款情事”。财政部认为,“储蓄业务,关系社会平民生计至巨,对于各银行办理该项业务限制向来綦严,非呈经核准不得营业;至普通商号假借名义,吸收存款,不独有违法令,且其资金之多寡,与夫储金之如何营业,概不得知。设一旦有亏倒情事,则受害者何可胜计”。为此,财政部于1935年底再次发出通令,规定普通商号不准吸收储蓄存款,“以防流弊而安市面”[199]

抗战爆发后,财政部依然十分关注普通商号兼营银行业务之事。1940年10月11日,财政部渝钱银字第35777号代电各省市政府指出,《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第1条第2项的规定,即“凡经营收受存款及放款、票据贴现、汇兑或押汇各项业务之一而不称银行者,视同银行”,系指经营上项业务之公司、银行、钱庄等而言;至于普通商号,“自应依照本部迭令办理”。代电再次重申禁令:如果普通商号有兼营吸收存款或办理汇兑情事,应即严加取缔,并奖励举发,从严究办,“藉以保障存户安全,而维银行正常业务”[200]

抗战胜利后,商号私收存款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财政部进一步加大了取缔力度。

1946年6月10日,财政部发出财部京钱庚一字第29号代电指出,“兹据报各地公司、商号仍有高利私收存款、擅设存款部或储蓄部等情事,不特有违政令,扰乱金融,且亦刺激物价,亟应重申禁令,严予制止”[201]

10月21日,财政部京钱庚三字第3504号训令指出,根据新颁《管理银行办法》第1条第2项“吸收存款而不称银行者视同银行”之规定,普通商号收受存款,当然应当绝对禁止;“至于普通商号因调拨款项、办理汇兑,或因运用资金、办理票据贴现及以现款贷与有关方面,而非恃吸收存款为贷放者,均不在取缔之列”,但同时规定,“惟应有本身业务某一行为之合法证件以资证明,不得假立名目巧取兼营”[202]

11月2日,财政部京钱庚三1294号代电指出:“查自物价高涨,市场利率随商业利润而俱增,乃发生所谓地下钱铺者非法经营银行业务,并以高利贷放盘剥取利,扰乱金融,助长投机,莫此为甚。虽迭经查获,依照本部管理银行办法内所定私设行庄之罚则,勒令停业,处以罚锾。顾此类钱铺,多属临时组合,附设于住宅或商店之内,查获既已不易,纵被发觉处罚之后,仍可易地另设,照旧营业。核其所为,显已触犯刑章,亟应依法严惩,以资禁革。”代电认为,“地下钱铺得以猖獗,自系乘他人急迫、轻率、无经验以遂其高利贷放,非法取利之企图”。财政部并强调:“嗣后凡经查获此项案件关于擅设行庄情节,仍应报部依照管理银行办法处罚。至触犯刑章部分,应并将人犯证件径送该管法院依法究办,以资惩儆”[203]

1947年12月27日,财政部明确指出:“《银行法》对于钱庄之定义已有明确规定,其非经营银钱业务,袭用钱庄名称暨以兑换货币为业,或以代售公债、库券、奖券、印花为业,假借钱庄银号名称者,依法均应予以取缔。”[204]

1948年11月22日,财政部京钱庚三字第270号代电中央银行,明确了普通公司商号兼营银行业务的限制标准。关于查获公司、商号兼营银行业务之处罚,除已登记之公司、商号仍依照原规定标准、程序处理外,“其未履行登记之公司、商号,如经查获有兼营银行业务情事,无论其业别如何”,由财政部“径行饬知当地主管官署勒令整个停业”,同时转知工商部,“就公司延不登记部分,依照《公司法》予以处罚”;至于商号延不登记部分,则于财政部“行知勒令停业时,一并转知当地主管官署,依法执行处罚”[2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